馮婧娟
一、技術美的定義
對技術美的追求是一個歷史過程。早在手工藝時期,人類最初用傳統的手工藝的技法開始進行實用產品的生產,隨著器物生產技法的熟練掌握,人們開始對技法有了美的要求。自發的將美學的思考與傳統的手工藝技法相結合,并進行傳統手工藝技術美的有效實踐。在青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二、對技術美認識的誤區
(一)對技術美認識的誤區的長期性
早在夏商周時期的農奴制社會開始,大量的勞動人民以他們辛勤的汗水和勞作為整個社會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等大量的的社會物資,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但是他們卻長期處于低等的地位,不被予以重視。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往往處于社會的頂層,其社會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對“技術美”認識的誤區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是由于長期的社會地位差異而造成的。
(二)人們對于工業設計之美的不了解性
“技術美”是以工業設計為主導的設計學科。“工業設計之美”相較于“藝術之美”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很多人不了解工業設計甚至對此少有所聞。而欣賞藝術美可以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等進行審美欣賞,通過視覺就可直接感受,具有一種先入為主的特點。而工業設計起源于包豪斯時期,工業設計之美除了藝術之美還包含技術之美,除了審美功能更注重實用功能,是一種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之美,可滿足人們生理與心理的雙層需要,是對產品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
(三)對技術美認識的不全面性
在對一個物體進行審美判定時,人們對物體的初級反應最直接的就是通過視覺形式,用眼睛來看,看到的表象即直接決定其審美,而往往忽略了感性形式中的感覺和知覺這兩個更為重要的層面。工業設計不僅僅研究產品的形態之美,考慮產品的藝術性,而且研究產品的實用功能,并研究如何使其實用性達到最舒適、最方便、最高效的性能,如,一個杯子不僅要外形好看,還要具備喝水的功能,同時還要讓使用著提拿抓握感到舒適便利。而這些卻不是僅僅一個視覺形式便可體驗的。
三、技術美的內涵
(一)功能美
功能美是技術美的核心。工業產品設計的目的和存在的意義歸結到底是實用性,設計水杯是為了喝水,設計汽車是為了代步,設計雨傘是為了擋雨。任何一件技術產品之所以被設計創造就是為了其實用功能,如果失去了這一功能那么其他的功能也不富存在。所以功能性是產品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技術美存在的前提,失去這一性能即失去了技術產品的一切。
(二)形式美
技術產品的形式美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其存在的意義是表現功能為功能服務,雖說功能是產品存在的前提,但是其功能往往是追隨形式的。例如,花瓶的功能是陳放清水插入鮮花,它具有功能美。同時花瓶的造型,其流暢的線條,透明的材質,湛藍的色彩也給與其帶來形式美。但這時花瓶掉地破碎了,他失去了形式美,同時它的實用功能也不復存在。但是由于其是古董花瓶,因為其美麗的色彩,精細的做工,人們給重新拼湊而又珍藏了起來,這時它又重新具有了形式美。所以形式美可以獨立存在并具有超功利性。形式美可以通過顏色、形態、線條、造型等來直觀表達,但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他隨時時代的變化而進步。
(三)舒適美
一說到舒適,我們能聯想的詞匯有:合體,柔軟,優雅,恰好,舒服,適合等等。而要想設計的產品能使人得到這些感受,具有舒適性,首先就要符合人機工程學。人機工程學可以為產品的設計尺度提出合理的數據參考,如產品的大小、尺寸、比例使用起來是否舒適;對人體的健康是否有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是什么;產品在使用的過程中是否順手用起來是否方便;更能幫助設計者考慮到這個產品的設計是否能夠幫助使用者避免因操作不當帶來的危險;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等。例如;人的坐姿、站姿、躺姿等都有一定的數據,這就為設計師在進行座椅、躺椅、等的設計上做出了幫助。著名的家居設計師深澤直人利用雞蛋的形態加以設計,以雞蛋柔和的曲線來契合人的腰部線條,根據人體骨骼的最佳輪廓線而設計,完美的貼合人的腰部,給人以舒適的感受。
(四)材質美
材質美是由產品的材料和質感所決定的,是由材料本省的質地所表現出來的質感。例如,木材就給人以質樸、粗糙、回歸大自然的質感;大理石則給人高貴、冰冷、莊嚴的質感;塑料則給人輕巧、便利、廉價的質感。所以“材質美”的提法與我們常說的工藝美術有著很大的關系,是工藝美術的基礎,是一種由材料所帶來的除了功能以外的審美價值感受。對材料的審美價值和其在工藝美術設計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引導我們在產品設計創造中對材料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擴大對于材料的運用方式和領域,對其進行創新型的運用。避免忽略材料所帶來的美感。
(五)具有裝飾性的藝術美
裝飾性的藝術美也是技術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比重,太過豪華,繁雜的純裝飾性設計會喧賓奪主,掩蓋甚至影響其的功能美。如在家具設計中,中國具有漫長的家具發展的歷史,且中國的家具設計在世界設計史上也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和認可。尤其是明清的家具其實用的功能、精巧的做工、典雅的格調、造型的完美、裝飾的華麗、材料的優良反應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另國內外的專家嘆為觀止。明代的家具采用經久耐用的“文木”,在裝飾上有一些簡單的浮雕和雕花,多以曲線形式為主,紋理優美,裝飾適度,繁簡有制,風格體現出來自名間的審美情趣,在家居上增添了有效的裝飾效果。但在清朝初期,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統治者一味炫耀財富,對家具的設計也帶來影響。一來家具的體積變得敦厚碩大,顯得笨重;二來家具上的裝飾一味的趨于復雜細膩。體現了我國古代手工藝者高超的技藝,但是其過繁過濫的裝飾已經造成審美過度并對功能美造成了影響。其過大的體積和濫用的裝飾是為了裝飾而裝飾,即不方便移動,也沒有很好的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