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
摘要: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進行研究,凸顯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對羽毛球專選學生的重要性,同時指導相關教學活動改革,切實為培養羽毛球專選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證。
關鍵詞:羽毛球;競賽課程;構建
一、前言
(一)選題依據
關于對羽毛球專選學生設置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研究如何培養羽毛球專選學生的裁判能力,學者認為:羽毛球專選學生不僅能夠扎實、系統地掌握羽毛球基本理論知識和各項技術、戰術,還要求學生具備裁判和組織競賽的能力。在培養學生掌握羽毛球運動基本知識與技戰術能力的同時,還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羽毛球競賽規則,競賽方法和編排,能夠組織基層羽毛球比賽,勝任羽毛球裁判工作。另一類研究競賽規則課程在高校的重要性,學者認為:體育學院體育系主要是培養從事中等學校體育和科研工作的體育教師,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是在基層中學工作。只要有體育系畢業生,基層體育運動會的組織編排和裁判工作就必然由這些畢業生承擔。為了使體育系畢業生能更好地勝任體育教育工作,體院體育系應重視對學生競賽規則、裁判法組織編排的教學。目前體院的普修課中,雖包括了這方面的內容,但重點不突出,分量也不足。本研究有利于凸顯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對羽毛球專選學生的重要性,同時指導相關教學活動改革,切實為培養羽毛球專選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證。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通過本研究達到完善現有羽毛球專選生的課程體系,優化知識體系切實為培養羽毛球專選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證。
2.研究意義
(1)本研究項目有利于帶動教學內容、培養方式一系列的改革。
(2)本研究項目有利于羽毛球專選學生深刻理解規則、更靈活運動規則,保護自己在場上的利益。
(3)本研究項目有利于羽毛球專選學生掌握裁判技能,可以參加國家各等級羽毛球裁判員考試,為就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4)本研究項目有利于羽毛球專選學生參與不同賽事的制裁工作,鍛煉個人能力,發展業務水平。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
三、結果與分析
(一)羽毛球專項學生課程設置中競賽規則課程設置現狀
在調查的武漢市幾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羽毛球專項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并無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但在專業選修課或是專業任選課中開設有足球、籃球競賽規則課程。羽毛球競賽規則作為羽毛球專項學生專業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通常在教學計劃中安排2-4個學時進行理論課講授。學生反應課時量不足,教師也反應僅有的課時只能簡單介紹,關于競賽組織、編排等專業性強的知識無法設計其中。
(二)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喜愛程度和興趣濃厚度情況調查
羽毛球運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學生中也受到歡迎。無論是體育專業的學生還是其他專業的學生都非常喜愛這項運動,學校羽毛球場館的使用率也是最高的。學生對這樣運動的喜愛并不停留在會打、打好上,而是希望通過較專業的訓練能夠參加業余比賽。在調查中發現有83%的學生有參加比賽的愿望,其中47%的學生已經參加過至少一次的業余比賽。由此看來對學生普及羽毛球競賽規則勢在必行。這種普及不能局限于簡單的對場地、設備了解,而應該將羽毛球裁判法作為基礎,臨場執裁作為實踐,競賽的組織與管理作為探究的應用型課程實施。
(三)羽毛球運動現在的社會普及率以及社會影響力
大眾健身的當下羽毛球運動在群眾中普及率高、參與度高,據了解現在平均一周就有一場業余比賽舉行。根據賽事級別選派的裁判從國家三級到國家級不等。如果在羽毛球專項學生中開始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通過學習學生是可以達到國家羽毛球裁判員二級水平。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根據意愿參加國家羽毛球裁判員考試,獲取相應資質,然后申請比賽擔任執裁工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羽毛球專項學生設置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
在普修課中設置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在選修課中設置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提高班。通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參加國家羽毛球裁判員等級考試。
2.羽毛球競賽規則課程以實踐教學為主
該課程定位應為實踐為主講授為輔的應用型課程。課時分配應按照60%的實踐教學和40%的理論教學安排。其中還應有競賽組織、管理內容。
(二)建議
1.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中活動,增設羽毛球比賽執裁活動在學分中比重。對于參加國家羽毛球裁判員等級考試的學生在二類學分中應有相應增加。
2.組織具有裁判等級的學生參加羽毛球競賽執裁工作,同時推薦優秀學生羽毛球裁判員參加國際賽事執裁工作。
參考文獻:
[1]王運會.廣西貧困地區中學開展氣排球課程可行性研究--以鳳山縣中學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2017 (6).
[2]李學.唐山市高職院校開設瑜伽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