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森


【摘 要】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這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企業對于供應鏈的關注越來越高,為解決供應鏈之間的問題,采用合理的方法對供應鏈進行改進重構對企業來說不可或缺。
【關鍵詞】供應鏈;SCOR模型;供應鏈優化
隨著經濟水平的日益提高,傳統的企業競爭模式已不再適用,企業間競爭的方式和表現形式愈發多樣,忽視合作的自我發展模式逐漸被企業所摒棄,供應鏈競爭的理念也隨之應運而生,馬丁·克里斯托夫在其著作《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提出:“21世紀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將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1]。關注于企業供應鏈的改進不僅可以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對行業內其他企業供應鏈的改進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供應鏈優化概述
供應鏈(supply chain)是將生產、制造、加工過程上下游的企業結合起來,并通過銷售網絡將制造出的產品的輸送給消費者,由企業和消費者彼此關聯形成的網鏈結構[2]。在供應鏈網絡中,各個企業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集合,協同發揮自身的優勢,將各個企業的特長發揮出來,達到互利雙贏的狀態。在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中,企業之間互為競爭者,互相獨立,缺乏相應的合作意識,認為自身利益的增長是以其他企業的利益損失為前提,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企業發展往往受到阻礙,企業的轉型升級難以開展。
在這樣的前提下,將企業引入供應鏈的概念之中就顯得十分重要。當供應鏈的概念產生并隨之應用時,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企業想要實現共贏,就必須注重企業之間的協同作業,保證供應鏈運作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基于此,采用相應的模型方法對供應鏈流運作的過程進行改進優化,促進供應鏈運作的效率的提高,保障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整體利益已成為供應鏈研究中的極為常見的問題。
垂直模式、水平模式、綜合模式是傳統的供應鏈運作的三種模式,三者各有特色。垂直模式的設置相對復雜,但速度緩慢,模擬運算過程較為單一,而水平模式則與垂直模式恰好相反,在簡單設置的基礎上進行復雜的計算,綜合模式則是結合兩種模式的特色,故而在現實企業的運作中被普遍選用。企業選用何種的運作模式由自身的特色所決定。
二、SOCR模型的供應鏈優化
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模型即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是由國際供應鏈理事會提出的用于供應鏈流程優化的經典模型[3]。SCOR模型較之于其他供應鏈優化模型來說,涵蓋部分廣,持續范圍大,在企業實現自身的供應鏈優化流程中經常被加以運用。
在SCOR模型的運作模式下,通常采用三個層面對供應鏈進行優化,第一層被稱為頂層,在供應鏈的交付可靠性、供應鏈的響應性、供應鏈的敏捷性、供應鏈成本和供應鏈資產管理五個方面制定相關的戰略績效指標檢測企業供應鏈運作的相關問題,從計劃、采購、生產、配送、退貨五個層面進行供應鏈重構;第二層被稱為配置層,在實現計劃。采購、生產、配送、退貨五個層面上的整體重構后,在每個層面上再進行下一步的進程設計,設計內容包括計劃供應鏈、采購庫存產品、庫存生產、配送庫存產品、產品退貨等26個方面的細節設計,在完成供應鏈改進的主題框架設計的同時改善細節設定;第三層被稱為流程元素層,是在第二層總體構建的基礎上,對各個供應鏈流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設定,形成一套較為過程合理、細節充實的供應鏈運作流程[4],詳細運作過程如圖1圖2所示。除主要的層面設計之外,SCOR模型還包括用以支撐流程運作的支持(enable)流程,支持流程不實際參與供應鏈優化的流程運作,但在供應鏈優化的過程約束企業的管理行為,為其他流程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三、結論
在當前的市場競爭的環境背景下,企業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下保有自己的地位,單靠企業自身內部的改良運作已經不能完全適用,必然要著眼于企業在整個供應鏈流程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企業的協同關系,建立起能夠促進企業穩步提升的供應鏈運作模式,并不斷改良調整。SCOR模型是對企業當前供應鏈現狀進行檢測并提出合理改進的有效方法,在當前大量企業的供應鏈優化中被廣泛應用,也或得了相應的改進效果,具有較高的研究和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Martin C著,何明珂等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陳正陽.“互聯網+”時代下的供應鏈管理變革——模式、趨勢與系統構建[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6,10(19).
[3]胡文卿.基于SCOR的供應鏈建模與仿真研究[D].同濟大學,2008.
[4]周刊. TL上海公司的供應鏈流程改進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
[5]蒲國利,蘇秦,劉強.一個新的學科方向——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8(10).
[6]茍辰楠,丁程.我國供應鏈管理學科研究熱點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6):57 -60.
[7]孫道銀,李猛,紀雪洪.供應鏈管理研究述評[J].技術經濟與管理究.2010(06).
[8]許長軍,劉大成,姜建華,梁順霞.制造企業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2(02):126-129.
[9]肖靜華,汪鴻昌,謝康,陳行.信息共享視角下供應鏈信息系統價值創造機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11):2862-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