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寧夏銀川 750000)
2017年3月31日,財政部修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下簡稱“新準則”),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內上市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企業,自2021年1月1日施行新準則。此次修訂是對我國2006年發布的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以下簡稱“現行準則”)的全面修訂,新準則從金融工具基本概念到實際操作要求都有較大變化,這對強化企業管理、提升金融監管效能等方面意義重大。通過新舊準則的比較分析,可以更加準確地看出金融工具分類標準的變化,分清相關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后續計量、財務報表披露以及重分類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對金融工具分類的比較研究十分必要。
在現行準則中,金融資產被分為四類,分類依據是“管理者持有意圖和能力”。這四種分類劃分依據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同時受管理人員主觀因素影響較大,這大大降低了不同企業之間同類金融資產的可比性,在實務中可能會造成金融工具分類的混亂甚至錯誤。
在現行準則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公允價值的變動進行后續計量的。其對利潤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現行準則下企業通過金融資產不同分類影響利潤
以企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例,企業可以通過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其他綜合收益轉入當期損益,來增加當期利潤,在經營不景氣時,仍能保持不錯的業績來吸引投資者。如雅戈爾公司在2018年第一季度通過追加投資,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更為長期股權投資、并以權益法確認損益,會計核算方法變更后,使得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為虧損額)“釋放”出來,轉化為了投資收益,這不僅掩飾了虧損,還虛增了利潤,無疑會對報表使用者,尤其是廣大股民的決策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確認減值損失和其中的債務工具在日后公允價值上升恢復損失的會計處理過程中,都涉及到“資產減值損失”這一科目,因此也可能會對當期利潤進行操縱。
現行準則根據 “管理者持有意圖和能力”,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具體確認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現行準則下金融資產分類依據
新準則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三類:(1)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 (AMCPL)。 (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OCI)。(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PL)。
新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的兩個標準是“業務模式”和“現金流量特征”。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有三種,分別為按合同收取現金、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兩者兼有。企業業務模式的確定要以當前客觀的市場環境為出發點,不得憑空杜造出一些不合理情形(如假設某一“最壞情形”)作為決定業務模式的前提條件,并且要充分考慮特定業務目標。此外,企業業務模式并非取決于管理層對單項金融工具的持有意圖,而是應當在反映如何對多組金融資產一起進行管理以實現特定業務目標的層次上確定,即要在一個更高的匯總層次上確定。企業對不同持有意圖的投資組合可以有不同的業務模式,因此可能具有一個以上管理其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在分類時,企業還要對金融資產進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測試(SPPI測試)”,旨在確定相關金融資產在特定日期產生的合同現金流量是否僅為對本金和以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的支付。新準則中金融資產的具體分類如圖2所示。

圖2 新準則下金融資產分類示意圖
在新準則中對于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OCI),其后續處理有兩種情況:對于債務工具(包含混合合同),如果劃分為FVOCI,在終止確認時將投資的利得或損失轉入當期損益,來反映投資收益。而對于權益工具,如果將其指定為FVOCI,則在終止確認時將投資的利得或損失轉入留存收益,對利潤表沒有絲毫影響,使得原來通過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平滑或者虛增利潤不再可能,因此利潤表也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業績。
綜合現行準則與新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順序可以看出,現行準則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一個“兜底”分類項目,通常是將一項不符合具體分類依據的金融資產直接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而在新準則中,分類順序則是按照非常嚴格的判斷流程進行確定的,對于債務工具(包含混合合同)而言,在同一標準下通過SPPI測試后,三種不同的業務模式基本上對應不同的分類,而不存在所謂的“兜底”項目。由此可見,新準則中的分類過程更加簡潔、客觀和準確。
1.金融資產初始計量及后續計量比較(見表2)。

