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華
摘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等方法對“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運動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團隊配合、教學實踐、組織協調、創新等能力上與傳統教育模式差距明顯,同時學生課程參與度提升明顯。建議在體育院?;@球專項教學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運動模式;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教學;實證研究
一、研究背景、方法及對象
目前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教學模式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呆板、創新不足,重籃球技戰術輕實踐、教學能力培養,教學方法不豐富、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夠等諸多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本文以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為例,以“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教學中的應用作為研究對象,以2017級體教專業籃球專項學生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8人,實驗組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模式,進行實驗研究,希望探索籃球專項教學模式和方法,為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
二、實驗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在個人全場運球上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1.25,T為1.45,P>0.05;在1分鐘定點投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0.52,T為1.43,P>0.05;在2人全場傳接球上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3.64,T為2.81,P<0.05;在3人全場傳接球上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1.30,T為3.42,P<0.01;在個人全場運球上籃、1分鐘定點投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均無顯著性差異,原因在于運動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對于學生個人技術培養不多;
而在2人全場傳接球上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在3人全場傳接球上籃技術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究其原因傳球為2人、3人一組,屬于團結協作,運動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專項學生之間通過一個教學周期的磨合,彼此之間達成了默契,從而在分組傳球測試中成績會顯著提高。
由表2可知,在籃球裁判能力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1.30,T為3.42,P<0.01;在臨場執教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1.40,T為3.25,P<0.01;在比賽編排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1.41,T為3.18,P<0.01;在組織協調能力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差值為±3.64,T為3.26,P<0.01;在裁判能力、臨場執教能力、比賽編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上試驗組與對照組均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并且采用運動教育模式的實驗組測試成績遠遠優于采用傳統模式教學的對照組。
由表3可知,實驗組在實驗前學生課程參與度為30% (積極)、30% (一般)、40% (消極),實驗后參與度為70% (積極)、25% (一般)、5% (消極),積極參與的學生比例上漲了40%;對照組在實驗前學生課程參與度為32% (積極)、50% (一般)、18% (消極),實驗后參與度為33% (積極)、47% (一般)、20% (消極),積極參與的學生比例沒有較大變化。分析原因在于運動教育模式特點在于以學生自主為主體,教師提供指導、合作學習等方法為基礎,以固定分組、伙伴互換不同角色為主要組織形式。
三、小結
通過實驗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團隊配合上優勢明顯,在培養學生教學實踐、組織協調、創新等能力上效果較好,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提升明顯,尤其是實驗前參與度較低、溝通交流差的學生能在運動季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調動,但其缺陷是個人技術培養上與傳統教育模式差距不明顯。所以,要在實際教學中取長補短,把其優勢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養籃球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琴,熊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運動,2016 (01):51.
[2]周亦心.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籃球專項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市閔行中學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