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文藝演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為兼具文化與經濟意義的一項活動,備受人們的關注。但我國演出市場可以用色彩紛呈形容,看似紅火的背后存在高價逼人這一不爭的事實,嚴重阻礙我國演出市場的發展。所以本文將立足于我國演出市場的特征,探究其培育策略及今后的發展,促使我國演出市場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關鍵詞:演出市場 培育策略 發展
演出市場將視覺、聽覺和觸覺、思想感化等融為一體,是在現實生活中表現體驗經濟的最佳方式。隨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演出市場無疑將形成整體活躍與繁榮的格局,只是現階段還存在支持力度不夠大、演出傳播方式比較單以及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急需加強探究,促進我國演出市場的培育與發展。
一、我國演出市場的特征
演出市場不僅是組成文化產業的重要內容,還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其藝術表現手段主要有:出現在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曲調、演唱、配樂等音樂形式,以演員為媒介的表演藝術,以布景、燈光、服裝、化妝和道具等為主的造型藝術,以劇本出現的文學等等。由此可見,我國演出市場主要是提供這些藝術表現手段的傳播媒介,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將信息提供給消費者,最終利用市場化手段促進供需雙方對接,實現雙方利益[1]。
我國演出市場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區域性很強,地區文化以及地段特點等特定區域因素對培育演出市場、發展演藝產業有決定性影響;二是呈現多元化市場格局,即我國演出市場呈現出各種所有制形式以及各類文藝表演形式多元共存的格局;三是我國演出市場正處于初級產業化發展階段,演出產業鏈尚不成熟、市場分配機制尚不完善、國有院團改革不夠徹底,所以演出產業化發展的空間很大;四是我國演出市場的收益模式以票房、商業贊助為主,比較單一化,衍生品收益以及版權收益的地位會隨著我國演出市場的不斷擴大而慢慢提升。從我國演出市場的這些特征不難看出其發展的空間與潛力都很大,加強培育與發展勢在必行。
二、我國演出市場的培育策略
(一)加大支持力度,不斷開拓演出市場
我國電影市場在最近幾年迅速發展,這主要得益于政府給予電影市場政策扶持,在帶動影視業發展的同時促進電影產業的系統性發展[2]。所以在培育我國演出市場時也應借鑒發展電影市場的經驗,有機結合機制創新和政策扶持,加大對文藝演出的支持力度,給予院團建設與運營一定的補貼,同時建立公益性演出的長效經費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補貼加大對文藝表演院團的政策宣傳性演出、送戲下鄉、擁軍慰問、重大節日演出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等公益性演出的支持力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贏。
由于我國文化消費主要集中在電影、電視、報紙、動漫、旅游等傳統項目之中,使得演出產品的供給與生產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時應注意有針對性地培育大眾消費高雅文藝演出的需求,培養大眾欣賞文藝演出的良好習慣,把潛在的演出觀眾變成現實觀眾。演出院團更要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做好影片、音樂等拍攝宣傳業務,將院團宣傳推銷給大眾,并通過訪農村、走基層的方式投入更多精力開拓城郊和農村的演出市場,進入社區、學校等,提升消費者欣賞文藝演出的能力,逐漸從劇場走向社會大舞臺,或進行慈善演出等等。此外,要借助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的東風,借鑒國際演出市場的培育與運作經驗,不斷開拓國際演出市場,做讓我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國家近幾年也從政策上鼓勵并扶持對外商業演出,出現專門為外國市場定制的演出,有效拓寬我國演出市場。
(二)拓展傳播方式,發揮媒體引導作用
我國的演出一般通過劇場傳播,不管是創作演出產品還是經營演出產業,都將劇場或舞臺視為唯一載體,一些人甚至認為用其他媒介形式傳播或多或少會降低演出的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導致我國長期處于演出傳播形式單一的狀態,缺乏表述媒介和機械媒介,限制演出市場的消費范圍。
在表述媒介中,書籍、報紙、雜志等影視傳播演出文本的重要形式,話劇演出衍生的暢銷書就是對演出市場的重要補充,不僅使演出獲得二次收入,還促進話劇演出票房的進一步增加;在機械媒介中,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也是對我國舞臺演出傳播的延伸,開心麻花、表演工作坊等都實現舞臺演出的電視傳播。這樣的演出傳播方式應得到推廣,盡管喪失五天演出的現場優越性,但大大提高傳播的范圍與效果,為培育我國演出市場提供新的渠道。媒體在我國演出市場的培育中也有引導作用,因為現代社會的人們對大眾傳媒的依賴越來越深,經常對大眾文化所提供的消費導向、消費時尚等出現從眾行為,所以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報道我國演出市場對刺激消費、培育市場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應充分發揮媒體的引導作用,更有效地提升我國演出市場培育水平,真正惠及廣大消費者。
