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麗敏


美術欣賞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比較抽象,幼兒不能完全自發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象的形式和結構上,難以主動地投入其中。多媒體課件可以憑借其生動性、直觀性、趣味性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誘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美術欣賞活動中,幼兒要借助自己的視覺感官等獲得有關美術欣賞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事實性資料,這是幼兒美術欣賞的第一步。從幼兒年齡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以無意注意占優勢,需要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刺激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而多媒體課件可以根據要欣賞的內容的特點,充分利用聲音、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美術欣賞的對象一般都是靜態的,而幼兒大都喜歡生動活潑的事物,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常常會出現冷場現象。多媒體課件可以將靜態的畫面動態化,提高幼兒欣賞活動的趣味性。
在漫畫欣賞《走鋼絲》中,如果單純地以四格漫畫進行呈現,幼兒將很快失去繼續深入欣賞的興趣,漫畫中的意境和教育價值也就無法得以體現。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讓原本單一的動作有了連貫性,讓靜態的畫面有了動態性。人物介紹時,主人公披頭捂著眼睛滾來滾去的出場秀和奔跑而至的比賽小子瞬間吸引住所有幼兒的視線,幼兒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此時老師只要順著幼兒的笑聲直接切入主題:“你們在笑什么?”幼兒就會開始從主人公的衣著、表情、動作等等這些讓他們發笑的因素一一進行分析。
“披頭”一個跳躍后停頓的動作激發起幼兒無窮的想象,跳躍、倒退、倒立、爬、旋轉,漫畫中原本單個的場景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加工變成了一連串連貫的富有情節性的表演。這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在課件中很輕松就完成了,配著披頭那時而得意、時而緊張、時而陶醉的表情,幼兒邊看邊笑。當表演暫停在主人公披頭滿是得意的動作上時,討論開始了:“剛才為什么發笑?”幼兒邊笑邊答,有的甚至還模仿著披頭的動作,試圖告訴大家剛才的表演真的很好笑。
在這樣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幼兒的注意力更集中,興趣也更濃厚,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來感受畫面、理解人物,并從漫畫欣賞中獲得審美享受。漫畫中形象可愛、情節幽默、動作夸張的這些特點不用老師說,幼兒全都能自己剖析得清清楚楚了,這種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具有潛移默化、美化心靈的作用。在常規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經常會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幫助幼兒理解作品,而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可以讓音樂與美術作品的融合更加和諧,使整個作品更加具有完整性。
披頭滾來滾去時動感的圓舞曲和比賽小子奔跑時的小號聲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了兩個人物的性格,讓人物形象更加傳神。這些與畫面匹配的音效讓幼兒更深刻地記住了漫畫中的人物。
第一次完整欣賞時,優美的舞曲聲中伴隨著披頭完美的特技表演,無疑給幼兒帶來了一場視覺饗宴,讓觀眾們幾乎無法移開自己的視線。而在第二次完整欣賞時,突轉急下的音效一下子緊緊抓住了幼兒的心:“鋼絲斷了,披頭可能有危險啊!”“他可以用傘當降落傘的。”“應該快點從鋼絲上爬下來!”……幼兒邊分析可能會出現的狀況,邊猜測原因并紛紛開始出謀劃策。
正是這些或優美或緊張或詼諧的音效,讓原本靜態的欣賞活動生動起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傳達的意圖,使幼兒對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這些音效在整個欣賞過程中無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這聲畫結合的欣賞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美術作品之間不再是一種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主動的、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系。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循環”告訴我們必須根據美術作品的各個部分來理解美術作品的整體,并根據整體來理解美術作品的各個部分。為解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對立統一,先整體欣賞,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理解美術作品各部分的意義,再根據各部分進行整體意義的解釋,從而形成幼兒自己的一個或多個的合理解釋。這種對整體的理解反過來又加強了幼兒對作品各個部分的理解。
《走鋼絲》從原本簡單的四格漫畫經過加工成為一部一分鐘的flash小動畫,如果在整個活動中不斷重復播放,那么再精彩也會引起審美疲勞,多媒體課件靈活的交互功能則很好地規避了反復播放的枯燥性。人物出場時點擊一下“出現下一位”的設置可以讓幼兒更加專注于每次出現的人物身上,更有針對性的畫面呈現有助于幼兒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第一次的完整欣賞則讓幼兒獲得了漫畫內容的初步印象,在這個階段,教師給了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欣賞,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在獲得有關欣賞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事實性資料后,要將獲得的欣賞資料與他們個人以往的經驗結合起來并通過想象進行理解。此時,分段欣賞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在該環節中,設置了一個交互的操作界面,界面上有六把小傘,每把傘上寫著披頭表演的動作名稱,小傘也設置了動畫效果,光標移到哪把傘,相應的傘面就會打開,畫面也會切換到相應動作的表演模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這樣的互動界面如一個個關鍵點,可以便于教師根據幼兒的選擇,方便快捷地指向相應動作,充分滿足不同幼兒的學習需要。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目標中指出:“感受美術作品中的形象、主題、內容的意義,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表現現實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如果說第一次的完整表演讓幼兒沉浸在披頭完美無瑕的表演中,那么第二次完整欣賞時在情節急轉處的暫停功能,則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想象力。在幼兒充分啟動自己的想象進行猜測之后才揭示出出乎意料的結局。由此,漫畫幽默的特性深深地烙印在了幼兒的心里。
多媒體課件方便的互動功能輕松實現了整體、分段、再整體的欣賞模式,這種點面有效整合的互動功能,有效解決了重難點的展示與理解,同時也避免了不斷重復相同畫面而引起的幼兒注意力分散的現象,使幼兒能更主動地投入欣賞活動,進而增強欣賞效果。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神經系統易興奮、易疲勞的特點,合理安排活動量,采用多種方式動靜結合地開展活動。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如果能幫助幼兒明確觀察目的,那么,他們觀察的持續性可以得到提高。因此,我們在第一次的欣賞中設置了靜態的完整欣賞,幼兒可以通過觀察畫面獲得對作品的初次體驗,通過這樣有目的性的靜態欣賞,漫畫中主人公可愛的形象、滑稽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就會給幼兒留下生動且深刻的印象。
在幼兒通過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等多感官進一步感悟漫畫的細節后,他們對漫畫的內容累積了一些零散的、細碎的經驗,此時有必要將這些零碎的經驗進行梳理與回顧。因此,第二次靜態的完整欣賞開始了,幼兒在經歷了剛才對漫畫內容動態的感受后,再次靜靜地觀賞漫畫。此時,他們對漫畫有了更加深刻的對照與理解,能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漫畫所要傳達的精神。
幼兒對世界的認識特點之一就是對自己的感知覺的依賴,無論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還是探究外在世界,他們都更傾向于用動作和形象作為媒介來達到目的。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兒童借助于動作、語言、表情等來表達自己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分段欣賞時課件中設置的交互界面將主人公所表演的動作進行了分解,活動中可以根據每位幼兒的喜好進行單個動作的練習,鼓勵幼兒用邊體驗、邊討論的方式來進行練習,這樣的設置充分滿足了幼兒“看看、想想、說說、動動”的需求,有助于幼兒注意力的持續和興趣的保持。
在這樣動靜交替的欣賞過程中,幼兒通過自身的審美感知和情感體驗與藝術文本進行了更深入的對話。這種經由自己操作而獲得的欣賞經驗有助于幼兒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理解。
生動活潑的動畫效果深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欣賞的興趣;靈活可控的操作界面大大激活了幼兒欣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動靜交替的欣賞方式讓幼兒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幼兒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氛圍中,感官得到充分刺激,其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理解也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