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鳳
摘要:莫里森是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因揭示了深刻社會內涵而備受關注,其中反映的親子關系問題對現代家庭教育仍具有警示意義。作品刻畫了一個年輕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經歷暴力,亂倫以及其他不幸遭遇而走向瘋狂的悲慘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佩科拉的童年中,缺乏來自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安全型依戀,這給佩科拉的生活帶來了不幸。本文在依戀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佩科拉與其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她整個童年生活的影響,探究導致佩科拉個人悲劇的家庭因素。
關鍵詞:佩科拉;依戀理論;心理障礙
《最藍的眼睛》以極具諷刺性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遭遇。年幼的佩科拉生活在父母的冷漠、暴力之下,居無定所,飽受欺凌。她將一切遭遇歸咎于自己的丑陋,因此向上帝祈禱得到一雙象征著“美麗”的藍眼睛,進而得到愛和尊重。然而生父的奸污把她推向了深淵,最終精神分裂,在幻覺中得到了最藍的眼睛和親密的朋友。《最藍的眼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及警示意義,因此中外學者已經從多角度對其進行闡釋,但鮮有學者從依戀理論的角度解讀導致佩科拉精神問題的家庭因素。本文借助依戀理論的安全基地、依戀模式、內部工作模式等重要概念,分析佩科拉與其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她整個生活的影響,探究導致佩科拉精神崩潰的家庭因素。
一、依戀理論研究綜述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依戀”指個體與另一個特定個體的持續聯系,在個體幼年時期表現為撫養者與被撫養者之間的特殊情感聯結,當個體感到脆弱或需要保護時就會去尋找特定個體(撫養者)。該理論認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了以后所有關系的起點”(Bowlby 1973)。鮑比從依戀行為系統角度解釋人際依戀的原動力:個體內在的心理系統激勵自己在需要時尋求依戀對象的支持。也就是說,依戀行為系統“決定了個體尋求保護、支持與安慰的行為的選擇、激活和終止”。鮑比提出的重要概念有安全基地、內部工作模式等,在這一基礎上,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將兒童依戀模式分為三大類:安全型依戀關系,回避型依戀關系,焦慮型關系,并且引起了學者的研究熱情。此后格里芬和巴塞洛繆又進一步提出了安全型(積極自我,積極他人),否定型(積極自我,消極他人),專注型(消極自我,積極他人),恐懼型(消極自我,消極他人)成人依戀模式(姜凌云 2006)。依戀理論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親子、婚戀、雇傭和銷售等關系的研究中,以分析多種社會關系中個體依戀的形成原因,工作模式及其重要影響。
二、佩科拉的依戀模式
依戀理論指出,個體心理的健康穩定發展取決于其心理結構中心是否存在一個安全基地。在個體的幼年時期,其內心的安全基地由其撫養者主要是母親提供,如果個體的母親是個足夠“稱職”的母親,這個母親所擔任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后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姜凌云 2006)。相反,如果母親不能為孩子的內心提供安全基地,個體無法尋求保護、支持或安慰,則容易形成回避和焦慮型依戀關系,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產生心理問題。
年幼的佩科拉不僅遭受白人社會的歧視和欺凌,而且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佩科拉的母親本應該為佩科拉提供保護和支持,可是當佩科拉和白人女孩站在一起時,由于深受白人思想及審美價值的影響,她竟然更加偏愛白人女孩。因為在她的眼里,喜歡白人女孩在這個以白人文化為主導的社會里是更有價值的。佩科拉不小心打翻了果醬瓶,波琳心疼地驚呼“哦,我的地板,我的地板”,而佩科拉不僅被母親推倒,而且被暴打。在母親眼里,佩科拉的燙傷不及白人女孩重要,也不及地板重要。波林甚至更喜歡佩科拉直接稱呼其名字而不是”媽媽”。母親的白人審美標準以及粗暴對待讓佩科拉陷入混亂和焦慮,由此產生了不安全依戀關系,佩科拉對母親的感情越來越傾向于恐懼和逃避,無法向母親表達任何感情,遇到困難也找不到支持和安慰。
佩科拉的父親同樣沒能為她構建安全基地。他不僅在生活上燒毀了房子,讓佩科拉居無定所,在情感上也沒有提供任何指導,讓她的內心無依無靠。由于早年的生活經歷,他對白人主導的社會充滿了恐懼,終日以酒精麻痹自己,對女兒的生活遭遇不聞不問,他醉酒之后的奸污更是將佩科拉推入深淵。佩科拉耳濡目染了父親對白人社會的恐懼和荒誕的生活習慣,她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困惑,卻無法從父親那里獲得答案和保護。
佩科拉的父母姓氏是Breedlove(培育愛),然而她的父母帶給她的只有困惑,孤獨和恐懼。他們沒能為佩科拉提供一個安全基地,無法形成安全依戀關系。在這種回避、焦慮型依戀關系下,佩科拉得不到保護和幫助,內心極度恐懼不安,只好寄希望于擁有父母所崇拜的“美麗”--藍眼睛,以博得父母的愛和關注。
三、佩科拉的性格缺陷
個體依戀模式對其整個人生發展具有重要而長遠的影響,依戀理論心理學家發現它“制約認知能力的發展,左右人格特質的形成,影響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社會功能的表達”。在特定依戀模式下,個體往往采取相應的依戀策略,即選擇和改變尋求保護、支持與安慰的方式。依戀策略包括初級依戀策略和次級依戀策略。其中初級依戀策略指個體在遇到困難時,能夠主動地去尋求幫助。次級依戀策略則是當初級依戀策略不再有效時,或者當個體的依戀啟動時,依戀對象沒有反應時,個體就不得不去尋找其它的依戀策略。
