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靜
摘要:產業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基本趨勢,而建立非遺產業化發展的相關保障機制已是當務之急。為此,我們要積極建立文化產業對非遺項目的反哺機制,完善專業隊伍培養機制,健全政府規劃引導機制,以此保障非遺產業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文化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兼具歷史文化和經濟開發價值。非遺產業化指開展非遺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以非遺資源發展文化產業。[1]以克拉瑪依市的9大類非遺項目為例,其中的剪紙、根雕等多個類別都可以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成為彰顯文化產業特色的寶貴資源。對非遺資源進行因地制宜的產業化開發利用,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非遺文化可持續傳承的必然要求,而構建非遺產業化發展的相關保障機制直屬當務之急。
一、建立文化產業反哺機制
要保證非遺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就必須建立文化產業對非遺項目的反哺機制。非遺所蘊含的歷史風情和民俗特色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提升其品牌價值,而企業也要以高度的民族文化承續使命感,自覺擔負起保障非遺傳播、擴大非遺受眾的職責,劃設專項資金,增強技術支持,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以產業化的方式推動非遺項目的動態保護和持續發展。企業要建立同非遺開發相配套的利益協調機制,保證非遺項目按照既有方式原汁原味地傳承發展,并吸收部分當地民眾就業,劃設一定比例的收益資金用作專項保護基金,兼顧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非遺產業的持續發展。除此之外,政府部門也要出臺非遺產業化的相關規范條例,引導和推動企業把追求經濟效益與傳承非遺項目統一起來。
二、完善專業隊伍培養機制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前提,非遺產業的發展更是需要相應的專業人才。我國非遺資源雖然異常豐富,但產業化程度不高,高層次專業人才稀缺,這嚴重制約著非遺項目的產業化進程。培養一批素質過硬、業務精熟的產業化人才隊伍,是非遺產業化發展的迫切需求。一方面,要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傳承人是非遺項目的載體,其之技能和涵養決定著非遺產品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價值,直接影響到非遺產業化的經濟效益。面對許多非遺項目傳承人老病和流失的嚴峻現實,必須建立年齡分布合理的傳承人梯隊,提高他們的經濟待遇,酌發獎勵津貼,并要求他們做好帶徒授藝的本職,這既是保障非遺傳承的需要,也是進行非遺開發的基礎。同時,要拓寬非遺項目的授徒范圍,突破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陳規舊制的束縛,讓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人獲得拜師學藝的機會,使老藝人的技藝經驗得以發揚光大。實際上,許多非遺項目都可以舉辦培訓班,或者在一些高職院校和中小學開班授課,從而擴大受眾面和傳播范圍。非遺項目的傳承還要堅持學習、提高和創新的統一,在保持傳統神韻和民族特質的基礎上,創新形式,豐富內涵,提升藝術魅力,增加時代意蘊。另一方面,要培養非遺產業人才。非遺產業化需要一批了解經濟文化發展規律、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和市場經營才能的專業人才,非遺項目傳承人必須精熟產品制作技藝并能適應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政府和開發企業不僅要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企業管理和市場知識的專題培訓,還要培養一批熱愛非遺傳承、擅長經營管理、文化知識扎實的專門人才,并加強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促使優秀人才具備經濟全球化視野下所必需的開放意識和世界視角。
三、健全政府規劃引導機制
非遺項目的開發保護和產業化發展,既需要發揮市場的杠桿調控功能,還要依托政府的規制引導職能。[2]一方面,要尊重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地位,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經濟服務職能,降低非遺產業的準入門檻,簡化甚至取消一些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對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各項管理事務,要根據產業化發展的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對于有礙公平競爭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要進行全面清理和整改,特別是在資質認定、政策優惠、權益保護、監管力度等方面對所有非遺開發企業同等對待,杜絕地方保護主義思維,保障非遺產業市場的開放和公平。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資源配置調控職能,以適度的政府規制推動資源配置的合理布局、保障非遺產業化的科學發展。具體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非遺產業化的治理體系,明確政府在非遺產業化發展中的職能責任和權限邊界以防止政府缺位、越位和錯位;二是建立非遺項目保護標準體系和考核追責機制,強化專家問詢,引入輿情監督,做到定期通報,對違反規定、造成破壞的行為要依法嚴肅處理;三是制定科學可行的非遺產業開發長期規劃和總體戰略,健全政府支持體系,充分發揮信貸、稅收、財政等政策杠桿的激勵調節功能;四是健全非遺產業監管職能,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經營,保證非遺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妍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15(8):87-89.
[2]張秉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科學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17(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