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逍逸
【摘 要】 中美都為農業生產和貿易大國,農業在兩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隨著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的愈演愈烈,處理好中美農產品的進出口問題是近年來解決貿易爭端的一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 中美貿易爭端 農產品貿易 國際貿易
自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兩國雙邊貿易關系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中美貿易快速發展,兩國貿易關系日益密切。同時,中美作為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顯著地位的經濟體,兩國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不僅會對中美兩國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維護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美貿易爭端的現狀及原因
中美貿易爭端,又稱中美貿易戰。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貿易爭端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進口和技術知識領域。前者基本上是競爭性的,而后者是市場不完全起作用的,它們對兩國經濟福利和長期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中美貿易爭端一直不斷,2003年至2005年歲末,由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貿易摩擦給中美貿易關系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引起中美雙方貿易摩擦的原因在于中美貿易相互依存的非對稱性。在改革開放后,中美兩國關系雖然歷經風雨,但雙邊貿易一直在向前發展,2014年美國已經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也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進口來源地,兩國貿易持續而穩定地擴大,形成相互依存的、互補共贏的密切關系。但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不對稱的,從總體來看,無論是相互貿易在兩國經濟中的地位,還是從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國的依存程度要更高,而且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美國的影響力也要遠超中國,更是強化了美國在貿易領域的優勢地位。這種貿易互相依存的非對稱性主要表現在貿易地位的不對稱、貿易構成的不對稱、國際地位的不對稱、美國霸權與國際經濟秩序、中國崛起與國際經濟秩序等多個方面。
二、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入世以來,隨著農業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迅速發展。農產品貿易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緩解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部分農產品進口增速過快給國內市場與生產帶來一定壓力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快速擴大,貿易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由長期順差轉變為持續性逆差,2015年逆差額達到462億美元,比2004年擴大了8.8倍,年均擴大23%。隨著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農產品需求還將呈剛性增長態勢,部分農產品還將存在一定的缺口。未來隨著中國農產品需求增長,而國內農產品供給受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大宗農產品進口,是必然的現實選擇。
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加大的原因:首先,國內生產成本快速增長,由于中國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等原因,農產品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導致很多農產品不具備價格優勢,出口競爭力減弱。而主要出口國農產品生產成本總體比較穩定,且在世界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的形勢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呈現明顯的下跌態勢,從而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持續擴大。其次,農產品市場高度開放,中國嚴格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實際上是世界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最后,人民幣升值降低了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出口數量減少,進口增加。在人民幣升值與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一些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
三、農產品貿易是中美貿易的平衡器
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之所以能成為緩解中美貿易逆差的平衡器,是因為這一大領域符合《中美雙邊經貿磋商聯合聲明》提出的四大目標——有助于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有助于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有助于美國經濟增長、有助于美國就業,是中美貿易最能達成共識和雙贏的領域。
首先,美國在農產品和能源生產方面優勢突出。農產品方面,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的成本優勢突出。擴大農產品進口有利于降低中國下游成本,實現兩國雙贏。其次,擴大美國對華農產品和能源出口,可解共和黨國會中期選舉的“燃眉之急”。最后,中國擴大農產品進口,符合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要求。雖然農產品進口增加會在短期沖擊國內農業部門,但也會倒逼國內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加快體制與技術變革,從長期來看能夠降低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 劉志雄.中美農產品在TPP成員國市場上的競爭力研究[J].亞太經濟,2015(05):95-101.
[2] 張莉俠,孟令杰.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45-49.
[3] 楊春艷,綦建紅.關于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0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