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
【摘 要】隨著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社區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的數量與日俱增,在他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對精神文化服務需求愈加強烈。完善社區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有利于提升社區老人群體晚年生活的幸福感,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本文主要針對當前社區老人精神文化服務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完善老人精神文化服務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
一、完善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的意義
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是社區養老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本主義思想,是指以政府制度保障為主導,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包括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居民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開展老年文化娛樂活動等多種形式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的總和。[1]完善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利于滿足老人個人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認同感等精神層面的需求,使老年人享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與溫暖,減輕老人的孤獨感,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地緣、趣緣、業緣等關系,使老人與社區內成員的社會互動更加頻繁,拓展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減少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有利于社區的社會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具有積極意義。
二、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的宣傳工作不力,認識不足
社區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務問題是相對隱性化的,老人們的精神文化服務的民意訴求似乎并不像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那樣強烈,相關部門對養老問題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沒有將社區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務工作提高到關乎家庭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2]由于受一些不當的傳統觀念和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在家庭中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狀態常常受到忽視,人們認為只要給老人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盡到家庭養老的責任了。社會為老人提供的學習機會和教育平臺較少,社區老人教育制度執行效率低下,開展的文化活動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真正解決社區老人們思想上的困惑,這些現象的產生是由于宣傳不到位,認識不足,沒有形成敬老、愛老、為老服務的輿論氛圍,缺乏服務意識,沒有從實際出發關注社區老人的需求造成的。[3]
(二)各責任主體權責分工不明確
每個老年人的年齡不同、文化和經歷不同、身體狀況和家庭狀況不同,各自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就不同。但目前南充市對這些不同的養老需求還缺乏有效評估。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涉及的部門較多,主要責任主體有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組織、社工組織、志愿者團隊或個人、共建單位等,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至關重要,各主體在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體育活動、文藝活動、文化教育(如老年大學)、休閑娛樂或參與社會活動的服務的過程中權責分工不夠明確。并且沒有一個機構可以管理整合社區養老服務的各方面工作,很難開展綜合協調,更難以督促檢查,沒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協調機制,對養老服務的標準缺乏統一規范,無法進行評估和監督。[4]
(三)養老服務人員不專業
高素質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才匱乏,社區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養老訴求得不到保障。目前養老服務人員關于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識水平普遍較低,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專業培訓,不具備基本的專業心理健康護理資格。社區的工作人員缺乏社會工作知識,往往只能提供一些最簡單的照料服務,而對老年人進行康復護理,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等卻無能為力。[5]社區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居委會的行政人員,臨時招聘的都幾乎沒有精神關懷和心理咨詢相關經驗,他們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夠,專業化程度也不高,這會直接影響社區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務宣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老齡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十三五”規劃綱要都要對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等提出明確要求。加強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的宣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具體要做到:向社區民眾普及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把弘揚孝親敬老的良好觀念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加強家庭美德教育,秉承良好的敬老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和諧氛圍,幫助老人培養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拓寬宣傳教育渠道,加強宣傳力度,為老年人發揮積極作用創造機會和平臺,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為社會的進步作出新貢獻。[6]
(二)明確責任主體和權責分工
以日間照料中心為主導,建立社區、街道與專業心理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通道,完成老年人對接心理專業咨詢、診斷和治療服務;以老年人協會為主導,以興趣小組活動的形式把老年人組織起來,拓展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由居家養老服務牽頭,共建單位合作,為老年人的文化服務引進資金、人員、服務項目或開放更多的活動場地,精心編排組織大型表演活動,提倡老年人興趣小組成員平時加強聯系,相互關心,促進老年人參與鄰里結對的互助服務,并定期進行表彰和獎勵,形成志愿者激勵機制;教育部門編制教材,編制培訓大綱,培訓師資,制定實施計劃;街道辦事處根據教育部相關政策制定培訓計劃,面向社區老年人(含準老年人)進行宣傳教育,鼓勵其參與,為其進行心理準備和規劃生活提供建議;衛生部門配合教育部編制心理健康培訓手冊,普及老人心理健康知識。
(三)加強社區老人精神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一方面,可以鼓勵青少年利用樂于或寒暑假時間參與為社區老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和社會閱歷,同時也給老人們帶去溫暖與關懷,幫助老年人解悶,提高社區教育的效果。比如陪老年人聊天、還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唱歌跳舞,表演等,即滿足了興趣愛好,又能讓老人高興。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來說,更能夠加強老年人的精神關懷,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更加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可以在社區老人群體中建立互助組織,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增進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使大家能夠互補、互助。社區工作者還要定期對表現優秀者進行表彰,宣傳典型事跡,鼓勵所有老年人都向其學習看齊,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功.我國養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25.
[2]胡秋實.Y市劉河中心社區養老服務問題研究[D]. 河南大學,2013.
[3]賀秋明.社區教育視野下的老年人精神文化關懷研究[D].吉林大學,2017:16
[4]丁建定等.我國城鄉社區服務發展狀況調查與完善對策[J].社會工作, 2010(4):12
[5]周紹斌,李建平.浙江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與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1):2141-2143.
[6]習近平.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C].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