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突顯基礎醫學教學的改革,應對精準醫學與轉化醫學的迫切要求,如何加強人才隊伍、基礎醫學平臺建設,來做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醫學改革;學科建設
1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按照學校的發展規劃的要求,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學科建設為主線,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重點,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文化建設為基礎,黨建創新為保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整體實力,促進學院科學和諧發展。
2總體目標
以白求恩精神為引領,全面提升學院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綜合大學研究型醫學院奠定堅實基礎。建成若干個國內一流的學科;造就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本科生、留學生教學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爭取國家重點或重大科研項目及獲獎;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白求恩式卓越醫學人才。
3具體目標和任務
一是繼續引進與培養人才,完善教師評價激勵機制,形成學術帶頭人為引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著力建設新型交叉學科,為孵育國家重點學科奠定新基礎。二是應對臨床醫學“5+3”教育模式,加強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力爭十三五期間新建2-3門省級精品課程,出版教材2-3部,省級教學成果獎1-2項,并申報國家級虛擬實驗教學中心。三是努力申報863、973以及國家科技支撐的重大項目,推進精準醫學相關基礎醫學的發展。力爭到2020年獲得1-2項國家級重點或重大科研項目,1-2項省部級一等獎或國家級獎項。四是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培育研究生在讀期間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加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獲得數量。五是通過微課、慕課、輔導班及督導組監督等多種方式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六是加大開放合作力度,開展校內外的特殊疾病檢測服務,提高學院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能力。七是加強與國內外的合作交流,提升學院的綜合競爭力。八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基礎樓國家文物修繕工作,以此為契機改善師生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
4基本思路
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遵循醫學教育規律,結合臨床醫學“5+3”教育模式要求,繼續推進本科生課程整合等教學改革,加強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吸引優秀生源、優化培養方案等舉措,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體實力,使研究生隊伍成為學院科學研究的生力軍。二是發揮學科優勢,突出特色,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憑借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綜合化優勢,鞏固傳統優勢學科,培育快速發展的精準醫學與轉化醫學新興交叉學科。三是實施人才強院戰略,為學院發展提供人才保證。以“千人計劃”、“長江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的引進為重點,完善有利于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使學院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三支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四是堅持開放式的發展模式,加強國際交流與開放辦學的力度。多方面探索和國內外名校的交流溝通渠道,選派更多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到國內外進修學習。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合作等方式,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5主要內容與措施
5.1凝練學科方向,加速學科發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促進優勢學科培育、特色專業建設及交叉學科融合。集中力量建設優勢學科,促進學科快速發展,在高原學科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完成本規劃中科研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任務。爭取學校的支持,以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建設為基礎,繼續全面加強基礎醫學的學科建設,以及配套動物實驗中心、醫學生物學實驗中心等教學、科研基礎支撐項目建設。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繼續推進PI制科研管理模式,帶動青年教師培養,促進科研團隊、組織模式、科研成果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5.2全面完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
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項目,以機制創新為原則,建設學科高地為宗旨,以平臺基地建設為載體,形成學科群高峰為目標,建立開放、交叉、競爭的學術科研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對國內外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開放的實驗條件,打造新型交叉學科。以優勝劣汰、動態調整的運行機制,公平、公開地評價平臺內部的投入與成果的產出。
5.3改善師資結構,加強隊伍建設
優化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三支隊伍的構成,力爭5年內新增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唐敖慶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6人,新聘9-11名海外博士/博士后。采取在崗培訓、骨干培養、合理調整崗位等措施,整體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履職能力,派遣60名左右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交流、進修,力爭到2020年有海外經歷的青年教師達到95%。
5.4完善考核體系,突出績效原則
不斷完善考核激勵機制,通過量化考核指標,實行教師、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分類管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實施競聘上崗,對競聘上崗落選人員進行待崗培訓。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方元元(1981.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學、人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