佩科拉的初級依戀策略顯然難有成效,她難以從父母那里得到任何理解和幫助??墒撬齼刃娜员в袑Ρ粣鄣目释?,因此她采取了次級依戀策略:不再主動向父母尋求支持和保護,而是貪婪的喝牛奶和迷戀藍眼睛。一方面,佩科拉在克勞迪婭家總是貪婪地喝牛奶,牛奶是哺育和撫養的象征,這意味著她對母親的依戀。另一方面,她癡迷于藍眼睛的美麗,因為那意味著母親眼中的“美麗”,得到藍眼睛就可以的到母親的疼愛。在回避、焦慮的依戀關系和消極依戀策略下,佩科拉的性格缺陷越來越嚴重。佩科拉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性格懦弱,自我意識薄弱缺乏自衛能力所致。
佩科拉內心極度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導致性格懦弱,缺乏正常的的人際交往能力。她不斷的妥協退讓,逆來順受。她習慣于低頭走路,永遠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學校被同學奚落欺負也不懂反抗。當莫林發生口角時,克勞迪婭和弗瑞達能夠進行自我保護,態度堅決的維護自己的尊嚴。但佩科拉卻像“霜打的葉子一樣蜷縮起來”,懦弱的性格讓她在同齡人中更加沒有尊嚴,更進一步被邊緣化。當以白人自居的杰拉爾丁因為她是黑人而怒吼著要她“滾出去”時,佩科拉畏縮著退出房間。當父母吵架時,佩科拉畏縮著向上帝祈禱讓自己消失。佩科拉對所有遭遇的反應都是逃避畏縮。她不知道如何跟同齡人交往,也沒有勇氣和父母及其他成年人交流,導致她的生活孤立無援。
佩科拉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包括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的認識。佩科拉的自我意識來源于她在現實生活中的感覺、知覺、直覺和思考。耳濡目染了父母的思想態度和生活習慣,她對自己的認識主要是黑皮膚、丑陋和貧窮,從未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的美麗。她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始終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她在不安全的依戀關系中感知的更多是恐懼和焦慮,導致她在生活中往往惶惑不安,逐漸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四、佩科拉的心理障礙
鮑爾比認為,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耙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Bowlby 1973)。在這種模式的指導下,個體傾向于在生活中不斷尋找自己受歡迎/不受歡迎的跡象來印證自己的想法。
母親否定之下的佩科拉的自我否定來自于這種工作模式。佩科拉的母親崇著白人文化價值觀,對佩科拉百般嫌棄。不受母親喜愛的佩科拉接受了母親的想法,在她的潛意識里,始終認為自己不受任何人歡迎,并試圖從周圍人的眼神中尋找蛛絲馬跡來印證自己不受歡迎。當她去雜貨店買糖果時,她認為店主的神情代表了對她的輕蔑,并且認定這是因為她黑、她丑的緣故。她在這樣的眼光面前自慚形穢,感到極度的窘迫和羞愧。她已經在內心進行了自我否定,任何細微的表情和動作都會牽動她敏感的神經,甚至被她過度解讀并進一步打擊她脆弱的自尊心。
父母疏離之下的佩科拉的自我封閉也來自于這種工作模式。佩科拉寄宿在克勞迪婭家里,她的父母對此不管不問。“原本就處于社會邊緣的佩科拉,在遭遇父親強奸并生下一名死嬰后更為社會不容”(王芳 2017)。父親在指責和唾棄聲中一走了之,母親對她的境遇毫不關心,更可悲的是,白人社會和黑人社會都沒有她的容身之地,她完全被孤立,失去了各種社會關系,無處訴苦,無處求救。她的內心也不再對任何人敞開,在孤獨無助中,佩科拉只好向自己求救:她想象中擁有了盼望已久的藍色眼睛和親密的朋友,可以不斷的交流和傾訴。
五、結語
佩科拉作為一個本應天真無邪的兒童,經歷了社會的壓力和打擊之后最終走向瘋狂。她的悲劇一方面源自白人文化價值觀沖擊下的整個黑人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來自父母的冷漠和暴力,而后者是導致佩科拉性格缺陷和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生活在沒有任何溫暖的家庭環境下,佩科拉缺乏對父母安全型依戀,生活中和情感上沒有任何依靠,孤獨、恐懼和不斷的自我否定讓她難以正常處理人際關系,不得不在幻想世界中尋求一絲安慰。本文借助依戀理論的安全基地、依戀模式、內部工作模式等概念,分析了佩科拉對父母的依戀類型對其個人悲劇的影響,解讀《最藍的眼睛》中反映的依戀關系問題的警示意義。
參考文獻:
[1]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vol.II:Sepa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73.
[2]Toni Morrison.The Bluest Eye[M].New York:Plume,2000.
[3]董瑜琳.零度母愛的成長悲劇--評托尼·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J].科技文匯,2017(399):161-163.
[4]龔艷萍.《最藍的眼睛》中的被動式人格分裂[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4):93-94.
[5]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J].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6]王芳.探索《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劇[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