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部頒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后,2017年6月,財政部又頒布了《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且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由內而外日益突出。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要求除了自身管理需要外,外界更偏重于內部控制對其財務數據真實性的保障,而作為非公眾公司的中小民營企業,其對內部控制的要求更偏重于自身經驗管理的需要。因此,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在中小民營企業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其內部控制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對內部控制的需求也不同。本文主要概述民營企業在內控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民營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內部控制領域提出建議,從而讓內部控制真正有助于民營企業的價值提升。
【關鍵詞】內部控制 民營企業 需求
中小民營企業規模小、可用資源有限,為了達到企業經營的目標,經營管理人員需要將有限的資源配置給不同的部門和員工。然而,為了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結構,提升企業價值,則需要適當的內部控制加以協助。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可配置的資源是不斷變化的,故其內部控制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以實現資源一直處于最優的配置狀態,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
一、內部控制在中小民營企業中存有的問題
中小民營企業由于對內部控制缺乏認識,在經營管理中,內部控制未能根據變化的可用資源不斷調整,往往導致內部控制效果不佳,資源未能實現最優配置,故在企業經營中則主要出現以下問題:
(一)信任過度引發矛盾
在創業初期,企業屬于人合性的組織,在用人上往往偏向于家庭內部成員,企業運營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從而節省成本,提高效益。隨著企業的發展,業務的復雜、人員的增加,基于信任的管理機制會阻礙企業的正常發展,人情大于制度的現象會阻礙內控的有效執行,進而引發企業管理的中的各種矛盾。
(二)不相容職務未分離引發舞弊風險
企業管理者內控知識不足,在經營中出現決策人、審批人或執行人為同一人的情況,最終引發貪污舞弊,導致企業資產流失。
(三)缺乏內部監督機制
企業有與可用資源量相匹配的內控制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員工執行的動力不足,最終導致設計的內控未得到執行,管理中漏洞百出。
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對內部控制的需求分析
民營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對內部控制需求的領域和層次不同,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適當的內部控制可以促進企業價值的增長,即增加企業可支配的資源總量,當企業可支配的資源總量達到一定程度,其對內部控制的需求層次也會上升。
(一)初創期對內部控制的需求
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由于高素質人才的稀缺,很難形成強有力的技術優勢;在管理制度上所存在著的弊端很多,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因此在生產管理和運營管理上都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進以及磨合,才能逐漸形成戰斗力。再加上民營企業的可支配資源有限,資本積累較為緩慢。在這一過程中,時間長短不一,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那便是企業運營效率的高低對于企業的生存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若保持正常的發展速度,便很難進行有效的資本積累,從而難以進行規模的擴大[2]。因此,在民營企業的創業初期,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以及銷售情況,是企業最為關心的生存根本,故作業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關鍵。對執行主體和執行對象的具體控制是保證每一項活動達到理想效果的必要手段。
(二)高速發展階段對內部控制的需求
當民營企業成功的度過了創業初期階段之后,便正式步入高速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當中,企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在這種小型規?;钠髽I體量當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向著核心地位發展,除了對作業層面的內部控制有了完整需求外,企業開始尋求管理層面的內部控制,即需要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進行約束和控制,需要具備決策、執行和監督的體制,需要制定目標、分配任務、考核績效及檢查控制等。
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企業,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開始轉變思路,在將生產、銷售始終排在第一位的基礎之上,需要對管理層次的內部控制工作加強重視。管理層次的內部控制工作對于創業初期的小規模民營企業來說,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無法使得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對于企業的穩定運營也無法起到的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漸擴大,必須要依靠良好的管理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要依靠有效的管理,保障生產、經營和銷售的有效進行。只有良好的作業層次和管理層次的內部控制工作,才能使得企業在高速發展當中保證良好的內部穩定,保障企業資本運作的合理性,有效的降低成本消耗,提高企業生產和銷售環節所獲得的利潤。良好的作業和管理層次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的提高企業價值,使得企業在整體形象上得到極大的提高,逐漸的向著穩定發展階段的良好企業形象發展。
(三)穩定發展階段對內部控制的需求
對于已經處于穩定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來說,除了作業層次和管理層次的內部控制外,治理層次的內部控制異常重要。治理層次的內部控制重點為戰略控制和風險控制,該層次的內部控制工作能夠非常有效的調動企業資源,將企業的能力最大化的發揮出來,同時防范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在企業發展的穩定階段,治理層次的內部控制重點在于合理分配參與者的權力和義務、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及實現手段、決定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和事務決策規則,以及員工的薪酬激勵政策等,其要保證管理層次和作業層次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保證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
無論是在人員管理上還是在資本運作上,適當的內部控制都會使得企業形成一副井井有條的畫面,讓企業當中的各個部門,都能夠高效的開展工作,并始終處于有效的制約管理當中。內部控制最大的作用便是使得企業能夠以穩定的態勢進行持續性的發展,使得企業擁有穩固的基礎,當面臨外部沖擊時,能夠擁有更好的抗沖擊能力。這對于企業的生存有非常大的好處。
民營企業需要認清自身的發展階段,結合自身發展狀況選定不同層次的內部控制,設計適當的內控制度并有效執行控制措施,從而實現可支配資源的效用最大化,才能保證企業價值的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同達.內部控制對提升企業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2013(15):3-5.
[2]何益.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1-59.
[3]李丹,胡婷.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公司績效影響的淺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5(09):22-23.
作者簡介:張星(1986-),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與公司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