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芳
【摘 要】從生態的角度分析盧梭的哲學思想,是跟隨時代潮流的要求,更是革新哲學思維方式的迫切需要。盧梭主張人應該回歸自然,以此緩和人與自然的矛盾。他認為國家在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時,應該側重于道德。在闡述教育內容時,他主張教育應順應人性,同時也要教導人們節制欲望,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他的哲學思想對當今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生態問題的緩解具有極高借鑒價值。
【關鍵詞】生態;自然;人性;道德;教育
一、盧梭的生態觀念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現在對哲學家生態思想的挖掘也在持續升溫。從盧梭闡述人性、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中可以提煉出諸多生態思想,為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人應回歸自然
自西方步入近代以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步強化,而人類的實踐活動也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人與自然的矛盾尖銳化。盧梭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倡導回歸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回歸大自然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i造物主創造了美好的自然界,人類卻自詡為自然的主宰,肆意改造自然。隨之而來的生態災害表明,人類的實踐活動已將我們的生存環境改造得面目全非。盧梭進一步控訴人類“他將氣候、風雨、季節搞得混亂不清;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ii自然本是和諧的,人類為了追求利益,不顧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隨心所欲地更改環境的自然狀態,背離了造物主創造自然的美好初衷。盧梭目睹了人類對自然的肆意踐踏,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逐漸疏離,提出了回歸自然的口號。
回歸自然就是要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自然規律進行自己的實踐活動,緩和人與自然的矛盾,使人類樹立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共同體意識。
2.回歸自然本性
盧梭論述的自然,不僅指自然環境,而且還包括人的自然本性。他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具有自愛心和憐憫心這兩種天賦。自愛心就是關注自身、追求幸福、自我保護的天然意識。而憐憫心是指看見同類生物遭遇不幸時產生的厭惡之心。兩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使人有著美好的道德良知。盧梭認為科學主導下的社會發展,不僅使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連同人的天然本性也被異化。人類由自然狀態演變到社會狀態以后,開始變得人性扭曲、道德淪喪。盧梭認為只有找到自身的善良本性,才能拯救腐敗的社會。
盧梭從生態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挖掘出人內在的善良本性,以此為根基來改變社會的腐敗問題。同時他又關心自然界,希望人類的生產活動順應自然規律。他從自然生態系統一直研究到個體的內在生態系統,發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共同體的關系,從而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道德高于利益
社會契約論是盧梭在政治領域的成就,他將道德因素灌輸到自己的社會契約論當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政治哲學理論。
1.社會契約原則
盧梭主張“努力把權利所許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結合在一起,以便使正義與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 iii他認為國家產生于社會契約,構建國家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利益,而利益的合法性也是國家應遵守的重要原則。國家的專制壓迫和道德上的正義是相違背的,強權不包含任何道德因素。但是,道德和利益也不是互相分離的。因為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關切自己的生存狀態,追求自己的幸福,脫離利益而思考道德誠然也無實際意義。盧梭認為,正因為有道德的存在,人類節制了私欲,社會有了公平正義,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了協調。國家是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道德是維護個人與國家和諧發展的紐帶。利益體現國家發展的繁榮程度,道德決定國家政治生命長短。所以,道德顯然高于利益。
2.公意原則
經由社會契約建立的國家需要符合公意原則。公意不是個人意志的簡單集合,而是以公共利益為主。這樣國家就不會只是單純地維護個人利益,它作為道德實體更加注重公意的實現。盧梭借助公意原則充分說明了國家發展需要利益驅動,但更需要道德維護。盧梭在自己的政治哲學中保留了道德這一價值維度,也說明了對社會的發展而言,道德應高于利益。
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探究生態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盧梭在政治哲學思想中通過人來研究社會,對人的道德良心、人與國家的利益關系以及社會契約的公意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看出盧梭道德高于利益的思想與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主題相契合。
(三)教育健全人格
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們有著善良、自由、自愛等本性。但是隨著文明社會的演進,不平等、奴役現象就出現了。盧梭認為要拯救墮落的人類,必須通過教育這一手段來健全個體的品格,以促進社會的平穩發展。
1.順應天性
