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琪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在開鑿、利用和維護大運河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即運河文化。
濟寧,位于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是京杭大運河貫通的城市之一。運河文化不僅促進了濟寧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繁榮,更主要的是改變了濟寧人民的思想觀念。
以運河為背景,生活在運河兩岸的人民生活為主線,在中共濟寧市委提出的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市首善之區的戰略目標的大背景和市文廣新局領導下,由濟寧演藝集團、濟寧藝術劇院(濟寧藝術團)有限公司原創的大型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將運河的精神傳承做了一次時空的對話,憑借運河之都博大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質樸、渾厚、簡潔的創作理念及全新的思維模式和科學的創作手法,利用現代舞臺技術,將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影像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組合起來,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現了運河文化的風骨內涵。這不僅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運河歷史文化的厚重與久遠,體會運河兩岸風土人情的親切,更是讓濟寧人民更加了解家鄉,在觀賞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大型原創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加序幕共有九大篇章。首先,序幕,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琴書出場,形式以一人坐唱。山東琴書為中國曲藝曲種,早期為農民閑時自娛的莊家耍(又稱玩局),后至1933年鄧九如在天津電臺播音時始稱“山東琴書”,此后便正式使用“山東琴書”的名稱。序幕以“說書人”的形式呈現,并貫穿整部民俗風情劇,這不僅是以此為載體重溫久遠的記憶,我想更多的是一位老人在講述濟寧歷史變遷的故事。
第一章,河祭。每個時代都創造了本時代的藝術,也創造了本時代的美。本章以放河燈為主題,體現了運河文化中的民俗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第二章,河魂。心靈即意識,意識即靈魂。美在心靈即意識的肢體表現是內在的完美呈現,而無語言表的意識即靈魂是永遠沒有離開意識的深層意義。諾威爾曾強調戲劇性“啞劇”是芭蕾的靈魂,鄧肯和福金強調情感是舞蹈的靈魂,其實質都在強調意識。本章以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夯歌為運河號子的組成部分,并運用其動機來發展音樂,其本意也是在強調意識,因為動作的表層無靈魂可言,動作本身如果說是沒有靈魂的,音樂的內涵卻包容著人的情感、意識與思想。
第三章,排船。排船,又稱捻船,也是打排斧。早年為鼓舞士氣,捻船人員統一行動敲打成一種音樂——打排斧。打排斧一般由一人領導,眾人諧和。節奏一般為“叮空空,叮叮空空,叮空叮空叮叮空,叮空空叮叮空......”,由慢到快,有快到慢,捻進去,剔出來,剔進去,捻出來。從本章的背景音樂可以感受到斧鑿的鏗鏘聲、船體的共鳴聲自然構成節奏鮮明、清脆動聽的樂曲。從舞蹈情節可以看出,排船是表現勞動工人邊勞作邊娛樂的生動場面。而如今,此段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具有濟寧文化風范的藝術表演,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第四章,開河。本章以獅子舞和儺舞為主要表現成分。獅子舞,濟寧的獅子舞,屬北方的獅子舞。在劇目中,其威武勇猛的性格,跳躍、跌撲、登高、騰轉、彩球等技藝都可以充分說明是獅子舞中的武獅表演。以漢族民間舞蹈儺舞加以創新與發展,我想是本段最大的獨特之處。憑借驅鬼逐疫、祭祀的方式進行圖騰信仰、文化信仰,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詮釋。
第五章,踏浪;第七章,湖韻。我認為,這兩章是整部民俗風情劇的高潮,分別訴說著對生命與自然的思索。春之使者春風也,春天的風,散發著泥土復蘇的清新,參雜著植物蘇醒的清香,仿佛春雨落在臉上的清涼,卻變得溫馨與芬芳。坐在臺下,似乎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芳香,郁金香、花苞香、柳芽香,但更多的是觀眾欣喜的味道。夏之使者夏日月也,夏季的日,光暈透過茂密的枝葉漏下一滴滴陽光,點在葉下乘涼的少女,輕輕地、淡淡的,羞澀中漏出盈盈回眸,她們嬉笑著,玩耍著;夏季的月,清澈的如水一般,月光籠罩的夜空,顯得萬物更加生機勃勃。春去秋來,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無人問津,卻仍美輪美奐。生命好似無聲的歌,此時無聲勝有聲。尤其是看到第七章湖韻,不禁讓我想起了張志和那首《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也許,這不僅僅是如詩如畫般地傳遞著愛與美,我想更多的是讓觀眾體味人與自然、生命的和諧,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第六章,碼頭。此章主要講述發生在“小土山”上的故事,并以山東梆子、濟寧皮影、端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體現了“小土山”曾是濟寧重要的文化集散地。單說山東梆子,京杭運河貫通后,濟寧因河興商,由于山峽商人來魯經商,隨之山峽的高調梆子也流入濟寧,可見京杭大運河給濟寧人們帶來幸福與快樂。還有濟寧皮影,據傳系河北灤州傳入,不僅豐富了濟寧人們的生活,還遍及全省。這樣的表演,我想不光是對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是對國家的卓越貢獻,更是對前輩和祖先的致敬。
第七章,節慶。最后一章,編導以濟寧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秧歌、高蹺、雜技、陰陽板舞蹈呈現,這不僅體現了京杭大運河帶給濟寧的繁榮,更多的是繪制了一幅濟寧祥和的美麗畫卷。如果說濟寧是運河之都,那么一定是時代賦予的美譽。
一部原創劇目,值得關注的有三點,藝術創作的社會性與群眾性、藝術創作的民族性與知識性、藝術創作的創新性與二次創新,而大型原創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恰恰符合其要求。大型原創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時代面貌與精神的反映,編導憑借濟寧歷史文化、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濟寧人民社會生活等方面提煉劇目內容,并與時俱進,加以創新,以舞蹈、武術、雜技等藝術形式體現。更重要的是,該劇以保持濟寧文化特色,展現大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實施二次創新,不僅滿足了兩岸人民思想精神的需要,還喚起人們的記憶,引發其對人生的思考。
曾幾何時,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孔孟之鄉的廣袤大地上浩浩蕩蕩;曾幾何時,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孔孟之鄉的廣袤大地上風光無限;曾幾何時,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孔孟之鄉的廣袤大地上造就了運河之都。如今,一張張古老的照片,或明或暗浮現在人們眼前,猶如一幅幅水墨畫在屏幕之上緩緩呈現。一曲曲悠遠的旋律,由遠及近飄蕩在云水之間,猶如歷史的音符穿梭在觀眾耳畔。大型原創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就是這樣,帶我們走進了深沉厚重的古運河畔,感受著運河文化的歲月變遷....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