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與現代舞基訓的訓練功能和訓練價值各有千秋。本文從中西方古典舞身韻的身姿體態、技術技巧、表演內涵、音樂的運用等四個方面比較分析了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的異同。
【關鍵詞】 古典舞身韻身韻 現代舞 基訓 比較分析
舞蹈是以肢體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不論是民族民間舞、古典舞身韻還是現代舞,都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身體基礎活動能力,因此基本功訓練課程是學習舞蹈的必修課,適用于任何舞種的教學。
現代舞基訓因遵循了人體解剖學原理與人體運動法則,一直被公認為最科學的訓練方法。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體系是脫胎于戲曲舞蹈,在汲取現代舞基訓的養分中遵循中國傳統的發展脈絡逐漸確立起來的一套有著極具民族性的訓練方法。其成形相對較晚,在時代的變遷與自身的發展中,它賦予了基訓法新的氣韻與新的品格。下面筆者就從身姿體態、技巧原理、表演內涵等三個方面對上述兩種基訓體系進行比較。
一、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在身姿體態上的比較分析
在身姿體態的要求上,現代舞基訓要求身娑剛健挺拔,訓練中,后背保持直立,兩肩與胯對齊,脖子微微上仰,給人一種昂揚高貴的氣質。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吸收了現代舞基訓中對平感的訓練,同時提煉了東方神韻的審美特質,比現代舞基訓多了身韻方面的訓練,在身姿體上采用符合東方人人體結構與中國人對“圓與弧”審美欣賞習慣的方式,運用擰、傾、圓曲使重心保持下沉或較低位置,強調腰的擰、傾、圓、曲四大形態與萬變不離其宗的曲線美如戲曲體態“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一以貫之的人體“擰、傾、圓、曲”之美。
二、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在技巧原理上的比較分析
現代舞基訓中的技巧原理始終貫穿著在保持體態“直立”的基礎上對控制能力與腿部肌肉力度的訓練,且以旋轉和跳躍為主。在旋轉與跳躍等技巧性動作中,腿、膝蓋、腳背一直到腳尖都要一繃到底,繃到一種極致。其中,旋轉不僅強調頭、手、腳與身體的協調配合,更強調對主力腿、腰背部、踝髖關節直立能力與對身體各部位控制能力的矯正練習。跳躍訓練中,體態始終保持直立向上,腰背部肌肉均處于緊繃與拉伸狀態。這種身姿保持直立的跳躍訓練使得腳部移動更為靈活,也使腿部的爆發力與雙腿的協調能力得到加強。
古典舞身韻技巧不僅發揚了現代舞基訓中對動作延伸性的追求,同時對技巧做了更為細節化的變化處理。拿轉來說,就有踏步掖轉、旁腿轉、上步掖轉、跨腿轉、旁腿轉等之分;跳的動作就有大、中、小跳之分與吸腿跳、彈跳等等。現代舞基訓中的“跳”講究輕和開,以及對地球重心反抗。不管是主力腿還是動力腿,起空和落地都要保持完全外開。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的跳,不要求所有跳都保持外開,而更多地花精力在腿的伸屈上做一些花式設計,如小射雁跳的形態:折回動力腿,掖緊膝蓋半蹲蹲。古典基訓和現代舞基訓在轉的動作上區別更是明顯,現代舞基訓的旋轉都是單一直體向上的,動作長而舒展,舞姿在轉的時候幾乎沒什么變化,而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里轉的舞娑變化多端,除有直體的旋轉,上身可直可屈,尤其突出的是以擰傾形的舞姿造型、在“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如斜探海轉,不僅要求上身呈一定的擰傾,重要螺旋,上身還要隨舞姿進行變化。
三、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在表演內涵上的比較分析
受中國文化——含蓄與內收的文化特質影響,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強調對“神”的捕捉,且神韻上擁有鮮明的東方文化審美特征。多數動作講究內在感覺,這種感覺表面上依靠呼吸的控制來掌握,深層上則依靠自我長期對動覺的體悟與意會,如“含胸”、“起沉”等內收性動作開態上均呈現出明顯的內聚性,“順風旗”、“晃手”“云手”等圓弧形態與動作劃圓的軌跡則更是體現出周而復始與輪回的中國哲學精神。
四、中國古典舞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在音樂運用上的比較分析
基訓課上的音樂伴奏是舞蹈這朵紅花不可缺少的綠葉,舞蹈音樂伴奏是舞蹈教學的重要部分,在舞蹈基訓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典舞身韻基訓不同于現代舞基訓,它有很多舞蹈動作和造型取材于古典戲曲,其神及從手的“起法兒”到各種舞姿造型均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因此,音樂的選擇、編配演奏上均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風格。音樂在注意體現民族韻律特征的同時,又強調五聲性和聲與古典和聲的結合。為增強音樂的力度和張力,通常還會適當融合一些和弦,以增加音伴奏的厚度和起伏。現代舞基訓多采用音樂節奏起伏變化明顯的現代主義與浪漫主音樂,強調音樂與舞蹈點線對應關系,且現代舞基訓中的音樂節奏明確服務于現代舞基訓內容和形式的變化,動作的性質是音樂風格選擇的依據,這種明確的動作指向性選擇是古典基訓音樂所欠缺的。現代舞基訓中的音樂最重要的作用是“怡情悅性”,能夠配合不同動作的節奏與情緒,幫助學生輕松完成動作。
五、結語
從比較中發現,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與現代舞基訓相互之間既有傳承,也存在差異。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既秉承了現代舞基訓的部分原理,同時也開發了自身的藝術特質。當下中國古典舞身韻已初具了成為本民族一套訓練系統的雛形,而這套系統在身姿體態、技巧原理、表演內涵、音樂的運用等方面都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本民族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審美規范和美學追求,極富中國文化底藴和濃郁的中國特色。而借鑒西方舞蹈體系化構建的經驗是中國古典舞身韻逐步發展形成其當代“中國古典舞身韻”多姿多彩舞蹈風貌的必經之路。作為中國古典舞身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認識到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基訓和古典現代舞基訓這兩種訓練體系對舞蹈演員均有著它的得與失,更要認識到基本功訓練方法在中國古典舞身韻與西方現代舞中的異同,通過對者的比較硏究,掌握其訓練科學性與藝術性,挖掘基訓在古典舞身韻中的藝術價值,完善古典舞身韻訓練體系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馮思美.舞蹈基本訓練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 田培培.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 人民音樂出版社舞蹈組.舞蹈的基本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張蕊(1983—),女 講師,黑河學院音樂學院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學與民族舞蹈研究。
基金項目:黑河學院科研骨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