盧梭認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他依據不同階段人性的自然發展進程,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認為人在兒童時期應該接受自由、平等、博愛的順應天性的自然教育。當成長到一定時期時就對他進行道德教育,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使其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同時,他也反對教條式的教育,主張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人的道德覺悟。此外,他還認為一個人的天性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規律,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都要遵循這條客觀規律實施,這樣才符合一個人自然本性的生態化發展。而且在經過一系列教育的洗禮,人會擁有完善的人格,最終就會獲得幸福。
2.節制欲望
盧梭認為教育的原則就是給予孩子自由,并且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人之所以能夠獨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靈的節制。人類在面對種種欲望時要具有一顆相當敏感的心,而且這顆心要相當的冷靜,不受那些欲望的刺激。”iv當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人性自私的基因就開始作祟,做出違背道德的選擇。盧梭認為這時就應通過教育使人們學會節制欲望。盧梭提倡“讓孩子養成吃普通的和簡單的菜肴的習慣,這樣他們就會自己調節飲食,不要讓孩子過多的食肉,要遵循自然的口味,不要使他們養成愛好厚重味道的習慣。” v貪食是一種自然的欲求,當這種欲求肆意發展下去,就會蔓延到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貪欲,這樣損害的不僅是人的身體健康,還有人的道德人格。盧梭認為教育可以培養人的節制能力,當欲望過剩時制止人的不當欲望,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擁有幸福的生活。
當一個人通過教育而獲得道德感和幸福感時,他就會擁有健全的人格,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個人幸福,社會穩定,自然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從而提升國家的生態效益。
二、簡要評價
盧梭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生態觀念對當今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但不免也會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一)回歸自然
盧梭所提倡的回歸自然,是讓人回到自然的狀態,成為自然人。但是這種自然人之間沒有任何聯系,這顯然是天方夜譚。人生來就有聯系,“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的歷史和人的歷史一樣長久。”vi所以,這種自然狀態是有違社會的發展。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人正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實現所謂的自然狀態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盧梭用回歸自然這一說法來反抗封建專制的黑暗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二)服從公意
盧梭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必須秉持道德高于利益的原則,而且他希望通過社會契約的公意原則來突顯道德的重要性。其實,他“在否定了他人的極權主義的夢想的同時又走向了新極權的傾向,盡管盧梭認為人與人的約定是出于人的自愿的約定,沒有強迫的可能性,而實際是盧梭在這里就把人們的共同意志作為所有人的行為標準,在這里明顯地為我們的生存制定了一個新的權威。”vii此外,這一原則需要每個人都服從公共意志,從而盧梭也陷入了公意的沼澤,暴露了他哲學思想的局限性。
(三)節制私欲
順應天性的教育理論使盧梭在教育史上有所建樹,同時節制私欲的教誨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有違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欲望的確應該堅決壓制,但是對和諧有益的欲望應該得到激發和贊賞。盧梭似乎沒有看到私欲的兩重性,過度重視欲望的節制,彌漫著一股禁欲主義的氣息,顯然有違個體個性的形成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盧梭主張回歸自然,說明他不僅關心自然界,也關注人的自然本性。在分析利益與道德的關系時,既沒有否認利益的重要性,也突出了道德的高度,并從公意原則論述了道德應該高于利益的觀念。此外,他還從教育領域著手,闡明順應天性并要節制欲望的思想,以此健全人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應該客觀分析盧梭的哲學思想,去粗取精,使其在當今社會也能綻放別樣的光彩。而從生態的角度剖析盧梭的哲學思想,必然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煉出寶貴的思想資源,引領生態時代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法]盧梭.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法]盧梭.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王碧英.論“契約”公正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解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20).
i[法]盧梭.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第5頁
ii同上
iii[法]盧梭.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第7頁
iv[法]盧梭.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第327頁
v[法]盧梭.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第340頁
vi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4頁
vii王碧英.論“契約”公正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解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20).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