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晶晶
【摘 要】“審美風尚”是一個階段或一個時代普遍流行的對美的接受態度和接受行為。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多個層面的問題。因此,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體現著對美的追求與向往。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與標準也各不相同。通過論述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并對各個階段內審美變革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討它們對現代審美文化引領作用與影響。
【關鍵詞】社會審美風尚;變革
一、社會審美風尚變革的特征
(一)新中國成立時至改革開放前的審美特征
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想文化落后、審美觀念比較封閉。50年代,在毛澤東這一代中央集體的正確領導下,開始向蘇聯學習。無論是在工業,還是服飾文化等方面都陸陸續續從蘇聯引進來。我國那時的服飾大多是西裝、開領、雙排扣、一條布帶束腰上的款式,即所謂的“列寧服”。但是,在70年代,由于受到國內政治環境的影響,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等各領域都遭到嚴重破壞,我國的審美風格也開始變得落后保守。
(二)改革開放以后的審美特征
當今時代,我們以特有的審美取向不斷打破了以往的審美標準,樹立起一種審美多樣化的觀念。這主要體現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社會轉型之后,我們的審美觀開始呈現出多樣性、以及選擇多樣性的特點。當代人對生活的高質量追求與敢于探險、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對現實世界的不屈服、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密切相關。那種心態更加積極向上,更加富有朝氣與活力,為我們所崇拜。超越性是指:吸收外來的特長,摒棄傳統的糟粕,融合為一個新的事物,是一種內在的超越性。
二、社會審美風尚變革產生的雙重影響
(一)大眾社會的審美變得開放化和獨特化
社會審美風尚越來越為人們所看重,它不僅超越古代文化審美,而且融入西方的審美風尚,并將現代人的審美理念傳向世界,傳向未來。它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呈現出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使社會審美風尚更加豐富多彩。各個國家審美都與世界接軌,走向世界。各國吸取其他國家的優秀審美風尚,為我所用,審美越來越國際化。審美風尚的國際化,對人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們的審美風尚由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樣,由單調走向時尚。審美風尚變得獨特、新穎,逐漸和國際接軌。
(二)大眾社會審美觀念變得有低俗化傾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受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大眾審美觀念在發展的同時也表現出低俗化傾向。所謂審美觀念的低俗化傾向是指:與高雅文化相對的審美文化,并且人們對這種文化表現出的追求和偏好。低俗化審美追求文化的消費性、低俗性、商業性或者感官的沖動和刺激。人們審美觀念的低俗化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審美的追求上,有些人熱衷于西方文化價值觀,崇拜西方的消費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提倡“享樂為主,奮斗為輔”的方針。其次,在審美的選擇上,人們則喜歡直白的東西,愛好感官的享樂和刺激。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審美充滿誘惑感,容易喪失主心骨同時又容易受西方文化的滲透。
三、影響我國社會審美風尚變革的主要因素
(一)審美主體思想觀念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極大的解放,審美風格也逐漸時尚、開放。在服飾選擇上,人們不再追求單一風格,而是逐漸追求起多種多樣的服裝。隨著電影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接觸新事物的同時,也在不斷改善著自己的審美觀。明星是和國際時尚前沿接觸最快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購買力強大到可以接觸最時尚的產品,在電影、電視劇中呈現到大家面前。人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尤其是看到偶像的時候,就會去模仿她的風格。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便會變得時尚、開放。
(二)社會環境的變化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審美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所以審美文化同樣也受經濟狀況的制約,經濟發生變化的同時,審美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加入了WTO,在和國際貿易的交往合作中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令人震驚的“中國速度”。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中國在逐步和世界接軌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審美風格也在逐步和世界接軌。其次,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大眾傳媒的發展,社會審美風尚的變革始終是同傳媒本身的發展相關聯的。人們受大眾媒體的影響,對服飾的審美也發生重要變化。如今,大眾媒體宣傳職場女性。女性上班族的穿著大多是干練、整潔的審美風格,相應的審美心理也是利索、干練比較理性的審美特色,與古代女性足不出戶的形象完全不同。同樣,電視上都宣揚正能量的審美風尚,都是最時尚、最前沿的審美,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審美也越來越高雅。
四、引領社會審美風變革的路徑探索
(一)社會審美風尚的發展與整個社會大眾日常需求和滿足相聯系
社會審美風尚的發展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的審美風尚的出現,首先會進入社會,觀察大眾的認可程度是怎么樣的。如果人們的認可度比較低,那這種審美就不會成為大眾審美,會逐漸被社會淘汰。反之,如果人們認可這種審美風尚,社會就會爭相效仿,成為大眾的審美,這種審美就會傳承下來。可以說,大眾日常需求與滿足對審美風尚的發展也具有催化的功能。大眾需要什么樣的審美風尚,審美風尚就會往那個方向發展來滿足大眾的需求。這也是審美風尚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社會審美風尚的發展突出強調個性化與高層次審美相統一
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審美觀念也越來越標新立異,越來越開放,這種審美風尚也逐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世界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獨特的審美風尚,越來越個性化。但是,這種個性化的審美不是低俗的,而是健康、高雅的審美文化品味。比如:在研發領域,人們的創新思維越來越獨特,只有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新意,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產品。在服飾領域,人們越來越喜歡獨特的衣服款式,不喜歡和別人穿一樣的衣服,希望突出自己的特點。這些都體現出社會審美風尚個性化與高層次相互交融的特點。
(三)社會審美風尚的發展與文化傳播緊密相連
文化傳播指:文化從一個社會傳入到另一個社會,或者從一個群體傳播到另一個群體。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主要是電視、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在中國社會審美風尚的變革中起了重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社會審美風尚的變革離不開大眾傳媒的影響。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容易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大眾傳媒的引導、監督和控制。首先,大眾傳媒要和社會現實生活相聯系,加強對社會道德的指引和糾正,同時也要與人們群眾的需要相結合,能夠保證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偏離。其次,要提高人們的辨別能力,要引導人們在接受信息時,要理性分析,不能依賴大眾傳媒的信息。最后,國家要加強對媒體的控制,避免不良信息傳播出來,危害社會治安。無論審美風尚如何變化和發展,都離不開大眾傳媒的影響,甚至大眾傳媒的影響會越來越強,從而引領社會審美風尚的走向。
【參考文獻】
[1]秦俊香.從社會審美心理的變遷看“紅色經典”電視劇的改編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3):78-79+104.
[2]王德勝.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對90年代中國審美風尚變革的基本認識[J].思想戰線,1998(1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