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經典劇目,近年來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帶給我們極大的借鑒意義,有利于傳承傳統昆曲文化的同時,促進傳統戲劇與當代戲劇文化的融合發展。其借鑒意義主要包括:第一,注重意境美,講究寫意性;第二,結合現代舞臺審美,引入現代元素;第三,內容只刪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力求在新時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響力,使昆曲在保持傳統韻致的同時,契合現代人們的審美需要。
關鍵詞:牡丹亭;昆曲;當代戲劇;發展融合
《牡丹亭》作為昆曲中的經典劇目,不僅成就了昆曲的輝煌,同時昆曲的婉轉悠揚亦成就了《牡丹亭》的不朽地位。《牡丹亭》這一傳統戲劇中的代表,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審美標準,展現出傳統昆曲文化的韻致。《牡丹亭》這一昆曲劇目,自明代以來就影響深遠,千百年來反復傳唱、經久不衰。但不可否認,近年來隨著流行文化的興起,如何在新時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響力,使昆曲在保持傳統韻致的同時契合現代人們的審美需要,是切實需要考慮的問題。《牡丹亭》作為傳統經典昆曲中的代表,透過其劇目的演變與發展,即從傳統《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轉,探討傳統昆曲文化的韻致在當代戲劇藝術發展中的融合。借鑒傳統昆曲與融合現代戲劇主要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意境美,講究寫意性
昆曲作為傳統文化之代表,與中國古代審美一脈相承,講究寫意性,追求意境美,通過內斂含蓄的表現手法,表達思想、傳遞情感。這一點與西方藝術特征有所不同,西方藝術追求寫實性,通過具體、細致的表達,生動還原客觀現實,將對原物的還原程度,作為判斷藝術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1]]與此同時,以《牡丹亭》為代表的昆曲作為傳統藝術的代表,追求的是一種意境,講究有神韻,通過抽象的表現手法展現人物的細膩情感,渲染烘托劇目的內在氣氛。傳統昆曲并不局限于對現實的臨摹,這代表了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標準,所謂詩情畫意就是人們追求的美的體驗。
與此同時,現代戲劇藝術受到西方戲劇的影響,或者說受到西方審美標準的浸染,現代戲劇似乎少了幾分傳統昆曲中的含蓄之美,更加直白、簡單易懂,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快節奏文化消費的需要。但現代戲劇要想實現長遠的發展,就不能沒有“根”,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文化的審美需要,現代戲劇有必要更加注重意境美,傳承傳統昆曲的韻致,追求寫意性,充分發揚《牡丹亭》所獨有的詩歌的韻律,讓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重新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2結合現代舞臺審美,引入現代元素
傳統昆曲文化與當代戲劇藝術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遷移,更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傳統昆曲的傳承也應當充分考慮當前觀眾品味、舞臺特點、現代技術等多方面的變化,將傳統昆曲與現代戲劇完美融合。一方面,適當加入現代舞美效果,提高傳統昆曲的視覺效果。傳統昆曲的韻致主要通過“手眼身法步”等神態來傳達,講究形神兼備,觀眾主要通過近距離的細致觀察來體味其中的情感;與此同時,現代舞臺場地宏大,觀眾人數眾多,位置在十幾排之后的觀眾其實很難觀察到演員神情的精妙,因此,有必要結合現代舞臺宏大、觀眾人數眾多的特點,在戲曲中融入一定的現代舞美效果,通過現場氣氛的渲染,提高全場觀眾的視覺體驗,但應當注意的是現代舞美效果的加入不應當喧賓奪主,不能忽視戲劇演員本身的魅力。感受到那種熱烈而纏綿的氛圍。例如《還魂》一折中杜麗娘的起死回生,劇本中只是寫開棺后杜麗娘回生,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則有現代舞美效果的加入,舞臺上則是杜麗娘從舞臺深處漸漸地升上來,這樣一種舞臺裝置的運用,非常好地表現了杜麗娘還魂的過程,優雅、浪漫,且富于詩意。[[2]]另一方面,適當引入現代舞臺科技,與現代戲劇藝術完美融合。當今,現代舞臺科技發展迅猛,包括燈光、3D投影、煙霧、立體舞臺等科技元素的加入,使現代戲劇的視覺效果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喜愛。因此,在傳承傳統昆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舞臺科技的最新成果,規避傳統昆曲只有簡單單調布景的弊端,使其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需要,提高年輕人的接受度,更好地傳承、發揚傳統昆曲的韻致。
3內容只刪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關于戲劇的傳承與發揚,如何在創新的同時,保持原汁原味也是人們需要考量的重大問題,避免在傳承過程中,丟失了傳統文化的內在韻味。青春版《牡丹亭》雖然有對傳統《牡丹亭》在形式上的諸多改變,但是內容上的始終如一,也是其獲得認可的關鍵。青春版《牡丹亭》在內容的編排上堅持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內容只刪不改,因為小說原著內容過長,難以通過一場戲劇全部表現出來,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刪減,但是其堅持只刪不改的原則,是為了保持其作品內在韻致的始終如一,避免刪改過程中,變成了全新的曲目,完全背離了小說作者或者是經典戲劇的一致性。[[3]]人們看傳統劇目追求一定的創新性的同時,并不認同對原作的肆意修改,因此,當代戲劇藝術在表演傳統劇目的過程中,采取只刪不改的方法不失為一個好的策略。內容只刪不改,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符合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
當前,許多傳統曲目的再現,未收到良好效果,甚至獲得廣泛批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將原作改的面目全非,雖然修改也是一種再創作,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修改者的思想與審美,但觀眾基于對傳統劇目根深蒂固的認識們往往很難接納過分的修改,因此過度的修改王王招致批評,因此,舊劇新演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把握尺度,主義保留原作的內在核心,盡可能最大程度上符合人們對原作的認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
《牡丹亭》作為傳統昆曲文化中的代表,其青春版的巨大成功,對于發展當代戲劇藝術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借鑒傳統昆曲與融合現代戲劇主要應當注意注重意境美,講究寫意性;結合現代舞臺審美,引入現代元素;內容只刪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促使傳統昆曲的韻致在當代戲劇藝術發展中的融合,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必要繼續探索,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審美文化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鄒紅.在古典與現代之間——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詮釋[J].文藝研究,2005(11):104-109+162.
[3]鄒紅.在古典與現代之間——青春版《牡丹亭》對昆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福建藝術,2011(06):15-18.
注文: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審美文化透視[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鄒紅.在古典與現代之間——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詮釋[J].文藝研究,2005(11):104-109+162.
[3]鄒紅.在古典與現代之間——青春版《牡丹亭》對昆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福建藝術,2011(06):15-18.
作者簡介:蘭繼洲(1985.5-),男,山西省大同市人,碩士,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表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