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南博成 向杰益 沈曉紅 李邱溢 潘君妮
摘 要:對網絡中群體行為的監控已經成為輿情研究的重要領域。本文通過敘述三元閉包與同質性、信息級聯、小世界現象和博弈與表決基本理論,論述其中的信任度對于信息傳播與群體行為的作用,分析了有效避免不良群體行為的方法。實踐證明網絡群體行為與高度互聯的社交網絡結構密切相關,也與人們的價值取向有緊密聯系,大到政府小到管理部門都應該思考如何制定制度和改革宣傳方法來引導網絡群體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關鍵詞:信任;群體行為;信息級聯;博弈
作為社會關系之一的信任受共同好友數、同質性等因素影響[1]。與社會信任不同,網絡中信任具有不確定性、不對稱性、時空衰減性和部分傳遞性,可以用網絡節點行為的相似度來衡量[2],網絡中的群體行為也與信任密切相關,“多元無知”理論認為集體行動與網絡中好友參與數量有密切關系,減少網絡的連通性就能降低集體行動的可能[1]。為有效檢測網絡中的異常行為,基于信任的行為分類方法[2]被應用于網絡輿情監控。為此,從信任角度出發,研究群體行為的產生和演變機制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高度互聯世界的行為原理出發,分析了群體行為的效應機制,供大家參考。
1三元閉包與同質性
三元閉包理論認為:在一個社交圈內,若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則這兩人在未來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就會提高[1]。三元閉包的形成機制中包含了信任模型,共同好友的兩個陌生人會考慮到好友的擔保,變得相互信任起來。此外,社團閉包理論認為,處于同一個社交圈或社團內的兩個陌生人也容易成為朋友,這與同處一個社團,具有相似性而產生選擇以外。與感受同是一個團體應該相互信任也有關系。會員閉包則表達了由于受到好友的影響而加入一個社團的可能性提高了,其中另一層面則表達是由于對好友的信任而做出了選擇。
既然在選擇好友或加入社團的行為與好友關系有關,其中也體現了信任的作用。那么可以定量分析其中的信任值呢,聚集系數的定義給出了一個示范,該理論認為人們常用某個好友節點成為朋友的概率來衡量他的凝聚力,聚集系數越高,也就說明該人在社交網絡中的社會資本越多、影響力越強。我們同樣可以用成為好友或加入的社團的概率來衡量人和人之間信任度。
2信息級聯
從行為的角度來分析,很多人往往隨大流?!靶畔⒓壜摗蹦P蛷臈l件概率出發,用貝葉斯公式算的某條件下的獲勝概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模型表達了當前兩個人表示猜的的產品特征(例如蘭多后),就會實現信息級聯,也是說即使人們拿到的另一種特征也仍然猜這個特征,從而無論后續誰摸到了什么顏色的球。都會猜測蘭多。對于陌生人之間如此,在熟人網絡中更加這樣。
在網絡的級聯行為,也會受到人們公共知識、門檻值和弱連接的影響。利用協同博弈模型,當人們可以獲取網絡中每個節點的門檻值,當好友選擇新事物的占比高于門檻值時,該節點上的人就會選擇這個新事物,這里強調好友的占比,也就是說對于一種信任關系,即占比越多可信度就越好。
社會學研究表明集體行動會受鄰居行動與否的影響,也與每個人的門檻值有關,因此當人們想預測群體行為時,社交關系網絡結構分析角度來思考就會更有意義。傳播學中說強調的沉默的螺旋理論也就是在說明當網絡鄰居與自己想法相同的人較少時就選擇沉默,不然則會發表言論或采取行動。因此,群體行為與網絡結構有關,而這種結構也表現了群體間信任關系。
3小世界現象
要產生群體的行為顯然先要有信息傳遞。小世界現象闡述了促進信息如何擴散的有效方法——短視搜索,人們會發現,在信任值并不很高的弱關系卻能幫助信息快速傳遞到目標節點,這說明群體行為的分析與預測除了與高信任度鄰居節點有關外,與連接不同社交群體的邊和處于結構洞的點密切相關,要有效控制網絡群體行為,則需要找出連接不同群體的隨機邊[3]的數量和信任程度。當隨機邊的可信度較低時,群體行為的產生概率就會明顯下降。
4博弈與表決
根據理性人[1]的利己假設,人們選擇某種行為時總會考慮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布雷斯悖論中人們的個體理性行為則會造成群體的不理性行為,如高速公路免費后,人們都去選擇走高速,大家的通行成本反而增加。為此,博弈中的社會最優理論更能夠表現出群體行為的最合理方法。
此外,當群體意見不一致時,往往采用表決來決定集體的行動。在網絡中的集體行為也會產生同樣的情況,例如大家通過網絡投票[4]決定集體的行為,用參加比賽來決定最優秀的選手和確定表彰機制。但阿羅不可能定律,則說明了群眾偏好的聚合方式改革不能達到完整的公平,更要從投票的有原則性,即表現出來的單峰性來說明表決的合理性。而這些都是可以用制度來表達的,因此,制定合理的制度,和人們對制度的可信度也會影響群體行為發展。
總體來講,信任是一種心理因素,但可以從網絡行為中來分析和衡量[5]。信任也是對群體行為的產生與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本文從三元閉包與同質性、信息級聯、小世界現象和博弈與表決四個層面討論了信任在群體行為中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提出政府機構和管理部門從政策制定、輿論宣傳、行為監控等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引導網絡中群體行為,避免不良事件產生。
參考文獻:
[1]李曉明.網絡群體與市場[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喬,何慧,方濱興,張宏莉,王雅山.基于信任的網絡群體異常行為發現[J].計算機學報,2014,37(01):1-14..
[3]劉秋霞. 社交網絡群體行為演化機制研究[D].重慶郵電大學,2017.
作者簡介:南博成、向杰益、沈曉紅、李邱溢、潘君妮,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學生,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網絡爬蟲。
張斌 (1977~),男(漢族),浙江省紹興市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搜索引擎?推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