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思想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中梳理出技術倫理批判思想,揭示出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思想的主要內容,從技術走進倫理視域作為出發點,以馬克思的技術倫理批判思想作為核心,深刻揭示技術異化的根源和解放之路。
關鍵詞: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
技術是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技術的不斷革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技術不斷產生,在技術的巨大的作用力下,人類社會與人的生產生活,也不斷發生變革。技術的發展,似乎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而生。在技術發展之初,技術主要是作用在人與自然界之間,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技術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信息領域的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的虛擬社會、在基因工程與生命領域、在環境生態領域等,人類經驗著諸如“克隆人”等對人類自身的挑戰,涉及到人類自身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的挑戰,所以,技術不再是純粹的基本的人類活動,而是進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倫理等社會規范,進入倫理學范疇。
在馬克思時代的工業化大生產,技術的發展日益凸顯與倫理的普遍性,馬克思曾指出“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這一表述,說明了現代技術的倫理困境。馬克思雖然沒有對技術倫理進行專門的論述,但是在其龐大的思想體系中,無不體現出他對現代技術的倫理思考,體現出他的技術倫理批判思想。
一、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思想概述
馬克思對資本主主義政治經濟的批判是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的重點。這種經濟批判主要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和揭露完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機器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的基礎之上對雇傭勞動進行剝削的一種生產方式。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中,馬克思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分析了剩余價值的起源、本質和剩余價值生產問題,并認為其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即剩余價值的生產,所謂剩余價值是指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由雇傭勞動所生產出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馬克思闡述了剩余價值的形式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轉變,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家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剩余價值轉化為壟斷利潤。壟斷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是壟斷資本所有權的經濟表現形式,于是攫取高額壟斷利潤便成了壟斷資本主生產的直接目的。這表明無論在資本主義的哪個階段,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同時馬克思又通過剩余價值率具體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對工人的剝削。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為了追求剩余價值或者利潤的最大化,通過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或者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來增加絕對剩余價值或相對剩余價值。
在資本主義生成過程所花費的可變資本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增加剩余價值的過程必然是加重資本主義剝削的過程。通過對剩余價值的考察,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手段,指明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工人只能靠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新興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沖破阻礙自身發展桎梏,打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聯合其他革命階級推翻了封建地主階級,建立起了資本主義社會。本應該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淪為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和壓迫的專制工具。馬克思認為,由于國家是一切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而資產階級在社會經濟中占統治地位,“自由、平等、人權、博愛”這些曾經充滿魅惑力的,激揚人們斗志的資產階級的戰斗口號和政治宣言,在資產階級獲得統治地位后,變成了欺騙和麻痹人們的空洞叫嚷,民主與自由成了資本階級所享有的特權,無產階級只是他們專政的對象。處在被統治地位的無產階級不享有任何真正的民主與自由,在資產階級眼里,只有剝削關系才具有獨立自主的意義,而資產階級宣揚的平等也僅僅只是無產階級的幻想罷了,殘酷的現實諷刺這種虛偽政治,資本家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剝削工人的勞動而越來越富有,工人卻變得越來越貧窮。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利用技術創造出空前的物質財富,但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期望的幸福,而是使整個社會生活陷入了一種異化。對交換價值利潤的計算即金錢的追求和商品的崇拜,消解了傳統的倫理價值、親情、人類情感等價值觀,將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打上了“金錢關系”的標簽,家庭關系變成了赤裸的金錢關系,人的感情被淹沒在利己主義中,人的社會生活也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算計。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精神生活也變得虛無,他們都陷入追求物質財富的掙扎中,無產階級由于被剝削壓迫為獲得得自己的最基本生存資料而疲于奔命,資產階級則是利令智昏,陷入對金錢的狂熱追求,無暇他顧。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在充滿剝削的資本主義社會,無論社會的哪一階級都沒有獲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資本家利用機器,通過剝削讓工人變成了畸形,產生了赤貧,使工人過著悲慘的生活,而資本家本身并沒有因為物質財富的增加使其能享受驕淫奢侈的生活而變得幸福。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僅供享受的財富有著不為人察覺的規定性:一方面,它把態意揮霍財富的人看作是短暫而放縱的個人,這種人將別人奴隸般的勞動和血汗創造物看成是自己的虜獲物,是滿足自己貪欲的占有物,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他將自己和他人本身都看成無價值的,不值得尊重和珍視的存在物。這實際上是對人的蔑視與貶值,而這種蔑視正是通過他對工人奴隸般勞動所創造的,可維持更多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質財富的狂妄而又肆意的糟蹋所表現出來,同時,他也無恥地認為,別人的勞動乃至別人的生存都必須由他的奢靡的、放縱無度和毫無節制的非成產性消費來決定。于是,這種財富理所當然的將自己任意的奇思怪想的實現和無度要求的滿足看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另一方面,財富又是一種應當消滅的、追求物質的奢靡和剝削的手段,它同時既是奴隸又是主人,它完美的表現著慷慨與吝音、天真與卑鄙、傲慢與文明、自負與文雅。總之,財富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控制著資本家本身,使資本家整天為錢財而苦惱,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呈現出一種顛倒的異化狀態,人們在扭曲的社會毫無幸福生活可言。