(三)完善市場機制,培育演出經營環境
為完善我國演出市場運行機制,培育優良演出經營環境,應從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各院團要完善建立票務機制,通過電話預約、網絡預購、有獎銷售以及送票上門等多樣化方式吸引潛在觀眾積極購票入場,培育大眾自覺花錢買票觀看文藝演出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某劇院在某次演出中準備1000張以上的特惠票,成功用優惠的票價吸引眾多觀眾入場觀看演出。各院團還要適當投入精力與預算掌握我國演出市場的動向,引進和創作大眾喜聞樂見的舞臺演出形態與劇目,用精彩的內容、優秀的劇目吸引更多觀眾購票觀看。
二是吸引社會投資,因為我國演出市場內容資源豐富,需要強大資本注入,以便整合資源、激活創意。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與經驗,提升演出經紀公司經營管理水平,通過文藝演出的強大公眾效應,以資金、品牌、股份等形式和企業合作,提升演出綜合效益;制定長期演出計劃,節省演出成本;充分利用現有場館,同時積極改建、維修、開發閑置的場館,采取租賃經營、自主經營等方式把我國演出場館資產盤活,整合國有場館資源;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面向基層、面向大眾的演出場館,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三是注重藝術教育與情感營銷,即我國政府部門、各院團應充分利用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等擁有優秀文化藝術資源的場所廣泛開展大眾藝術教育工作,向大眾普及藝術知識,培育大眾的藝術觀念以及欣賞品味,挖掘演出市場的潛在消費者。與此同時,在演出市場營銷中融入情感營銷的成分,豐富文化內涵和情感內涵,讓觀眾身心愉悅,滿足求知需求,提高演出的市場價值[3]。
三、我國演出市場的發展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各種新興媒體的廣泛應用,我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盡管演出市場的培育取得明顯的進步,但整體依舊處于初始階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演出市場的發展并不樂觀,在今后的發展中應不斷改進。在演出創作上,盡管互聯網催生新思維,但文藝演出中缺乏經典的、有深度的作品,未能凸顯當代互聯網與科技的時代問題。互聯網已經是人們生活的重點,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演出市場卻剛起步,兩者的進度不一致。但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國文化部在十三五規劃中多次提出要注重發展文化產業,提出鼓勵創作新作品、鼓勵開發和創新傳統文化資源、鼓勵建設特色文化小鎮等發展思路[3]。我國演出市場的有關人員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應明確演出市場的走向,規范演出經營體制,在演出市場發展中靈活運用互聯網+這一新思路,從生產與消費這兩個主要方面思考文化創意產業的互聯網轉型,催生跨時代經典作品。當然,大眾的喜好不容小覷,創作者應了解互聯網+文藝演出的發展新形勢,創作更多與大眾審美相符的文藝演出方式與作品,推動我國演出市場有序發展。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演出市場發展歷史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么漫長,也沒有他們的豐富經驗,但我們有我們的特征與優勢,市場潛力巨大,加上我國文化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豐富,所以演出市場發展空間很大。通過加大支持力度,不斷開拓演出市場,同時拓展演出傳播方式,完善演出市場運行機制,培育優良演出市場,并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需要促進我國演出市場的發展,促使我國演出市場盡快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袁曲.國內演出市場發展趨勢探究[J].中國市場,2015(42):128-129.
[2] 胡琦飛.對我國演出市場發展問題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4(03):265.
[3] 李晗.演出票務市場期待更透明[J].經濟,2017(16):104-107.
[4] 傅敏.淺析當前演出市場,努力做好市場營銷[J].戲劇之家,2016(17):25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