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不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方法都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學院派原則相悖。本文就從這幅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出發,來探析馬奈的繪畫觀念。
關鍵詞:繪畫觀念;藝術語言;光影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馬奈創作于1862年和1863年間的一幅布面油畫。原本名為《浴》畫中幾個人物構成一個互相交錯的三角形,兩位男子和裸體女人的肢體互相交纏,這樣就把此畫的性戀的含義凸現了出來。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不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方法都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學院派原則相悖。它直接表現塵世環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畫法上對傳統繪畫進行大膽的革新,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艷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塊,這一切都使得官方學院派不能忍受。
馬奈傾其一生探索著藝術的真諦,并為其能夠取得社會的承認而頑強斗爭,把新的繪畫生命融入到可敬的傳統中去。無論是馬奈在17世紀西班牙藝術家明暗技法啟發下形成的,帶有強烈對比效果的繪畫,還是他對構圖、光、色等種種藝術表現手法,都會招來無盡的謾罵,但卻給予了之后現代藝術的發展以深刻的啟示性。
馬奈是個在傳統面前頭腦很清晰的畫家。他對傳統的討教,是為了以后可以帶著諷刺的表情,帶著對他們務實傾向的輕視,帶著洞悉一切把戲的高傲,從他們那里走開。也正是如馬奈這樣熟悉傳統為何的人,才真正了解傳統的意義所在,才真正懂得如何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傳統。
對自然的“批判”
馬奈不僅審視傳統,他還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然。他告誡人們要“培養你的記憶力,因為自然除了向你提供信息外,不會有別的東西,它有如一排使你免于滑向平庸的欄桿”。馬奈用眼睛觀察一切自然提供的繪畫對象,而后再用優雅而簡練的手法對它們加以表現。得之于自然,而又在自然的基礎上深化、提高,最終表現出深藏在自然背后的藝術秘密與自然本質。
《草地上的午餐》無疑是馬奈繪畫觀念的集中體現。在這幅后來更名為《浴》的繪畫中,一絲不掛的女人與衣冠楚楚的紳士們并坐一處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令人感到刺眼的。表現的內容在世人眼中簡直是一種對藝術的褻瀆。這幅畫的構圖,實際上源于文藝復興時期那張極為著名的提香的《鄉村音樂會》,馬奈引用了這一傳統,卻又對它進行了否定,賦予了整個畫面以新的追求。馬奈在繪畫中進行亮部與暗部的對比,其強烈的效果被人認為在色彩上缺乏修養。而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馬奈似乎還要透過這幅畫向人們闡釋出遠超于畫面以外的更多的東西。他在這幅畫的處理,一方面似乎表示出對于傳統的心知肚明;另一方面,是在表示對于因循傳統的一種譏嘲,對現代學院派一味仿效古代的一種鄙視。馬奈運用的是一種反語的形式,揭露著所有傳統繪畫制作中因襲成風的把戲。這幅畫中,還可以發現馬奈對傳統取景也做出了改變,視角顯然已經經過了移動。視平線被拉得很高。
而在馬奈在繪畫中有了新的藝術追求,已經開始重視對光的研究。但與之后印象派畫家們對光予過多關注所不同的是,馬奈在考慮外部因素,也即光的作用的同時,也從未舍棄內部結構的探索。色面、平的體積、黑輪廓線、構思布局都是他所細心探究的。印象派畫家雖然都認為受到馬奈很大的影響,但實際上他們只是繼承了馬奈對光的探究,并繼以推向深入。
在馬奈所有的肖像畫中,最好的就是他最不強求客觀性和完整性,而是完全聽憑自己的風格感覺所畫的那些作品。把左拉的肖像同拿皮手籠的貝特·摩里索肖像比一比是很有趣的。摩里索肖像上的那種所謂第二自然,即藝術所特有的全部生命力,那整個潑辣的嫵媚感覺,在左拉的肖像上就削弱了,這是完整性和大量細節出現的結果。
馬奈所畫過的這一類畫,即風景、花卉、靜物和肖像,沒有使他滿意過。馬奈從來沒有當真意識到他的創作力量就在于創造形象。1863年畫《草地上的午餐》時縈繞在他心頭的那種構圖觀念,后來一直繼續引誘著他。對馬奈來說,轉向印象主義風格并不是一個障礙。在人物同風景的結合上,一張小幅的速寫比起在前景上畫幾個很大的人物形象要方便得多。
如果說馬奈沒有創造過神話,那么他創造了本身足以引起我們贊賞的形象。這些形象過著一種與自然生活相并行而不是相融合的美學的生活。這些形象并不活躍,他們不能喚起人們一定的情感或愿望,正如一再指出過的,甚至他的畫中人物的眼睛也沒有什么傳情功能。這些形象的價值,就在于他們的存在、他們的美學生命這一事實本身。
在馬奈筆下創造出了一批嶄新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是有意識的顯現出與自然平行,但絕不融合的美學形象。它們無意去喚起人們的生理欲望與心理認同,它們存在額價值就在于它們的存在,就在于這些美學生命的本身。馬奈對自然事物所進行的藝術創造,并不意在達到一種美或真實,而是追求一種形與色達到統一與完美的方法。色彩在馬奈畫中獨特的意蘊,他是這樣予以表述的:“色彩是一種趣味和感覺,例如,總需要表現出一些東西,否則你在藝術中也就無望了”。
參考文獻
[1]何孫謨.時代的節拍——馬奈的藝術[J].新美術,1984(1):52-56.
[2]張培.論愛德華·馬奈繪畫藝術[J].大眾文藝,2010(13):78-78.
[3]唐珂.馬奈的靜物畫藝術[J].學周刊,2012(35):194-194.
[4]羅泱波.馬奈的現代性——以馬奈的《鐵路》為中心的考察[D].中國美術學院,2012.
[5]娜塔莉亞.布羅茨卡婭.外國名家精讀[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薛嘉慧(1993-)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油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