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欣
摘 要:布迪厄用“實踐”調和了傳統人類學有關結構與行為、文化與人之間的二元對立觀。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認為文化處于一個不斷的生產、再生產過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變遷。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分析旅游開發背景下的鄉村文化變遷的現象。
關鍵詞:文化再生產理論;鄉村文化;文化變遷
人類學視野中,文化變遷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發展或異文化間的接觸交流造成的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1]。任何一個社會都在發展變化,體現其特征的文化特點也隨之變化。均衡是相對的、暫時的,變遷才是絕對的、永恒的。法國社會思想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有關實踐和文化再生產的論述自成體系、獨樹一幟而且影響深遠。
一、相關理論及概念
(一)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文化再生產”是布迪厄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一個概念,他用此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們的觀念里制造出維護現存社會制度的意識,從而使得現存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被保持下來,即被再生產出來[2]。文化以再生產的方式不斷演進,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
為了說明結構與行為如何相互作用,布迪厄提出“慣習”、“資本”、“場域”等概念。布迪厄把慣習定義為“被構造的和進行構造的意愿所構成的系統———慣習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且總是取向于實踐功能”。布迪厄使用的“資本”概念,意義上接近于“權力”(依賴掌握某種資源而擁有)。布迪厄把資本分為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符號資本等,它們之間有區別又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并由此形成了“場”內的運動,以及“場”與“場”之間的聯系。布迪厄以“場”作為一個基點,分析社會文化動態變遷的過程[3]。
(二)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是指在鄉村社會中,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社會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社會心理、行為方式為主要內容,以農民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型。一定程度上,鄉村文化是村落鄉民獨特生命樣式的背景知識,在呈現農民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的同時,也為鄉民現實生活中的思維邏輯與行為選擇提供了內在基礎[4]。
二、文化再生產理論對旅游開發背景下鄉村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
文化再生產理論對于鄉村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并不在于它提供了整個分析框架,而在于至少在兩方面有助于鄉村文化變遷的研究。一方面,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觀念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鄉村文化變遷的實質。另一方面,把文化再生產觀點作為分析問題的方法論,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認識鄉村文化變遷的過程。布迪厄曾指出,從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必須考慮三個有內在聯系的要素:(一)這個場與權力場(政治場)的關系,因為權力場總是能強有力地延伸到其他場中,并對其產生影響。(二)場內各種力量間的關系,他們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場的變化發展情況。(三)行動者的慣習,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在場內外的行動,把握場的發展軌跡[3]。我們可以把旅游開發背景下的鄉村文化變遷看做一個“場”。那么,我們就應關注它與權力場的相互關系,還要詳細分析它自身內部各種力量間的相互關系。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就是鄉村文化發展變化的走向。
三、鄉村文化變遷現象解讀
(一)鄉村文化變遷場域與權力場的關系解讀
國家通過制定、頒布的規章政策對鄉村文化的發展進行控制。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問題的提出,極大的促進了全國的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近年來,旅游業的經濟效益越來越被認識,鄉村文化因它的市場價值倍受青睞。鄉村文化不再是“落后”、“蒙昧”的東西,而是被視為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本土形象、提升文化自信的旅游資源。鄉村文化變遷一方面維持了自身的平衡,使社會得到延續,體現了支配地位利益集團(政府)的意愿。
(二)鄉村文化變遷場域內部各力量間的關系
如今,鄉村文化作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被開發利用,可以帶動相關產業以至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走向市場的鄉村文化越來越遠離其原來的生存背景,成為被觀賞的對象。富有個性、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逐漸淪為一種同質化的“工藝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定市場也為鄉村文化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撐。
民眾作為鄉村文化的主體,在發展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精英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投身于鄉村傳統文化的宣傳,一方面又不得不參與到鄉村文化開發、設計過程中;作為鄉村文化主體的民眾,參與到鄉村文化的生產、再生產活動中,實現了鄉村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轉換。鄉村文化變遷不僅能給個人與地方累積社會資本與象征資本,同時也能為其賺取相應的現實經濟利益。他們的客觀需要、價值取向也決定了文化發展變化的方向。
(三)農民的慣習解讀
慣習是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風尚、習俗。慣習協調了農民日常的知覺、理解和行動,并以其多樣性使改變客觀結構的變化得以發生。慣習即具有自己的邏輯,一般很難改變。但它也不是完全由環境決定的,也是一個即興發揮的空間。所以慣習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外來游客的影響和文化的沖擊,也可以使民眾的慣習產生改變。
四、小結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鄉村文化再生產的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優秀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1BJJ012)
2012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22400410021)
參考文獻
[1]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趙斌.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的少數民族體育行為方式研究——以四川藏區少數民族為例[J].2010,33(9):13-15.
[3]包亞明.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趙旭東[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7,17(1):119-127.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