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中所強調的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的發展;哲學家詹姆斯也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這些對人的本性的科學揭示,就給教育者一個啟迪:在教學中老師在人格上和學生是平等的,在教育學生時要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才能敞開心扉,心情舒暢的開展教和學。
關鍵詞:尊重;素質教育;理解;信任
1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從教者的角度看,優秀者的可愛,使對他們的尊重就很容易兌現,但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處于弱勢的所謂“學困生”的人格尊嚴更應維護。學困生長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卻很容易使內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決不能冷落、歧視“后進生”,而應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更大的關注。真正從內心接納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學生感受到人與人的平等,以及被關注、被理解的溫暖。
尊重,其次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他們的個性心理。要堅持發揮學生的特長,揚長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夠“大有所為”,這往往是開拓杰出人才脫穎而出的必由之路。那種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一律要求平均發展的作法,那種用強制手段去勉強形成學生興趣愛好的作法,用心雖好,效果卻很差,那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或者說是發展學生的“多樣化”。素質教育強調給學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機遇,當然這就不等于要求每個學生必須 “面面俱優”。相反,這 “全面性”的教育機遇恰恰是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開辟了多種選擇的可能性。某個學生在這一方面缺乏“天賦 ”,而另一方面卻可能極具“潛能”。能夠“面面俱優”的學生是極少數的,而“一無所優”的學生也是極少數的。只要教育得法,給學生提供發揮所長,獲得成功發展的機會,大多學生都會成為有用之才的。
在實施教育時,正如素質教育強調的讓學生發展“多樣化”,要允許學生以發揮“天賦”潛能的優勢去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者這時就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不能盲目地千篇一律。不僅要注重學生現在的一般發展,還要重視學生現在的一般發展對于未來的發展價值和遷移價值,而且更要重視直接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2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理解,就是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與他們交往中,我們應當善于置換角色、將心比心;應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應當對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責備。對學生來說,首先是要把他們當人看,不僅如此,還要進一步把他們當兒童看。只有這樣,才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所理解,不致于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只有理解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深入到人心。
我們的教育模式多是告戒學生“不許什么”可“許”什么就想得很少。比如,不許吃零食,不許看電視,不許打游戲機……我們教育時應該注重引導,不要嚴禁,這樣,學生就會容易接受,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就會致使學生有反感的情緒。我們在教育時要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就必須通過看、想、聽等多種形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談不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更談不上塑造和教育學生了。
3信任學生的力量和價值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個人的力量、價值。學生的智慧、才能的發展需要有一種環境、機會和條件,作為教育者要通過各種方方面面來激發學生的熱情、責任感和成就欲。讓學生認識到目標價值和個人經過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實現目標價值。
教育者就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創造條件,給學生各種表現的機會。就算是“學困生”也要信任他們,讓他們懂得自身的力量和價值,知道自己也有閃光的機會,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心理。
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現,只有相信一個人,才會談得上對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則,一切都會落空。
作為老師,教育時應該誠心誠意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應該隨時隨地的激勵、寬容、提醒學生們。只有時刻把學生擺在心中,多為他們著想,做到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他們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主動地提高自己,才能快樂成長。
作者簡介:劉書竹(1979—),女,漢族,湖北保康籍,本科學歷,中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是班主任管理及初中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