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當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愈加廣泛,“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必然發展趨勢,并衍生出了微課堂。對于高中地理知識來說,作為一門“文理結合”的科目,想要學好地理知識,不僅需要背誦、理解,還需要發揮學生的地理思維,對地理知識有一個深度了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力以及知識理解能力。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
關鍵詞:高中地理;微課;應用;方法
引言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長久以來,因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應對高考,而不是學生學習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拓展了多少思維,導致“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成為了主流,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偏離了高中地理教學基本軌道,學生在課堂上也感到十分無聊、厭倦,甚至排斥。地理知識相比政治、歷史等有著很大差異,但是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劃出重點、主動填灌等傳統昏招,難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將微課融入到高中地理當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目核心素養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什么是微課?
微課(Microlecture)實則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承載著教學資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中包含了碎片化學習內容與教學資料。通常微課視頻都是一段5-15分鐘的教學資源,并且教學內容十分具有針對性,包含著學習視頻、教學視頻、精選習題、反饋模塊等。在實際應用中,微課不僅能夠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拓展能力,有效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總之,通過微課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化的教學環境。
2.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的建設對策
從本質上來說,微課并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以網絡為平臺的一種教學資源庫,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學習。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育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加強微課的研究勢在必行,并對微課課程進行優化設計,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大體上來說,微課教學主要是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出現,也就是“先學后教”,整體流程為: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復習三個階段,其主要表現在:
2.1課前預習
微課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面有著重要效能,教師可以將次日所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錄制成為微課資源,讓學生通過網絡設備在家中學習,并對知識有一個初步掌握,由于地理教材文字是靜態的形式,而視頻是動態資源,這就會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接受程度,讓歷史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微課視頻由于時間較短,所以要以課堂上重點、難點內容為主,強化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實現新知識、舊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啟迪作用。
例如“冷鋒與暖鋒”知識教學當中,微課內容必須要有吸引力,因此教師需要插入一些內容來引導學生思維,如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進行引導,之后再加入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生活中能夠接觸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可以采用天氣預報(帶有風向)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冷暖鋒偏移的情況,并讓學生嘗試畫出冷暖鋒偏移位置,這樣學生大體上即可掌握知識內容,并在網上做一套習題。當然,學生在學習當中會遇到問題,學生需要將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上,到課堂上集體探究解決。
2.2課堂探究
微課教學模式采用了開放式教育理念,只要有電腦(或手機)、網絡即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的實現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微課預習當中學生可以掌握難點和重點知識核心,而課堂探究更加傾向于學生自主學習,讓整個微課教學體系都傾向于學生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探究環節中,主要是采用小組合作方法,加強學生的信息交流,實現思維上的融合,保障教學效能。
例如在“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教學當中,由于學生通過之前的微課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知識,同時也認識到了太陽對地球(生物)的重要性,為了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教師還需要播放一次微課內容,再配合上一些“太陽促進光合作用”、“陽光促進人體吸收”等視頻,后續播放的視頻是太陽微觀影響,在視頻播放完成之后,教師需要給學生提問一些問題,如“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與生物會怎樣?”,或者將學生在微課預習中的問題集中起來,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這樣即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經過學生小組進行總結之后,教師給予補充,從而完成課堂教學。
2.3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和課前預習是一個整體,在課下學生需要采用微課平臺進行復習和預習。在復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資源來鞏固知識,還可以在微課平臺上練習,提高知識所學效果。同時,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微課的家庭作業,例如觀看下一章節的視頻,并做兩套網絡習題等,將有問題的地方標注出來。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具針對性。在復習完畢后,需要進行預習,實現“預習→探究→復習→預習→探究...”的良性循環。總之,采用微課教學模式,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微課學習當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不斷的思考,養成核心素養,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這對學生以后步入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高中地理微課體系,能夠實現“預習→探究→復習”的良性循環模式,學生通過微課堂可以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而養成發散性思維以及核心素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幫助學生突破地理知識的重點與難點,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發揮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的效能。
參考文獻
[1]徐小順.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大東方,2016(3):202-203.
[2]賈會蓮.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才智,2016(20):855-856.
[3]程素杰,王廣智.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67-68.
作者簡介:
劉素梅,女,福建泉州人,1980年3月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單位: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學,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