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博
【摘 要】 入海口是城市建設高密度集中地區,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城市擴張、城市周邊濕地被城市包圍或填埋、污染、圍墾等。通過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恢復緩解沿海淡水資源與水生態健康。通過相關理論研究明確城市濕地恢復特征,借鑒相似案例處理問題的策略與方式。首先對雙東湖水系歷史演變的追溯,分析濕地退化的歷史原因結合西浦鎮未來發展狀況,探討城市與雙東湖濕地關系。通過對場地水環境、土壤環境、動植物、景觀資源等相關調查明確濕地恢復優勢與不足。以濕地恢復為目標,綜合解決游憩、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城市與濕地協調發展。
【關鍵詞】 東山島 入海口濕地 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恢復 自然循環
1.前言
沿海灘涂由于能提供多種物質資源是城市高密度聚居區。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擴張、城市不斷向外擴展、漁業養殖圍墾、港口水利設施建設、城市單一的用水模式等,沿海濕地快速消失、濕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嚴重制約沿海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沿海居住著我國40%的人口,大城市約占50%以上隨著人類與經濟的發展,過去半個世紀已損失53%的濱海濕地、73%的紅樹林、80%的珊瑚礁。[1]城市濕地公園是我國城市濕地主要恢復與保護形勢,通過福建東山雙東湖“納潮型”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恢復實踐,探討沿海城市濕地恢復策略。
2.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恢復相關理論與案例研究
2.2.1 城市濕地公園相關理論
生態系統是由不同的生物群落與環境因子共同組成,表現一定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結構主要包括物種結構、空間結構、營養結構。物種結構是依靠濕地生存的物種數量關系,空間結構是物種依靠環境因子的外在表現形式,營養結構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制約關系,當空間結構被打破時濕地就開始退化。
截止17年住建部共發布城市濕地公園13批、58處,其中沿海11個省份31處,其中4處為濱海濕地,濱海城市濕地公園數量明顯不足。城市濕地是城市規劃范圍內,屬于城市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自然、半自然、人工水陸過度系統。[2]在2017《城市濕地公園設計導則》中對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為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保護城市濕地資源為目的,兼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閑游覽等功能的公園綠地。
2.2.2 相關案例研究
通過研究相關案例濕地恢復策略,吸收經驗與不足。以香港濕地公園、五緣灣片區生態恢復、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為例介紹濕地恢復中的相似與區別。案例都是為了保護區域野生動植物資源,通過營造淡水濕地與納潮完善咸淡水濕地生態格局。一般為了能進行相應的人工調控都用堤隔開,用閘控制水位的高低與水質。濕地的功能區主要包括核心保育區、緩沖區、外圍服務與管理區。利用適應環境的本土植物進行群落恢復。濕地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長期的維護與觀察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其中五緣灣片區由于后期無序的城市發展與建設造成濕地系統的不穩定性等。
3.雙東湖水系歷史演變與問題
濕地的退化與消失最主要是人類長期的干擾所造成,通過對水系歷史演變的追溯發現濕地退化的歷史問題。東山島先天缺淡水資源,55年雙東溪入海口被圍墾形成雙東湖水庫滿足淡水灌溉需求,79年為增加海產養殖收入外圍西埔灣海堤閉合,潮灘上部修建納潮溝輸送海水建設鹽田中下部圍墾用來養殖,圍墾侵占了入海口濕地空間生物多樣性下降。2000年以來為大力發展經濟,圍墾密度不斷增加、人工飼料大量投放、西浦鎮人口不斷擴張使大量生活污水和污水處理廠尾水直接通過雙東湖排向西埔灣。水體屬于劣Ⅴ類,氨氮、總磷嚴重超標、水體黑臭、魚類大量死亡、洪水頻發。海水是東山經濟的命脈、淡水是生存的支柱、濕地是水環境的調節者,最終將制約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隨著東山國際旅游海島定位確立雙東湖濕地將成為未來城市中心,濕地恢復主要面臨游憩需求、城市建設、經濟發展3重矛盾。
4.基于現狀恢復建設條件分析與設計目標
雙東湖城市濕地公園位于福建省東山島西南部,位于雙東溪末端入海口處西埔灣的灣頂部位。未來將與周邊行政中心、文體中心、科教中心、居住區共同成為城市中心。場地降雨季節明顯,10月到12月沒有徑流產生。北高南低承接上游10.7hm2雨水水庫淤積嚴重,上游生活污水亂排和污水處理廠尾水不達標造成水體氮、磷嚴重超標。整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不利于水體的自然循環與流動,水網岸線崎嶇容易形成死水區,動植物單一主要以木麻黃種群為主。場地凹陷未來將被道路所包圍,西浦灣被圍墾用來養殖入海口濕地消失。
圍墾和水污染是導致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結合歷史發展與場地現狀確定雙東湖濕地公園為城市中心綜合公園,優化水環境實現濕地與城市協調發展。
5.濕地恢復途徑
入海口濕地類型特殊恢復需同時提供優勢的海水與淡水資源,同時是東亞鳥類遷徙路線的重要棲息地。西埔灣富營養化嚴重導致鹽田和養殖產量低下,上游濕地的恢復利于改善海灣生態狀況。通過對雙東湖水庫擴容優化岸線恢復淡水湖泊濕地保證雨洪調蓄與利用,利用納潮溝海水與水庫相通恢復“納潮型”鳥棲濕地。將水庫與鳥棲濕地用堤分隔用閘控制有利于水量與水質人工調控。外圍保留現狀木麻黃林,通過增加鳥類食物和棲息喬木形成緩沖區。大東湖濕地的恢復主要是水量、水質的保證,通過修建排洪渠、分流探石公園、大東湖綜合調蓄上游雨洪保證濕地的健康與安全。防止流域點源、面源污染,對水系相關區域控制性建設、建立截污系統、人工濕地凈化尾水等。濕地的恢復是長期過程,通過制定詳細的公園管理規定與宣傳教育增加市民的保護意識。
6.總結
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恢復的恢復受城市基底環境的影響,城市建設變化復雜不利于城市濕地的保護與恢復,需提高人們資源保護與維護理念才能實現真正的資源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