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理念的主線和基石,目標是培養具有生活力的人。文章結合新課標要求與數學教學實際,初步探討“生活教育”與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關鍵詞:數學教學;陶行知;生活教育;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2-0079-01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以及教學做合一。其中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基石。這與現今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不謀而合,也為當下數學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結合新課標與數學教學實際,初步探討“生活教育”與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一、聯系實際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教師在備課時,問題的提出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這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再應用于生活,能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例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又十分簡單,因此,教師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增加學生的直觀體驗很重要,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有位教師是這樣引入比高矮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上課后,故作驚訝:“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誰愿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上來的一年級小朋友太矮,夠不著。教師自己把黑板擦拿了下來,并提問:“為什么小朋友拿不到黑板擦,而老師很容易就能拿到呢?”學生們紛紛發言,指出老師和學生的身高不同。教師請那位夠不著黑板擦的同學走到黑板前和自己比高矮,并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總結并引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解決問題、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比高矮。這樣的引入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學難點和重點處理得非常新穎自然,寓教于樂。
二、打造實踐第一的生活教育
學習過程是不斷實踐的過程,教師應遵循這一規律去安排教學,從而讓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學生認識到知識和實踐的關系,才能有利于正確的學習動機形成,才能產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外,還要教會學生使用人民幣,知道如何付錢,如何找錢。教師在教學中可安排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由一人扮演商店老板,其他學生扮演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在游戲中,學生可以鞏固對人民幣的識記,提高付錢和找錢的能力。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要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提高學習成效。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進行小組合作,能實現優勢互補,既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重視信息技術的生活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將其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工具加以運用?!吧罴唇逃毙枰處熍c時俱進,學習并合理使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為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教師通常會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在電腦屏幕上出示16個蘋果,先要求學生取出所有蘋果的二分之一,再要求取出剩下蘋果的二分之一。經過比較,學生發現雖然都是取出二分之一,但取出的個數不同,進而理解單位“1”不同,所以雖然取出的都是二分之一,但個數不同。第一次是取出16個蘋果的二分之一,要把16看作單位“1”,第二次是取出8的二分之一,要把8看作單位“1”。這個課件展示時如果是使用PPT,教師可以設計動畫演示;如果是選用白板,可以增加互動性,讓學生可以上臺操作取出過程。教師也可利用易加平臺,將題目傳到學生的pad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完成提交后,教師可隨意抽取和檢查任何學生的完成情況。
四、延伸時間空間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吧罱逃睉巧罨慕逃?,它不應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應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生活教育”應該是社會化的教育,它不應局限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倡導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正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帶領學生走進鄉村,即學即教,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師要善于將數學課堂轉化為學生不斷延續的數學學習,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領悟數學內涵,提高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字與信息”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究區號、郵編、圖書的編碼規律,這樣的拓展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的學習和認知大有裨益。
總之,陶行知教育理念雖然歷時已久,對現今的教育依然具有引領作用,其“生活教育”的特點歸結為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系的多個方面。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經驗出發,充分利用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特點,深挖數學生活元素,使數學教學與“生活教育”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葛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李德莉.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