二、馬克思關于技術異化的解放之路
正因為馬克思一開始便將技術放在社會歷史領域下進行考察,所以在分析技術造成的異化后,馬克思并沒有將這種異化現象歸結于技術本身,而是從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分析了技術異化的根源。可以看見,在馬克思對技術的工具性進行考察的時候,他己經闡述了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他認為,造成工人同生活資料剝離的原因并不在于機器本身,產生的這些對抗與矛盾,不是來自于機器內部,而正是因為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有了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這種矛盾和對抗才得以出現。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可以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卻延長了工人的工作時日,提高了勞動強度,使人受到自然的奴役,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在馬克思看來,技術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是滿足人的物質生產需要的途徑,又或者它本應該是解放工人的工具或手段,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成為一種特殊的勞動資料,與資本聯合起來對工人進行壓榨和剝削。技術的本質力量是屬資本的。技術在資本主義的運用下了成了占有勞動者勞動,同勞動者連同他的勞動相對立的力量。而這種資本主義運用是因為有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系,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表現。生產資料的私有使得一切技術在資本家看來都是他追求最大剩余價值、牟取暴利的手段,使得一切技術的運用都成為剝削和奴役工人的最主要幫兇。正因為此,所以馬克思才說機器和機器的運用是兩回事,同時,馬克思也認為,技術異化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生產力的不發達,異化的現象是生產力由不發達到生產力發達的一個必然的代價。
馬克思認為技術的異化實質展現的不是物對人的奴役,而是人對人的奴役,并將這種奴役的根源歸咎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私有和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異化產生的現實基礎。只有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社會生產方式,改變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才能消除異化。廢除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不能寄希望于資產階級自我覺悟的極大提高,也不能寄希望于某些富有同情心的資本家的改良愿景,而只能通過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在馬克思看來,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創造出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實現工人階級的政治解放才能為人擺脫技術奴役,實現人的全面解放提供前提保障和堅實的現實基礎。在馬克思這里,新的生產關系是指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這種生產關系所指向的社會形態是共產主義社會。他認為,一旦生產資料被全社會所占有,因生產資料的私有而發展起來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會消失,伴隨而來的還有產品對其生產者的統治的結束。那些原來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不得不換下它不可一世的主人面孔而接受人們對它的支配,于是,人們第一次成為自己的和社會的真正的主人,成為自然界自覺的主人。
馬克思指出,雖然技術在資本主義的應用下導致了勞動的異化,人的異化,但這種極端的異化是生產力不發達階段的必然過渡點,而且這種生產活動在其內部已經孕育了對舊的生產方式的破壞和肢解,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分工技術進入到自由分工階段,勞動在這里已經喪失專業的性質,而個人對全面發展的要求和趨勢也開始顯露,人的職業領域的限制和對他對分工的依賴現象也將消失,只有當人們在吃喝住穿等生活方面獲得充分的質與量保證時,人的自由和解放才會成為可能。因此,馬克思認為,技術是消除技術異化,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終極目標的基本途徑。
所以,要辯證地看待技術的進步,技術異化不是在與技術本本身,而在于人們運用技術的手段與方式,正確地認識和運用科學技術,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科學技術異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趨利避害,使科學技術朝著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現在的技術都注重經濟效益,忽略技術對人的負面影響,在技術開發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例如:人們在運用手機這一方面,可以自己控制自己,不要那么依賴手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書,跑步,旅游,鍛煉等等,人生除了玩手機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在未來,希望智能手機可以更加人性化,看多長時間以后,就會限制你的使用,迫使你不去玩手機,玩多長時間電腦游戲,系統就會自動休眠,限制使用,把其余的時間都留給自己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變得更加充實,而不是渾渾度日,迷茫空虛。
技術是人的物質創造力量對象化的產物,但是這種力量并不必然是人的本質力量,技術要反映人的本質需求并成為人的本質力量,必須受到倫理的制約,倫理應該是科技實踐的一個內在維度。換言之,倫理并不是外在于、強加于技術的東西,而是技術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規范著技術的發展方向,指導著技術成果的合理運用。只有馬克思技術倫理批判思想指導著技術發展的方向,技術才能真正反映人的本質需求并成為人的本質力量,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2017年湖南省差異與和諧社會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7JDZB01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喬瑞金.馬克思技術哲學綱要[M].人民出版社,2002.
[3]吳書林.馬克思技術哲學范式探析[J].北方論叢,2010(5).
[4]管錦繡,田輝玉.馬克思技術哲學的人本主義技術觀和唯物史觀技術觀之整合[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0(9).
[5]陳向義.馬克思技術觀中的技術決定論思想辨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3).
作者簡介:
呂宛蓉(1995—),女,漢族,山西太原市人,哲學碩士,單位: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專業碩士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