表2 金融資產初始計量及后續計量比較
2.金融資產報表披露比較。為改進和加強企業金融工具業務信息披露,滿足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防控金融風險的需要,財政部于2017年5月發布了《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的通知》,通知指出:一是按照新準則的金融資產分類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列示并加以披露;二是企業要充分揭示相關的風險情況,以助于利益相關者和監督部門決策、檢查。現行準則和新準則中金融資產的披露比較如表3所示。
在金融資產相關的風險披露方面,除了在信用風險披露方面有較大的變化外,在流動性風險披露、市場風險披露等方面基本一致。

表3 現行準則與新準則報表披露比較
由現行準則的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四類金融資產中,只有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進行重分類,其余各類情況下的金融資產之間均不能進行重分類。如圖3所示。
由新準則的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企業可以在三類金融資產之間相互進行重分類,但前提是改變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如圖4所示。
除此之外,在對重分類日的界定方面,現行準則和新準則的規定也有所不同:現行準則中重分類日為做出決議的當天;新準則中的重分類日,是指導致企業對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的業務模式發生變更后的首個報告期間的第一天,而且企業業務模式目標的變更必須在重分類日之前生效。

圖3 現行準則金融資產重分類

圖4 新準則金融資產重分類
甲公司從活躍市場上購入乙公司5年期債券,支付價款為100萬元,交易費用為1.8萬元,債券面值為100萬元,票面利率為4%,實際利率為3.6%,約定分期付息、一次還本。1年后乙公司經營惡化,甲公司遂以100萬元的價格賣出全部債券,此時債券的公允價值為98萬元。
假設一:該項金融資產通過SPPI測試,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為第29頁圖2中的模式一,由此企業可以將其劃分為AMCPL(用“債權投資”科目核算)。
假設二:該項金融資產通過SPPI測試,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為第29頁圖2中的模式二,由此企業可以將其劃分為FVOCI(用“其他債權投資”科目核算)。
假設三:該項金融資產通過SPPI測試,且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為第29頁圖2中的模式三或者企業選擇適用了公允價值選擇權,由此企業可以將其劃分為FVPL(用“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核算)。
新準則三種分類條件下對債券業務會計處理的比較如表4所示。
從以上處理可以看出,對于同一種債務工具而言,不同的分類對應不同的會計處理,通過不同的方式影響利潤:AMCPL在后續計量時由于票面利率與面值之積和實際利率與攤余成本之積不同,差額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影響當期利潤;FVOCI在后續計量時對于“投資收益”的確認與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相同,但對于公允價值的變動并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即變動并不影響當期利潤,只是在最終處置時,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到“投資收益”;FVPL在后續計量時直接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影響當期利潤。

表4 新準則三種分類條件下對債券業務會計處理的比較
業務模式在新準則中首次提出,在理論上缺乏界定范圍,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經驗,因此會對管理者在決策時造成困惑,比如說確定為“持有僅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的業務模式,是否就意味著這種金融資產不能通過出售來獲得現金流量,或者在哪些情況下出售也可認為是“持有僅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管理層一旦界定不清就會造成同一金融資產的不同分類甚至錯誤分類。
管理層對某項金融資產進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測試時,對該金融資產的本金和利息都要進行分析。單就利息而言,一項金融資產的利率可能是非市場利率、利率可能發生變動或者出現本金提前或延期支付等情況,這些因素都應該在進行SPPI測試時加以考慮,這對于分類判斷來說是比較麻煩的,而新準則也沒有詳細地指明該如何判斷,這會對實務操作造成影響,也會使個人的主觀因素在測試時顯得更為明顯。
在新準則中,金融資產更多地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金融市場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有時企業直接、準確地獲得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還是比較困難的,此時公允價值的確定就需要根據價值評估模型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公允價值在使用估值技術進行確定時,輸入模型中的數值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即使這些因素發生較小的變化,也會導致結果出現較大范圍的變動。因此,在新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確定需要更加謹慎。
企業管理層應該透徹理解新準則,以便正確處理復雜的業務情況。此外,企業要嚴格按照準則規定,做好現行準則與新準則的銜接工作,特別是在追溯調整、信息披露、新舊賬面價值差額處理等方面,以合規、平穩地進行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