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產業振興”路徑"/>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旻禾(本刊記者)
青中村啟示2:發展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鄉土產業,是山區振興產業一個行之有效的選擇。不僅要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而且要面向新產業新業態謀發展。鄉村產業振興,不僅要農業興,更要百業旺
青中村的茶園大部分只采春茶,茶農從春分開始采摘,過了谷雨基本結束。眼下已經過了大暑,茶葉合作社負責人周顯勤依舊忙碌,四處學習,琢磨著怎么延長茶葉產業鏈,打造精品園,提高茶農收入。
在他身后,青中村2100畝茶園經過合作社的專業管護,濃綠茂密。
2015年省上撥款200萬元,用于發展壯大青中村茶葉產業,到現在,村里已新建茶園800畝,改造提升茶園1300畝,實現人均2畝茶、戶均增收6000元。
以前的青中村,養豬為過年,養雞為油鹽,種茶就掙零花錢。現在,青中村組建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三支小分隊,“合作搞生產,聯合闖市場”帶動農戶,發展起了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鄉土產業。
“燒碗山之茶給郎解渴,我帶山之茶陪你過河,過了這灣只有你我,七十里灘也不得完咯。”
青中村種茶由來已久,三組的“皇茶園”《紫陽地名志》有記載:“明清時,因此地產茶名貴,歷向皇帝進貢得名”。
紫陽是中國名茶之鄉,可青中村的茶葉名氣卻不甚響亮。城關鎮黨委書記李作奎還記得2014年去村里摸底時的情況,“基礎設施太差了,也沒有像樣的產業,那時感覺這個村要想發展好,很困難,沒什么希望,心里很涼。”
“第一書記”曾順寶印象深刻,當時的茶園疏于管護,密一塊、禿一塊,茶樹長到兩米多高。茶葉的營養都流失在高桿,隨著人們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逐步提高,青中村產出的茶葉質量不行,缺乏市場競爭力,價錢也賣不高。
2015年,青中村迎來了轉折點。5月,時任省委副書記胡和平第一次來到青中村調研,就提出要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并提出要統一標準、統一要求,“要有一套經營管理模式,這些模式是讓大家都受益的模式,將來有了合作社,收茶葉也不是問題。”
當年6月,紫陽縣貢茶園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108戶群眾自愿將462畝生產茶園入股到茶葉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專業管護隊,進行技術培訓,從種植、養護、施肥到采摘,確立了統一標準。
“我們開始摘得深淺不一,價錢也不一樣,胎葉子、老母葉一起抓,一握扎手,現在都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茶農丁瑞斌算了一筆賬,按原來的采摘法一斤鮮葉頂多賣30元,現在能賣到90元。2014年以前,丁瑞斌的9畝茶園一年最多能賣四千七八,2018年僅春茶一季就賣到了一萬五六。
為了提高茶葉質量,合作社對茶園進行了統一規劃,限定茶樹高度,統一修剪、補植,同時還在村里設立了三個便民服務點,茶農可以就近購買有機肥,施肥后由合作社進行驗收,如果茶園管護達到標準,再返還50%的獎補金。
茶廠建好了,合作社成立了,來買茶的客商多了,茶農再不用起早貪黑地去賣茶。2017年3月,丁瑞斌發了個朋友圈:“誰買茶?”當天他采摘的13斤鮮葉以每斤80元的價格全部賣了出去,打算幫鄉親們再賣點。
這在以往可不成,沒有茶廠以前,鮮葉的價格都由茶販子說了算。
村民朱達照回憶,原先自己炒茶,四斤鮮葉一斤茶,一晚上也就能炒兩三斤,“白天采茶晚上炒,炒好擔到紫陽溝去賣,回來再摘再炒。不然你把鮮葉交給哪個?白天黑夜連軸轉,幾乎每個茶季都要害場大病!”

青中茶文化 劉友平/攝/
“以前茶販子今天每斤給60元,明天每斤就給40元,現在我們自己有了茶廠,也就有了一個穩定的價格,按照市場來定價,再不像過去那樣。”村支書張顯華說。
如今,茶葉合作社入社社員由原來的108戶增加到168戶,覆蓋面由原來的青中村擴大到全安村和向陽鎮的止風村。
從只采春茶,延伸到采摘夏秋茶,鮮葉采摘時間延長了,產出品種由原來單一的綠茶擴展到紅茶、黑茶,年產值由2015年的60萬元增長至現在的550萬元,帶動農民戶均增收6000元。
人均種植兩畝茶,等于養個金娃娃。產量提高,群眾增收,企業也增效了。
2017年,皇茶園富硒茶還通過了SC認證。“原來年生產能力只有10噸,現在年生產能力達到了30噸。”合作社負責人周顯勤說。
與合作社合作的皇茶園富硒茶葉有限公司年利潤150萬元左右。按照約定,其中40%要再投入到合作社,用于茶產業發展。
精品園建設已經啟動,青中村還在銜接一家做黑茶的公司,通過炒制、發酵黑茶,提取萃取“黃金菌”,制成保健品,進一步提升茶葉的附加價值。
未來,青中村的茶園還將按照規劃融入采摘、觀賞功能,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農民養殖有三怕:養不了、養不活、賣不了。但青中土雞身價不一樣,每斤售價比別家平均高出4元。
