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驍桓
摘 要:社會法這個概念是由大陸法系國家提出的,我國社會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從其包括內容不難看出,主要保護的是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根本權益,意在促進社會穩定,公平公正。社會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占據重要位置。本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法學理論進行分析。
關鍵詞:社會法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保障
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社會法學正在逐步完善,并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法律體系。在社會法學中,社會保障法學和勞動法學是其重點研究內容,為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眼下,隨著發展,使得住房問題、貧富分化、教育問題等逐步浮出水面,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延緩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法能夠對問題進行協調,確保弱勢群體利益。在新經濟發展大環境下,“和諧社會”、“社會保障”成為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衡量依據。
1社會法本體理論
社會法學體系的靈魂就是社會法本體理論,是社會法學的基礎?!吧鐣ā弊钤缡怯晌鞣綄W者在19世紀提出的,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成的理論。我國對于“社會法”的探究開始于上世紀30年代,作為外來物,需要對原理論將進行改革,創造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理論,展示出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目前對于社會法的認識基本有狹義、中義和廣義三種。狹義說法是社會法等同于社會保障法,認為社會法應自成一派,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但社會法的只能范圍遠大于社會保障法,所以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中義說法中存在三種觀念,認為社會法由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構成、社會法與刑法等類似、社會法屬于第三法域;廣義的說法認為社會法屬于第三法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保障弱勢群體利益,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很多我問題。
由于傳統感念影響,將人分為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產生了大量社會不平等因素。未來確保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要完善社會法制,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此類問題。
2社會權利理論
2.1社會權
所謂社會權指的是,保證弱勢群體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權利的總稱,秉持社會公正的理念。保護社會權,為的是增加弱勢群體在社會中的競爭優勢,展示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市場正常運行。
2.2勞動權
勞動權是勞動法中的核心內容,不能將勞動權與工作犬劃等號,勞動權更多的是使權力統一,調節社會秩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要對勞動權進行完善,進而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但目前勞動權還有一些不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法也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與時俱進,拓展其種類,以我國實際國情為參考,提出有針對性的法律政策。
2.3社會保障權
我國公民基本權利中就包括社會保障權,公民在由于特殊原因無法生活時,可得到國家扶持,包括福利權、援助權和保險權。目前,我國對于福利權和援助權加大了研究力度,社會保障權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為社會中許多弱勢群體帶去了幫助。
3和諧勞動關系法律建構理論
3.1更新勞動關系觀念
勞動關系是一種綜合的社會關系,具備財產屬性。但其中也蘊含著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存在著利益間的博弈。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勞動關系都不和諧。
3.2勞動關系契約化
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能夠確保勞動者在法律中的主導地位,還能使勞動者按照自身喜好對崗位進行選擇,具有一定的選擇權。這樣能夠將勞動者的內在潛力、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大限度。勞動關系契約能夠加快勞動法的實施,對促進社會和諧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3.3優化勞動爭議處理機制
勞動法規定的解決勞動爭議包括仲裁、調解、協商、訴訟。調節能夠彰顯出勞動關系的和諧,并且具備鮮明的理論主張;協商沒有具體的程度要求,缺少完善的制度理論。
4社會弱勢群體法律保障理論
4.1弱勢群體的基本理論
弱勢群體指的是社會上由于客觀原因,使得個人生活狀態難以得到改善,或由于社會強勢群體掌握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造成資源短缺,使得自身能力沒有發展空間,無法提升自身經濟地位。
4.2勞動關系的從屬性理論
勞動者從屬性與其自身經濟能力、意志力等有關,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形成了嚴重失衡現象,勞動者的素質也較低。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弱者理論有一定的局限,缺陷逐步顯現出來。
4.3實現勞動平等權
勞動法最基礎的原則為勞動平等,要反對剝削,反對歧視。在勞動法中,反對歧視、維護平等缺一不可,為解決共同問題相得益彰。一些學者認為政府應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這樣能夠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良好保護。
4.4保障特殊群體的權利
弱勢群體中的老人、身心存在缺陷、女人、孩子等要給予特殊保護,我國相繼確立了未成年人與婦女保護制度,還對童工、殘疾人等設立專門的保護法。眼下,“農民工”已成為新型弱勢群體,為了確保他們的合法利益,要對其進行專業指導培訓,解決他們子女的上學、社會保障問題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法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相關學者要加大研究力度,結果實際國情,對社會法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社會法學為社會帶來更好的服務,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雪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途徑[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02:3-12.
[2]胡磊.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J].法制博覽,2017,(5):104-105.
[3]胡鞍鋼,楊竺松.習近平經濟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J].人民論壇,2017(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