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霞
【摘 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基本描繪出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向,通過科學的理論邏輯闡釋了現階段馬克思主義所需面對的時代問題及內質的挑戰。而深化使命、兌現承諾,一定要依附于實踐、變革及創新之本,經分析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發展過程所出現的相應問題,依附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側重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付諸實踐乃是未來發展的基本途徑亦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及時代價值。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為思想領域的闡釋,在行動綱領上也可以將其視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針。
【關鍵詞】 習近平 新時代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一種直觀的體現,亦為黨與群眾長時間所積累的經驗,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架的基礎,同樣也是黨和人民為推動民族復興而奮斗的風向標。而在過去的幾年間,中國共產黨以政治信念及強烈的責任心,出臺了前沿的政治理念及方針,并推行具有針對性的重大舉措,這從根本解決了一些過去很長時間都未解決的難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黨與國家事業的發展,使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本文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及時代價值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即為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即為依附于時代,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們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這也是黨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方向。就像習近平所說:“遵循及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未來發展的側重點,鄧小平同志為其鋪平了道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職責即為,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延續。”
目前我國及國外形勢也逐漸趨于多元化特性,一些過去從未出現的新局面已呈現在我們眼前。國際各經濟體及組織關系的繁瑣性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隨著社會與科技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化技術從根本促進了社會發展的轉型,一些生產及組織形態也應運而生,前沿的消費模式、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形態也不斷翻新。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內源矛盾逐漸凸顯,造成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步亦趨、穩扎穩打的予以實踐,這從根本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及意義。
因為依附于對二十一世紀時代特性的全面理解及我國發展趨勢的科學定位,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決條件下,對其予以持續的革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基本描繪出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通過科學的理論邏輯的闡釋了馬克思主義面對的時代問題及內質的挑戰,同時詮釋了新時期堅持與發展的原則及方向,以其對歷史經驗的整合,對歷史規律的全面理解,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未來發展的整體規劃,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構成因子
從十八大開始,隨著世界形勢動蕩與中國崛起,從側面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課題,即一定要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有針對性的回答需要堅持的路線及如何堅持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附于此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遵循以馬克思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途徑,遵循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及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
此思想的核心內容即為十九大所提出的“八個明確”:(1)遵循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側重點即為全面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復興,在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下,向社會主義強國邁進;(2)新時代中國社會的核心矛盾即為民眾生活需求與失衡發展間的沖突,一定要遵循以人民為本的發展觀,持續推動全面發展以及全體民眾共同致富;(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布局為“五位一體”,而戰略結構則為“四個全面”;(4)完善整體目標即為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5)從根本深化依法治國的整體戰略方針,這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先決條件;(6)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即為構建聽黨指揮、作風良好的軍隊;(7)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促進世界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特性即為我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優勢即為共產黨領導,而黨則是我國最高的政治團體,設計當代黨建的主體要求,側重于政治建設在黨建中的價值及意義。上述“八個明確”構建了統一且具有較強邏輯性的體系。
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及時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即為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去處理中國的實際問題。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進程,中國社會生產力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社會生產力在各行各業均領先于世界大部分國家,而中華民族正以全新的姿態傲立在世界之巔。
就像鄧小平曾經提出的“完成發展后所存在的問題要比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多”,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多元化特性。舉例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進程,當代經濟格局已不再適應過去我們已經熟悉且有效的辦法,墨守成規、受制于傳統的束縛不但無法實現有效的發展,甚至還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國際政治問題;就像在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好吃的肉全部吃完,那么剩余的即為難以入口的骨頭,全面推動改革我們一定要掙脫常規的束縛,摒棄所有影響正確觀念的思想及體系;舉例說明,我國共產黨針對“四大考驗”即為長期且繁瑣的,所存在的“四種危險”即為突出且刻不容緩的。而上述均為中國共產黨亟待解決的問題。
怎樣去應對重大挑戰,進而規避風險處理矛盾,因此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這需要依附于戰略遵循,且根據有效的實施綱領,要按照新的實踐對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社會、國家穩定、“一國兩制”以及祖國統一、統一戰線、黨建與外交等各方面作出綜合性的研究及引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依附于滲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指出新時代所需遵循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在此基礎上將其整合成“十四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為思想層面的一種體現,而在行動綱領上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方針。
主要方針不但體現于基本結構,同時還在相關條文上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即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全面掌控。舉例說明,全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基本構架、“四個全面”戰略方針。同時,側重于“發展一定遵循科學發展觀,同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公開的發展原則”,“一定堅持并深化中國社會主義核心經濟體系及分配機制”。同時需要全黨滲透“四個意識”,主動確保黨中央權威與集中統一領導,積極的在思想以及行動上與黨中央相統一,深化黨的領導體系,依附于黨的方向,依附于全局而設計有針對性的政策,進而完善基本的執行力,保障黨為全局的主導地位。舉例說明,明確“民眾即為歷史創造的根源,同樣以為決定黨與國家未來的主要因素”,“深化民生福祉即為發展的核心目標”,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原則。
4 總結
綜上所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總的來說,核心方針從根本顯示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理論革新、實踐創新以及體系創新的成果,即為黨在新環境下具有戰略性、思想性、指導性以及前瞻性的行動方針,我們需要從根本遵循黨的核心理論以及基本策略,進而引導黨與民生事業的全面進程。
【參考文獻】
[1] 肖貴清,劉愛武.主線·主題·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A].繼承·創新·發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16(02):23-25.
[2] 袁秉達.理論創新視閾中的學習型政黨價值取向——兼論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首要任務[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