在青中村,林下、茶下養雞是優勢產業,一方面茶葉種植面積大,這里也是良好的天然養雞場。青中土雞從小溜達在茶園,運動量大,肉質鮮嫩;以茶園的草和蟲子為食物,營養價值高;茶農不光不用除蟲,草也不用除了,還省了肥,形成了循環農業。
養雞大戶陳良華,從2015年的50只起步,到2016年的100只,2017年又擴大規模投苗1000只。“三年算下來,養雞1000多只。剛開始一只才能賣幾十元,現在最起碼賣到100多元。”在村民眼里,陳良華是“能搞事的人”,種茶、種菜、養雞什么都干,2017年,他賣出了900只雞,平均每只凈利潤20元,僅這一項收入將近2萬元。
2017年6月,土雞養殖合作社成立,入社48戶全是貧困戶,合作社分別從產前、產中、產后給入社農戶提供幫助。
合作社與安康的公司簽訂合同,購買50天左右的雞苗,每只雞苗成本17元,合作社補貼7元,按照每只10元的價格賣給養殖戶。無力負擔的貧困戶還可以先賒雞苗,等銷售后再將雞苗款歸還給合作社。
合作社還統一為社員購買玉米等飼料,減少運費成本,暫時不能負擔的貧困戶也可以賒借飼料。同時,為了防止養殖戶過度賒借,有“等靠要”的思想,合作社又細化規定,賒借的雞苗和飼料要比現付稍貴一些。
在養雞合作社負責人張治倫看來,養殖戶入社,除了成本降低,銷路通暢,更重要的還是減少了養殖的風險。2015年,張治倫養的50只雞得了球蟲病和痢疾,兩個多月就死了一半多,“土方子,大蒜水都喝了根本不起作用,后來縣農林科技局的來看了,十幾塊錢買了一包止血靈,兩天就好了”。
合作社成立后,在產中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像治療球蟲病、痢疾這樣的常備藥合作社都有,能提供及時治療。
今年,合作社48戶第一批就養了16000多只雞,下一步能達到25000只,80%通過合作社銷售。“現在我們青中的土雞有名了,好多人冒充青中土雞。只有我們合作社配送出去的,對方才認賬。”
不但土雞賣上了價格,很多游客專程到青中村買土雞蛋,一個土雞蛋能賣到一塊五。
2017年,合作社一共賺了4萬多元,扣掉流動資金,入股的貧困戶股東每人分到了三四千元。今年,還將吸納新的股東入股,合作社育雛方案也列入計劃,不用再從外面購買雞苗,進一步降低成本。
“青中村離紫陽縣城這么近,咱們應該建一個菜園子,作為縣城的菜園子。”2015年5月27日,胡和平第一次來到青中村調研時,所提出的一系列發展思路,如今已經一一實現。
“種豆得豆,種瓜得使勁搬”“忙時操場跑跑,閑了就來拔草”,在青中村精品菜園里,一塊塊妙趣橫生的指示牌,標識著每一個半分菜園。
這是青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新路子。企業流轉貧困戶土地建設精品菜園50畝,按照300元每畝支付費用,一次性支付5年。企業雇傭4名貧困戶打理菜園,月薪2000元,其余村民還可以在菜園打零工,每天也有120—150元的收入。
“我們選擇投資青中村,就是看中了它距離紫陽縣城近,客流量大,還位于旅游線路上。”青中農莊項目負責人陳朝說,他們先期投入18畝的菜地,現在已經有30多戶通過網絡、電話租地種菜,一戶一年支付888元,體會“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樂趣,菜地產出的菜基本能滿足一個家庭一年的蔬菜食用。
每到周末,胡斌就和朋友從縣城上來看看自己的菜,“我種的是豇豆,我朋友還有種的西紅柿、茄子、辣椒,一家肯定吃不完,帶回去換著吃。”
從菜園出來,胡斌和朋友一路沿著郭家梁、文筆山游玩,在附近吃個農家樂,再帶上自己種的菜回家。上午8、9點來,晚上7、8點走,這樣的行程已經成了他們的周末休閑“標配”。
一個茶園要有收益,最快也要三到五年,種植蔬菜水果,成了青中村解決村民“短平快”收入的法寶。
“有了合作社才可以專業化分工了,你一個人即就是‘全能冠軍’,什么也是自己干,菜自己種,自己賣,弄不過來嘛。有了合作社以后,就可以分工,種菜的只管種菜,運菜的管運菜,賣菜的管賣菜,大家共同得益。”當時,胡和平提出的“解題思路”,也一步步變成現實。
2015年,青中村蔬菜合作社成立,42戶農戶入社,其中85%為貧困戶。合作社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幫助銷售、引進企業發展新模式。
作為紫陽縣城居民的菜籃子,合作社引進優質高產品種,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種植,打出了生態的牌子,蔬菜價格賣得更好。“你比如說白菜,超市賣幾毛錢一斤,我們就能賣到兩到三塊一斤。”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冉維富說。
2016年,青中蔬菜銷售有了電商模式,買家通過農莊微商城手機選菜、微信支付購買,最遠甚至配送到了內蒙古,當年電商銷售額就達到十幾萬元。
由于蔬菜保鮮要求高,現在青中農莊主要銷售干貨,干洋芋果果、干香菇自制蜂蜜、魔芋禮盒都成了掌柜熱賣品。
做電商,品質和口碑更重要。村文書張治倫負責青中農莊網絡銷售的運營,原來村民做干貨只為保存不為銷售,品質、品相都不好。“我們丑話說在前頭,先提出品質要求,再去收購,符合標準的我們才收,才不會砸了我們青中農莊的招牌。”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銷售額都能突破兩萬元。
合作社定點銷售,加上“互聯網+”電商運營,讓青中農民看到了希望。全村現在已經有80多畝生態蔬菜,平均每畝菜一年能賣2萬多元,種地也成了一個體面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