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順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民生投入不降反增。近年來,乳山民生事業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去年,乳山投資38億元解決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200多項實事,歷年民生投入列威海市三市最高。今年,乳山規劃實施了總投資40多億元的十大類便民利民實事,涵蓋了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社會救助、便民服務等多個方面,投入規模和覆蓋范圍均創歷史新高。
一、推進“五城聯創”工作
為讓群眾分享更多發展成果,乳山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健康城市、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國家智慧城市“五城聯創”工作,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總指揮的“五城聯創”工作指揮部和4個市級領導牽頭的四個專項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調動全市所有部門、鎮區力量,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聚力完善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便民利民設施。圍繞“五城聯創”工作,乳山多舉措提升城市軟硬件條件。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四德工程”、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講堂等活動,改善市民文明素質;加大城市環境整治力度,治理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城鄉接合部等衛生死角,引導市民形成健康衛生生活習慣;加強路邊停車、煙塵拋灑、占道經營、亂搭亂建、戶外廣告等專項治理活動,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經營習慣;倡導生態發展理念,深入開展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全民行動,引導企業綠色發展,不斷增強市民保護環境意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對餐飲行業、農產品投入品的監管。
二、多措并舉加強民生工程
第一,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投資5000多萬元修繕改陳以“馬石山十勇士”為主題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獲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膠東育兒所教育基地繼馬石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后,我市修繕的又一革命遺址,被譽為全市紅色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公交一體化改造基礎上又投入1500萬元對老年人、殘疾人、殘疾軍人、學生等群體乘坐公交車進行票價補貼;在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投資2億多元實施健康乳山建設工程,開展居民健康檔案、農村婦女“兩癌”篩查、慢性病管理等十幾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做好城鄉居民醫保擴面工作,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在家長們“輸在起跑線”的憂慮中尋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方向,推進城鄉教育均衡一體發展,從人人都有學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學的優質均衡,在全省率先實現“一鎮一校一園”,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的“乳山模式”,先后榮獲“山東省教育工作示范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稱號,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樹起了新標桿;在滿足民生的迫切需求中扎實推進安居工程,投資6億多元實施供暖、供熱計量節能、供氣改造等安居工程;社會保障支出超2億元,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整合資源,提高辦事效率。首先,針對政府職能機構分布相對分散、群眾辦事難、跑腿多的問題,乳山啟用斥資2.6億元新建的市民服務中心,將38個職能部門匯集一處,可辦理100多項事務,涵蓋政務服務、企業服務、人社服務、社會管理等各種服務,真正做到讓群眾和企業辦事不再“東奔西走”,實現“進一家門、辦百件事”。其次,為促進城鄉均衡化發展,乳山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打破原有行政村空間、組織、地域等界限,以輻射帶動1.5公里半徑內的三四個村莊、服務人口2000人左右為標準,把全市601個村規劃為178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集便民超市、衛生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便民服務中心等于一體的“一站式”社區服務中心,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另外,結合“鄉村文明行動”,乳山以促進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將城市管理模式向鄉鎮、農村延伸,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衛一體化等活動,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為15個鎮區購置了38輛垃圾壓縮運輸車,配備了1.7萬個垃圾桶,并為離市區較遠的10個鎮各修建1處垃圾中轉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改變了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日曬”的現象,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第三,以“健康綠色”的發展理念,建設幸福生態乳山。首先,乳山積極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在全國率先實施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掐住農資進貨源頭、建立農產品可追溯體系、推行農資“一卡通”監管,將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管理,打造起“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產品無公害、出口無隱患、百姓無擔憂”的乳山模式,成為全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其次,依托綠色安全農產品,乳山加快推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培育了牡蠣、茶葉、大姜“乳山三寶”品牌,取得了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98個,收獲了牡蠣、茶葉、大姜、蘋果、藍莓等9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形成了蘋果、茶葉、大姜等十大農業特色產業,農產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轉變,培育涉農企業300余家,帶動農民增收。同時,與經濟富民并駕齊驅,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深入。乳山將“母愛乳山”城市品牌提升為“仁愛乳山”,開展“政訓、廠訓、店訓、校訓、村訓、家訓”等“六訓”建設活動,并創新文化惠民機制,把文化服務的“遙控器”交給群眾,開通運行了文化惠民服務平臺、建立公共圖書總分館制度、組織開展各類送文藝下鄉活動等,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文化服務。通過實施一系列文化惠民舉措,乳山順利通過文化部大考,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
第四,眾志成城打響脫貧攻堅第一槍。首先,依靠特色農業,開展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有賴于產業驅動、項目拉動,產業項目都本著“因村制宜、瞄準市場、優化供給”的原則,借助村原有的資源、產業、周邊企業等基礎優勢發展起來,為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市45個村均因地制宜確定了產業項目,有的是產業基地帶動型,有的是實體企業領辦型,有的是互助合作金融帶動型,有的是股份合作共辦型,有的是能人大戶主導型。其次,強化服務保障,做實行業扶貧。在扶貧資金保障方面,市財政局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對除據實結算的普惠性資金以外的其他涉農資金,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扶貧脫貧。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人社局將45個扶貧村分配到各個定點培訓機構,由各培訓機構逐個鎮、村進行摸底,有針對性地開展家政、保健按摩、中式面點等培訓班。在提供公益用工崗位方面,市林業局對護林防火等公益崗位優先安排農村貧困人口,兩年計劃拿出31個護林員崗位安排貧困人員就業。另外,出臺有力舉措,加強黨建扶貧。一是從科級干部、優秀年輕干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三個層面選拔45名優秀中青年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每月駐村時間不得少于20天。二是組織實施了“百村攻堅”工程,部署開展了2016年農村后進班子整治工作,將4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納入整治范圍,逐個建立臺賬,實行帶頭分包、銷號管理。開展“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年”活動,著眼問題導向,以提升班子合力、提升干部能力、提升黨員素質為主題,扎實抓好農村三類班子整治、干部考察培養、黨員學習教育等,全面提升黨組織在農村的號召力。三是分兩期在市委黨校舉辦了全市農村黨組織書記“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培訓班,著重提升農村黨組織書記黨性修養和守紀觀念。
(作者單位:中共乳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