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遐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得到了各級政府和院校的高度重視。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在高校經管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改進經管類專業的創業教育,高校要注意優化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社會支持和配套設置,從而系統地提升經管專業創業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經管類專業;創業教育
一、引言
創業教育發軔于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隨著硅谷奇跡被人們所熟知,創業教育業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創業教育始于2000年的“里斯本戰略”,該戰略將經濟發展和就業作為兩大關注點,旨在幫助歐洲青年掌握企業運營知識、專門技術和增加創業技能,推動勞動力市場創新與就業模式的變革。
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發展較晚,但發展迅猛。1991年公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首次提出發展創業教育的計劃。2014年5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九部門,正式將2014—2017年“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提上日程。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 [2]
國外創業教育大都有系統的課程體系,如美國著名的白森商學院專門設立了創業教育研究中心承擔創業教育,并有完善的創業課程教學大綱。相比之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和體系的研究與構建僅僅展現雛形,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只是針對部分人群,學校的創業基礎課程大多屬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系列,沒有形成獨立的創業課程和系統的創業課程群。由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為有愿望開辦自己中小企業的人群量身定制的培訓項目SYB課程逐步引入大學校園。但該課程依然缺乏針對性,沒有以創業教育的基本價值為標準,最關鍵的是基本與學科、專業及實踐環節脫節。為此,本文以經管類專業為對象探討大學生創業教育,以期對構建科學實用的創業教育模式提供參考。
二、高校經管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創業教育是引領高校經管類專業建設的新動力。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產品新服務快速成長,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為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不斷注入新的強勁動力。新時期,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經管類專業建設、優化經管類師資、促進經管專業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3]。
創業實踐活動能培養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提升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挫折承受力,為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創業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實現其生價值的一大途徑,創業教育和創業活動的開展為大學生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機會。在創業活動中,他們通過選擇在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中去發展,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優勢去超越,去突破,將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培養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能力是為未來經濟發展培養合格企業家的需要。從目前我國企業家管理水平來看,我國企業管理者的整體素質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者的水平。高校開設的經濟管理類課程以及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活動有較多共通之處,同時為打造新型的企業管理者搭建了平臺,創業教育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專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經濟管理類學生,全面提高了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為其成長為未來合格的企業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改進經管類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主要思路
(一)調整課程設置
基于創業教育的不同功能,可以把創業教育的課程課分為“創業意識”、“創業通識”以及“創業實踐”三種類型。要突出三者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明確不同類型創業教育具體內容和功能。
“創業意識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對企業所有形式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經營的基本技能。具相關調查了解,學生普遍對國家的創業優惠政策、創業流程等缺乏了解。這就導致部分有創業熱情的學生因對政策的認知不夠,畏難而放棄創業。對于經管類學生而言,應將創業政策融入創業意識教育。除了創業和運營微小企業的理論知識,教師還應該講授國家政策中涉及到的資金、場地、稅收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創業過程有個清晰的認識,能夠提升他們開發商機的能力。
“創業通識教育”是創業教育的中級階段。這個階段要求學會使用商業用語,學會以小企業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在課外實踐中,要求學生思考商業想法,以及學做商業策劃。這一階段的學習屬于大眾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企業家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創業精神、冒險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具備成功企業家的個性特質。
