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銀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挑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更是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總趨勢。如何克服現行的學校體育教育弊端,迅速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學校體育界討論的熱點。
關鍵詞:小學體育;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1教學指導思想的更新與轉變。
由于體育教學諸多特點,在體育教學中,當然要確保必要的“三基”教學;在學習基本的過程中和打下基礎后更需要關心學生掌握鍛煉方法,培養其體育學習動機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態度。這也是觀代學術觀上將“顯性學力”與“隱性學力”相結合,培養與發展相結合的需要,是體育教育功效的長遠與近期結合的需要,是學生學校學習階段教育與未來終身體育相結合的需要。在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更新體育評價觀念,實現素質教育。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建立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式,建立重在激勵的科學評價。
2創設素質教育模式下的體育教學氛圍。
2.1全面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
小學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點,對體育的興趣十分容易轉移。因此教師要想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這是小學體育教師應有的價值追求,也是專業成長的重要體現,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2在體育教學設計上,要從“教師中心”轉向重視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在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鍛煉、激發學習智慧與能力的角度,來考慮和設計教學進程,要從重視教材內容的邏輯聯系為主,轉向以學生認識體育教材內容的規律特點為主來安排教學環節與步驟,而不再是教師的純粹的“傳授組織”教材,“指使”學生的活動。還要從過去較死板的規范體育課結構模式中,向較為多樣化、靈活、實效性、人格化。的方向轉變。更需要從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內容、條件在體育課教學進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出發,創造出不同特色的又體現素質教育功效的體育課的“結構模式”。基本上結構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千課一律,千人一面,更需要“改頭換面”,促使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2.3結合教材特點進行滲透。
課堂中,選擇合理、科學的組織教法,教材的靈活應用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利用課堂的組織教法中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體育之中,能增強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調節能力,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具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3對于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
體育課的教學,應是一種力與美相結合的教學。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健美的體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學生追求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學生體質因素與個性品質的和諧發展。
3.1多種形式,寓審美教育于豐富多彩的設計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級體育教學中,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力求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體現隊列教學,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覺性這一特點,在整潔的運動場上,畫上各種清晰的、悅目的標記或隊形練習的圖案,學生也可以逐漸養成積極地心態和健康的審美觀。
3.2榜樣激勵,寓審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對教材中的動作要求給學生講明解釋清楚,通過教師完美的示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動作的連貫的整一體的形體美、藝術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4讓學生獲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成功體育思想強調了體育學科在培養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激勵促使成功,促使學生不斷地積累自信心,這樣也能使學校教育者及參研教師迅速成長、成熟起來,教學技能更加嫻熟。
4.1在體育課基本活動中設計游戲。例如在籃球課上,學生掌握了基本動作要領以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游戲來促進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新鮮的感受,滿足他們好奇的心理,同時又讓學生追求成功的體驗,這樣學生在玩耍中學習了知識,也增長了見識,又享受了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
4.2注重體育課的每個細節,讓游戲和模仿成為教學的主渠道。玩是學生的天性,興趣是課堂的“催化劑”,因此我們要把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模仿、游戲作為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如在準備運動中,運用簡單輕松的游戲或器械操等作為課的開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以及自己在身體運動技能水平與新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種“戰斗”情境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既寓教于樂,從而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
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忽視體育教學,彰顯學生個性發展,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每個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靈巧、柔韌等體能素質及自我調節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體育,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這樣我們的體育教學也就能達到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