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巧
創造扶貧公益商標的這個思路與方式在全國尚屬于首創,這個方式最直接的目的是完善扶貧產品直通渠道,想辦法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難以“走出來”的問題。
如果說四川是農產品原料大省,那么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是這種現象的極端體現。四川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仍以“小農生產”為主,生產經營分散、集中度較低,因交通不便,農產品銷售存在著巨大困難。同時,三州地區物流成本較高,每單首重達1公斤12元,部分生鮮產品物流超過20元/公斤,是成都市的3倍以上。
從歷史的角度上講,正是因為農產品銷售問題,制約著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導致了貧困。因此,如果要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是必須的工作。而在今年,四川創新“四川扶貧”這一集體公益商標就試著解答這道難題。
7月4日,由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四川省商業廳聯合舉辦的《關于創新扶貧產品銷售體系促進精準脫貧的意見》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發布會上,宣布為貧困地區定制了獨特的集體商標標識——“四川扶貧”。8天后,在四川省脫貧攻堅推進會上,參會人員喝的“3點水”礦泉水包裝上已經用上了“四川扶貧”這一集體公益商標。
“凡是來自貧困地區的扶貧產品,都可以使用‘四川扶貧公益性標識;凡是有公益性標識的扶貧產品,銷售主體都要推廣和銷售;凡是推廣銷售公益性標識扶貧產品的企業,都會得到政府大力政策支持;凡是有公益性標識的扶貧產品,號召全社會優先購買。”在發布會上,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降初對這一商標的使用,用了這4句話解釋。
創造扶貧公益商標的這個思路與方式在全國尚屬于首創,這個方式最直接的目的是完善扶貧產品直通渠道,暢通扶貧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想辦法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難以“走出來”的問題。扶貧產品覆蓋了四川的88個貧困縣,涉及產品重點圍繞全省貧困地區優質糧油、優質果蔬、生態畜禽、特色中藥材等優質農產品及加工品、特色手工藝品、特色鄉村旅游、服務等十二大類。
不過,當前對這一集體公益商標的使用,也有人擔心大集合式公共使用會導致“亂”。對這個問題,降初也作了回答。“這一商標使用的前提是你本身已經有商標,它只證明商品來自貧困地區,不證明產品質量就比其他地區好。”四川省商務廳廳長劉欣也表示,“四川扶貧”商標不是制造一個新產品,而是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進行遴選,“四川扶貧”商標,是對銷售體系的創新,而不是產品的創新。
目前來看,相關部門也對大家都擔心的質量問題做了準備,有關部門將不定期組織對“四川扶貧”集體商標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違規使用者,取消其使用資格。四川省農業廳二級巡視員張熙認為,農業廳將從生產環節開始加大把關力度,首先要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的使用,同時堅持“循環農業”的理念,保證生產環節的清潔,并通過省級農產品監管追溯平臺進行把關。產品質量是“四川扶貧”集體商標能否用好的根本,而這一方式是否能答好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和發展問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