“創業實踐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習主要側重于“開辦企業”、“完善企業”、“壯大企業”等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實質上類似于工商管理教育(如“MBA”教育),旨在成就有創業潛質的學生,助其成為未來事實上的創業者)。
(二)強化師資力量
我國大部分經管類專業的教師還停留在因人設課階段,“雙師型”的教師比較少,學生在課堂上聽到的案例往往缺乏時代性和典型性,甚至部分教師并沒有實戰經驗,學生不能從課堂上理解市場中應有的商業行為。要在課堂中滲入創業元素,閉門造車顯然是行不通的[4]。教師需要具備更多實踐經驗,學校可以提供教師時間和平臺進行實踐鍛煉,平時教師也可到企業接觸學習第一手的知識經驗。可從有企業任職,創業經歷的人群中選拔教師隊伍,師資隊伍要呈多元化方式發展。
一方面,對創業教育師資進行創業課程內容的培訓是很重要的。這些內容主要涉及管理學、營銷學、會計學、經濟學等專業的綜合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應用性。建立創業教育研究室,由理論專家、技術專家、政府人員、成功的企業家、孵化管理者、風險投資家、法律專家等在內的各類專家構成。他們主要從事專業性強的專題教學,如創業心理、創業規劃、法律知識等,讓學生在創業道路上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有效的指導。教師一定要注意的是創業教育是為了學生的創業而服務的。創新創業教育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訓練學生創新創業的技能,通過虛擬資金、虛擬市場環境,引入案例,讓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讓學生面向社會承擔創新創業任務的。比如,有些學生學習了《證卷投資分析》課程,老師就鼓勵學生實盤操作;學習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學生就在商業街做起了小生意,剛上了大二就在外面兼職,耽誤了很多應有的專業學習時間。這樣的做法其實并不合適,不能把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鼓勵學生拋棄學業,闖蕩社會。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把創業熱情、創業想法真正落實。
另外,可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成功人士作為兼職教師或者名譽教師進行授課,或以講座形式拓寬教學思路,讓學生與成功企業家零距離接觸。這樣更有說服力的教學也能增強學生的創業信心和動力。讓企業老總進行專題講座或自身個案分析,他們都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實用性,通過剖析得失,來共享經驗教訓。也可以畢業生創業報告會的形式,讓畢業生中的成功者來提供直接的經驗,堅定學生的信心。
(三)營造創業文化氛圍
大學生創業文化也并非與生俱來,它是需要通過培育而產生和發展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有利的校園文化環境支持,其環境的營造最重要的是形成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輿論氛圍和社會觀念,既要使創業大學生有創業光榮,創業可敬的榮譽感,又要使他們感到進退自如,成敗則憂。因此,要通過校園文化平臺和其它形式,轉變社會觀念和大眾心理、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成敗觀,加大創業輿論宣傳和引導,加強對創業者的人文關懷和支持[5]。經管類專業院系應該建立學生的創業檔案,及時搜集、整理、編印創業典型的先進事例,加大創業典型宣傳力度,使創業在校園成為一種時尚和多數人的自覺追求,推進他們的創業夢想向創業現實的轉化。
(四)優化創業實踐
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創業實踐活動是把創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運作過程,是為了實現創業教育目標,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開展的以學生自我教育,自主訓練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在學生獲取綜合性應用知識方面發揮著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用。首先要增強組織管理,統一安排,使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其次,加強實踐單位導師和高校老師的溝通與交流,隨時發現并解決出現的問題。創業競賽的舉辦,是最常見的實踐教學方式,通過創業競賽來鍛煉學生的創業技能,創新理念。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完成一份完整的創業計劃,并在現實的情況下付諸行動。作為一個鼓勵提供學生創業的平臺,商業計劃競賽在培養能力和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產業,高等教育和研究的聯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商業計劃競賽也對風險投資在中國投資框架的建立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五)搭建完善的創業實踐和指導平臺
可以建立創業孵化室與實驗室,向學生提供企業孵化設施,目的是為學生建立企業孵化器方面的培訓,使學生知道如何設立,啟動,運行一個新業務。這一模式也可用來吸引資助的機會和尋找顧問支持和創業意見。意見中心的設立,可通過網絡等渠道設立意見中心或網絡社區,給學生熟悉中國企業文化和促進課堂和現實生活知識轉移的機會還可提供了融資和具體技術的支持和顧問意見。一所高校應對創業教育活動系統規劃,整體推進,才能形成合力,持之以恒。
四、結語
我國創業教育雖起步較晚,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動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迅猛。在經管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不僅推動高校經管類專業建設、有助于培養經管類專業大學的綜合素質,還有利培養未來的經管人才和企業家,故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構建經管類專業創業教育體系時,要將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社會支持和配套設置等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升經管專業創業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鄧漢惠,劉帆.美國創業教育的興起發展與挑戰[J〕.中國青年研究,2007(09):7-9.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
[3]胡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雙創型”經管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特區經濟.2016(08)
[4]方芳,我國創業教育師資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10):40-41
[5].胡晟姣淺談創業教育與校園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育,2016(8):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