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 林家潤 周慧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是日照市旅游業的重要品牌,境內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開發 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a)-060-03
日照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藍天、碧海、金沙灘”的自然稟賦和生態環境,是日照最突出的優勢和戰略資源,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基礎。2017年,日照市政府緊緊圍繞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精神,緊扣“旅游富市”戰略,致力于將文化旅游業轉化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轉型發展,進而打造文化旅游強市,吸引眾多的國內外旅客參觀游覽。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來日照旅游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由歷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行向深度游、文化游轉變,更注重參與到當地人的日常生產、生活和滿足個人的文化體驗需求,在“旅游+”的背景下,來日照的旅游結構已經開始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型過渡[1]。
日照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旅游者游玩的重點,把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點放在了盤活非遺文化資源上,同時,喚起旅游者對旅游的環境保護意識。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過程中,尤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存在許多不足。隨著國內外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不斷增多,但對旅游的環境保護問題卻很少提及。因此,本文針對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模式。
1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1 日照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為了推動日照市文旅融合發展,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生態立市”戰略,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旅游依托歷史文化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境內的東夷文化、龍山文化、莒文化等源遠流長,久負盛名,在華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魯南五大調之一,流行于日照沿海一帶的民歌《滿江紅》,其曲調優美細膩,古雅抒情,素有“細曲”“雅歌”名稱,深受群眾歡迎。另外,戲曲周姑戲、茂腔,民間舞蹈龍燈舞、獅子舞、高蹺舞、旱船舞等更是地方一絕。在民間藝術方面,有日照農民畫、日照黑陶、日照石刻、刺繡、竹編、紙扎、剪紙等,尤其是日照農民畫,以其純真質樸的情感,獨特的藝術思維、濃郁醇厚的氣息、凝重瑰麗的色彩,成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1.2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數量眾多
日照市位于山東半島東南側翼的一座新興港口城市,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大海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由此衍生了海洋文化。民間歷來有祭海、祭潮、行船、捕撈等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生產生活習俗,并逐漸演變成表演性的“水族舞”“三節龍”“線獅”“高蹺”以及演唱性的“漁民號子”“滿江紅”等獨特的表演形式,在風格上有著鮮明的個性及地方特色。
日照市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分布較廣,地域性和人文性相對復雜,這充分說明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較多,截至到2017年8月,日照市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5項;省級名錄項目18項,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級非遺名錄項目97項、擴展項目29項,各區縣政府公布區縣級名錄項目300余項,部分鄉鎮也已建起鄉鎮級項目名錄[2]。
1.3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是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現出日照市地域特色、民俗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的創新力。二是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日照市相關社區傳承傳播工作。“非遺在社區”項目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精神,尊重、保護和支持以人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回歸其孕育發展的社區、回歸當地民眾的生活,積極引導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社區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最終實現“活動有陣地、資源有供給、管理有機制、推進有保障、社區有生態、國際有影響”的目標[3]。促使非遺世代相傳,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三是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日照市地域文化的認同,增進地域歸屬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發揮社會的穩定作用,使其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具有重大意義。四是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色地體現地域歷史、風俗等傳統文藝和技能,對于廣大民眾展現出高超的技術水平,見證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這顯然對日照非遺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當,那就將面臨著迅速滅亡。
2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原則
2.1 獨特性原則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獨特海洋文化特征,是沿海居民在與大海的搏擊中練就了各種生產勞作生活技能,以口頭或生產方式傳承的各種精神文化價值,包括海洋民間藝術、海洋傳統民間制作手工技藝和海洋傳統節日慶典等,蘊藏著獨特的智慧和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社會得以持續的命脈和泉源,充分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當中逐步形成的優秀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民族充沛的文化創造力[4],充分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獨特性。
2.2 地域性原則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文化特色鮮明,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文化、宗教、崇奉,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風俗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傳承[5]。如:日照農民畫、黑陶和漁民節等典型地代表了日照市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這與該地域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若離開了該地域生態環境,便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6]。
2.3 保護與創新原則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創新的意識,要善長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有機聯系起來。要走出保護與創新“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怪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可以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保護也可以是為了更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就會缺乏發展的強大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必然會逐漸走向衰敗。
2.4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提出,也就是做到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持續、協調發展。日照市實施“生態立市”“旅游富市”戰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妥善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態措施,把“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之中,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合理開發當地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使當地旅游經濟能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對生態環境影響
近幾年,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發展迅速,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但卻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這種旅游業的發展主要依托自然生態資源,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但是在經濟效益中,卻付出了生態環境。顯然,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在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而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只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卻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對日照市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因此,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要處理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生存的根本利益。
3.1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旅游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辯證關系,不可將二者割裂或對立起來。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家門、走向戶外、走進自然,旅游業隨著人們的不斷出行而快速崛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環境的好壞和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環境好了,旅游產業才可以持續健康發展;環境差了,旅游業將受到較大影響。
日照市要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就得充分發揮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與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對生態環境必須精心保護,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的旅游愿望,使中外游人不遠萬里,來日照參觀游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做好做大,滿足中外游人的旅游需求,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日照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2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問題
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生態環境作保證,增強政府和當地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人民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自然造化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粹以及人類精神需求的寶貴財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對子孫后代負責,在獲得一定數量資金的同時,可以利用一些資金有效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生態環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得到大面積綠化,進一步美化周圍的生態環境,借助這些綠化環境,有效控制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其他生態環境問題,這樣就促使當地生態環境的全面凈化,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4 結語
日照文化歷史底蘊濃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豐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好日照市的生態環境,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為日照人民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人民幸福的生活在綠色生態環境中,真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項“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 2017年上半年我國旅游業:結構人群與旅游方式的雙重轉變[EB/ OL].http://www.sohu.com/a/165395527_414902,2017-08-17.
[2] 日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EB/OL].http://www.rizhao.gov.cn/ContShow. php?category_id=1177&aiticle_id=84102.
[3] “非遺在社區”——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非遺系列活動主會場活動在上海大世界舉行[EB/OL].http:// www.sohu.com/a/234945725_160984,2018-06-10.
[4] 孫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做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J].文藝研究,2005(10).
[5] 韓基燦.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特點及其意義[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0(4).
[6]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①基金項目:2016年山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16CTYJ17);2014年山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14CTYJ08);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8YJA890013)。
作者簡介:林宇(1976-),男,山東梁山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