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摘 要】中國如何造就大師級人才,已成為本世紀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從制度層面對我國高校造就大師級人才的困境進行分析,認為要走出困境,應當在結合內部制度和外部制度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變革現有制度,我國高校才能解決大師級人才在我國斷層的現象。
【關鍵詞】中國高校;大師級人才;制度
一、引言
高校教育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一百年內出現了斷層的現象,很少有人能成為大師級人才,這不得不引起國家的重視和思考。關于原因,歷來學者看問題的視角不相同,但是制度作為一個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與高校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聯系。
二、大師級人才的內涵
(一)大師級人才的概念
大師一詞,源于拉丁文的“magister”,本意是發號施令的人。各學者對各個領域的定義見解不同。本文認為大師級人才是以人為本,具有批判精神,個人修養品德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在某個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建樹,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并且對社會發展的進步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人。
(二)造就大師級人才的意義
真正意義上造就大師級的人才又與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制度的變化也影響著教育的前進方向。造就大師級人才不僅僅可以解決目前我國人才匱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中國高校的概況
中國高等學校分為兩大類: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
(一)中國高校內部環境分析
中國高校內部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個上課方式,全日制是指固定時間按時上課,非全日制就是不固定,按自己的專業決定課程安排。除此之外還有成人函授、自考、夜大、電大、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形式都是非全日制的。中國二流及以下的學校邀請專家講座的比例與一流學校相比也要低的多,學校缺乏相對開放的授課模式和學習環境。
(二)中國高校外部環境分析
在國內,中國高校在近代以來以國家政策為導向,上世紀末,中國政府集中央與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開始實施211工程,985工程,致力于建設若干所國際一流高校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國家在教育方面資金分配嚴重失衡,越受國家重視的學校,所得到的各方面經費越多。
四、中國高校在造就大師級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師級人才在社會中的地位亟需提高
“學而優則仕”自古以來就是優秀人才向往的歸宿。生活在這種環境里,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周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政治制度同樣影響深刻,“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有很大一部分優秀的人畢業后選擇考公,想搭上“鐵飯碗”的一班車;而還有一部分人是受社會環境影響,從小立志做娛樂明星。這種偏離軌道的觀念應逐漸取締,漸漸培養起大師級人才的社會地位。
(二)大師級人才斷層嚴重
由于個人產權制度的缺失,個人產權制度又在經濟制度中所占的比例較重,個人產權制度在中國并沒有像歐美國家一般重視,尚未健全專利和發明保護制度,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從事科學發明創造事業。如今在中國,大師級人才產生的數量極其少,也因此出現斷層現象。
(三)經濟資源配置不合理
從總體而言,受政治制度的影響,中國每年的教育經費占比4%,歐美國家教育經費占比7%,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投入不是很高。
(四)中國高校開放度低
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校都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每年的教學評估標準和教師的年度考核標準,本質上是一樣的,考核的標準也都是固定的模式。課堂上課桌的擺放也都是一樣的,缺乏一個開放的互動空間;中國大部分高校內很少為學生請一些國內外大師級人才開展講座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動來學習;各學校間的交流活動也比較少。總體來說,各方面的開放度都比較低。
五、影響中國高校造就大師級人才的制度因素
(一)外在制度
1.一般性制度
一般性制度適宜于未知的、數目無法確定的個人和情景的制度,是一種普適性的制度。一般性制度具有普遍意義,是所有高校應該共同遵守的準則,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來看,一般性制度相對要少,一般性制度給予了高校以一定的自主權限,給予了高校最基本的辦學權利,并且可以保證高校不受外界的干擾,而自行定位、自行發展。
2.強令性制度
指令性制度是指針對具體的、個體的而制定的制度,因而是一種照顧到特殊性的制度指令性制度卻具有特殊性。對于中國高校,指令性制度相對更多一點,指令性的特殊制度使一般性的規則遭到破壞,致使各高校間之間有著越來越大的偏差,更使高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出現偏差。
(二)內在制度
帕特里克·貝爾特用“內部信任”來對內在制度加以概括,“內部信任存在于由高校組織相互之間對知識的共享所維持的社會資本中,存在于創造和應用這種知識的集體努力中。”正是這種信任構成了內在制度的全部,它使得高校保持著區別于別的組織的特色,也強化著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使得高校組織與其他組織保持著一種平衡,除了外在強制性的制度不斷破壞著這種生態的平衡,學生在傳統的文化制度中形成的錯誤觀點也在不斷侵蝕著這一制度。高校中存在的這種內在制度本意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向大師級人才靠攏,但現有的文化制度從一開始就使得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本科學生四年時間就是用來考各種證書,而研究生部分不考證書的同學就是整天為考公做準備,以進入一個好的事業單位,真正意義上能用在創新型的學術研究的時間幾乎沒有,這就造成高校學生的理想缺失、精神失控,導致為高校的學術腐敗,這樣不僅不利于高校的發展,即使本來的高校應有之義也難以保障了。這種不顧高校本身特點的制度,沒有給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創造出精品成果的科學研究以寬松的環境,造成學術表格化、高校衙門化。
六、關于中國高校造就大師級人才的對策分析
(一)外在制度的制定要重視內部制度的作用
我國的高校要想發展就必須在建立外在制度的前提下完善內在制度,并且要充分發揮內在制度的作用。
(二)循序漸進的變革制度
政府方面,應該順應高校發展規律,因時而宜地制定制度,促進高校內部的制度變化,在高校內部制度達到成熟后再予以外在的保障。
(三)充分發揮“學者”的獨特作用
“學者”是指在一個領域內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而事實就是、追求科學是精神是其應該所需具備的品質。制度的制定過程通常需要決策者、研究者、評價者三者共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金福.大學自主性的概念[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7,(9).
[2] 陳偉.高等教育自主何以可能[J].現代大學教育,2007,(1):13-18.
[3] 黃啟兵.我國高校定位的制度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2):6-9.
[4] 方展畫.高校辦學自主權芻議[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7(6):15-19.
[5] 康麗穎.學校的責任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2006,(12).
[6] 孫大廷.高等教育的回歸[J].現代教育科學,2002,(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