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好書——《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最初妞媽是被它古雅的封面所吸引,以為只是一部傳統的教學習方法的書,可細細翻閱之后,實為作者學養之豐、用心之深所折服。而最讓妞媽激動的是,這本書算得上是一本關于“見賢思齊”的實用手冊了。
就在上周,妞的學校舉辦“家風·家訓”展示活動,妞媽也參與其中,發現“見賢思齊”四個字頻繁出現,粗略統計,算得上是家訓熱詞排行榜前三甲了。這個通俗易懂的成語,從它誕生起似乎就從未脫離過中國人的語境,從古至今,從家庭到學校,從官方的“感動中國人物”到民間的“別人家的孩子”,處處都有“見賢思齊”的影子。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向上之基因”總會使人產生“見賢思齊”的渴望。
但讓家長和老師們憂心的是,“賢者”,在今天,似乎變得越來越面目模糊。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成語很容易,真正的難題是——讓他們知道真正的“賢者”什么樣?懂得“見賢”后如何“思齊”?正所謂“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這本書恰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見 賢
遇見先賢。先賢,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為:已經過世的有才德的人。德才兼備是“賢”的要素,且先賢是人不是神。《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一書精心選擇了中國從先秦到近代,在哲學、歷史、文學、教育等領域極富代表性的四十九位先賢進行專題闡釋。這四十九位先賢身世不同、個性不同、名氣不同、成就也不同,但在“德才兼備”上卻高度一致。在一定意義上,他們是過去中國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讓孩子們在書中遇見他們,哪怕只是擇其一二志趣相投者作為良師益友,也無疑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這絕非妞媽夸大其詞,如果你了解本書的作者,就知道此言非虛。
遇見作者。本書作者萬明華,出生在貧困的農村,從小飽受生活的艱辛磨礪。學業有成后,他長期從事哲學、文學、語言學、語文教育學以及出版傳媒等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有效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藝術》《探尋中國人的智慧》等,現任江西高校出版社總經理。
這本書是作者在繁忙工作之余,耗費大量心血和時間寫就。他自言自己的成長之路就深受書中某些先賢的影響,也深知在求學階段以“賢者”為師為友的無盡益處。“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在成長早期接觸的“原生精神底色”也許對塑造一個人更為重要。誠如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本書序中所說:“用新教育的生命敘事理論來分 析,這本書中近50位中國先賢,應該就是明華的‘生命原型,自我鏡像和人生楷模。”當年“見賢”后咬緊牙關努力“思齊”的農村少年已然成長為當代賢者。
思 齊
“見賢”之后如何“思齊”,其實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作者選擇“先賢”作為書中主體是非常明智的。畢竟已經蓋棺定論了的先賢,不會如當今社會那些越來越速朽的明星偶像一樣,動不動就“人設”崩塌,是可以安心“思齊”的榜樣。雖然如此,作者也不認為與賢者看齊要面面俱道,只要在道德修養、為學之道、貢獻與成就這三個方面著緊用力就足矣。
漢代司馬遷稱:“德者,性之端也。”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一切人類的價值的基礎是道德。”本書作者秉承的也正是“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信念,全書雖然以“為學之道”為重點,但“道德修養”必是前提。
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沒有把“先賢”臉譜化,而是參閱了大量原始文獻和資料,做到言必有據(書中所引,皆詳注出處),力圖使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各位先賢真實生動,可親可近。正因為如此,妞媽全書通讀下來,驚奇地發現,以“勤儉為先,以義為重”為道德觀念的墨子,其為學之道是偏實用的“知與行合一”“重視科學”,最終成就的是“兼愛、非攻、尚同、尚賢”的墨家學派;而把“獨立之精神”當作為人準則的陳寅恪,其為學之道則是“博考慎取”“注重原典”,最后成為桃李滿門的一代宗師……
每一位先賢,正是由其所秉持的“道德理念”,開啟了“為學之道”,而道之不同,決定了最終成就的不同。沒有高下之分,只境界之別。作者用心良苦呈現出的種種先賢之路,不正是對大師王國維曾呼喚的“培養完全之人物”的呼應嗎?
“全人”教育理念,現在成了西方教育的主流觀念。當然這不是重點,王國維早就說過: “余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中華文明曾有過至少1500年領先世界的歷史,中國的先賢也從來不乏真知灼見。
與其把“見賢思齊”裝裱在墻上,讓孩子念一百遍,不如讀一讀這本《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讓孩子們向自己喜歡的先賢看齊,讓先賢也成為孩子們的“生命原型”,自我鏡像和人生楷模。
(作者單位:江西高校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