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瑤
摘 要:本文首先回顧了我國生態城市思想發展的歷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并進行了總結。然后對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生態城市的概念演變進行了深層次的梳理,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一些改進和完善的思考,希望對我國未來的生態城市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啟示。
關鍵詞: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
1、引言
生態城市(英文說法有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等),又稱生態社區(eco - community)。生態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而提出來的。20世紀60-70年代,人類中心主義支撐下的簡單粗暴的工業文明使城市的生存與發展與自然日益對立,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們不得不深入思考城市傳統發展模式的缺陷。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六屆大會上提出開展“人與生物圈”國際科學合作長期研究計劃,并于次年正式啟動。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同期啟動“人與生物圈”計劃,標志著人類環境問題已經被國際社會共同關注[1]。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伴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粗放的城市化進程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城市發展的不可持續問題迅速積累并集中爆發,給我國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2]。可以預見,傳統的基于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支撐未來我國城市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急需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的引領。生態城市作為近年來國際社會廣為推崇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應對我國嚴峻的資源環境危機和經濟增長乏力挑戰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應該充分發揮生態城市建設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與支撐作用。
2、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歷程
2.1 我國生態城市發展階段劃分
2.1.1 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萌芽期(1972-2000年)
1972年,中國積極參與了聯合國“人與生物圈”(MAB)研究計劃,參加了該計劃的國際協調理事會,并當選為理事國,這可以說是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起點。1978年,建立了中國MAB研究委員會,同年,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研究正式列入國家科技長遠發展計劃,由此開啟了中國生態學等學科領域學者與國際同行的學術接觸[3],許多學科開始從不同領域研究城市生態學,在理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綜合性刊物《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在中國創刊,當年第4期專門刊發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科學司組織的系列文章,系統介紹了1972 年“人與生物圈計劃”啟動以來國際生態與環境領域的研究進展,生態城市構想是該計劃中關于城市生態與環境問題研究的重要成果[4]。1984年12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全國城市生態學研討會”,可以看做中國城市生態學研究、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同年成立了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為推進中國生態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和國際交流開創了廣闊的前景。
雖然早在1972年我國學者就已經開始接觸生態城市這一概念,但是在1994年以前,生態城市研究僅為個別學者關注,1995年以后開始參與研究的學者才逐步增多。1994年,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在1994年,我國繼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 世紀議程》后率先頒布《中國21 世紀議程》(即《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環境與發展的總體出發,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一個指導性文件,無疑為中國生態城市研究營造了十分重要的政策環境,大大推動了中國生態城市研究的發展進程[5]。與此同時,1994年前后我國城市環境質量的急劇下降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異常突出,也是推進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6]。
2.1.2 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穩定期(2000-2006年)
從1990年代之后,經過十年左右的治理,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總體有所改善,許多城市的污染問題得到了相對抑制,城市綠化水平也不斷提高。2000年,國務院頒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和環境優美鄉鎮的建設,對我國生態城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 年,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在深圳舉行,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規劃設計迅速成為中國相關學科領域研究熱點[7]。但是,這一時期我國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變得越來越迫切,仍舊需要生態城市理論研究來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在這一階段里,我國生態城市研究蓬勃發展,總體上呈現出較為穩定的狀態。
2.1.3 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繁榮期(2007年至今)
2007 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后,我國的生態城市研究再度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2008年,國家環境保護部開展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為我國生態城市研究提供了實踐案例。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3)》,報告分析了當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五方面主要問題,指出生態城市建設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亦為之后我國生態城市的研究提供了方向。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提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再次推動了我國生態城市的研究發展。
2.2 我國生態城市發展歷程總結
總的來看,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滯后于西方,工業化發展所伴生的城市環境惡化問題自然也滯后于西方。我國城市建設中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主要是1990 年代以后,而在這個時期,西方的發達國家早已進入城鎮化發展的成熟和穩定時期,相比而言,城鎮生態環境問題涌現的高潮早已過去。因此,社會現實作為科學理論研究及規劃實踐的“土壤”,中國生態城市研究及規劃建設的“后發”當屬正常現象。其實,就國際生態城市研究的早期進展來看,我國的生態城市研究并不十分落后。相反,中國的生態城市研究雖然起步稍晚,但卻發展迅速[8]。
縱觀中國的生態城市研究的發展歷程,從1980年代初開始的部分學者前沿性的引入與探索,到目前蔚然潮起的生態城市研究局面,四十多年間經歷了城市生態問題的分析研究、生態城市概念解析,到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及其評價指標體系,乃至近年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示范園區”建設實踐研究,由側重于對生態城市的科學機理、技術方法、知識等的基礎研究轉變為側重于對生態城市的應用研究與綜合研究。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與生態城市有關的各學科領域獲得了極大發展,與生態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規體系與管理政策也日趨完善[1]。
3、我國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
3.1國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簡述
盡管“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1980 年代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但其理念淵源卻很長。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人居環境,還是古代歐洲城市和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莊,都可以看出生態城市的雛形[9]。而現代生態城市思想則直接起源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中城市與自然平衡的生態思想。
“生態城市”的概念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1年的“人與生物圈”計劃中首先提出,針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強調以生態學的理論和觀點研究城市環境,追求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高度和諧與共生[9]。
蘇聯學者亞尼茨基率先系統闡述了“生態城市”的基本構想,綜述了同時代眾多學者研究成果后,指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一種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4]。美國生態城市思想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87年出版了系統闡述生態城市基本概念的《Eco-city Berkeley——Building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一書,書中論述了建設生態城市的意義、原則,他認為,生態城市是生態健全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9]。
自199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生態城市討論會,探討生態城市建設策略與實踐經驗,不斷推動相關理論發展。經過二十余年的探討與完善,生態城市相關理論已較為成熟,生態城市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其外延也更加廣闊,生態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重點議題。
3.2我國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
我國生態城市思想與國外其實是有著不同的思想來源的,其最早源于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早期的生態城市思想為后來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生態城市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王如松、黃光宇、梁鶴年等許多學者對生態城市理論做了大量研究,對我國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0]。
1984年,馬世駿和王如松提出了“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的理論,明確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11]。1990年錢學森教授提出了創建“山水城市”的概念,強調城市中要有山有水,實現綠化建設[12]。1991 年,王如松提出生態城建設應滿足人類生態學的滿意原則、經濟生態學的高效原則、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1995年,胡俊提出生態城市觀強調通過擴大自然生態容量、調整經濟生態結構、控制社會生態規模和提高系統自組織性等一系列規劃手法,來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13]。1998年,沈清基認為,城市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達到動態平衡狀態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4]。1999 年,梁鶴年認為,生態城市的理想原則是生態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連接,而中心思想則是“可持續發展”[15]。2000年,任倩嵐認為,生態城市是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具備社會、經濟、自然生態化特點的現代城市[16]。2004 年,黃光宇指出,生態學中的許多理論與思想不僅對生物本身有意義,而且人類社會的建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他將生態學與城市科學相結合,促進了城市科學和環境科學理論的發展[17]。2009 年,李春發等應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對生態城市的特點與系統結構進行系統的分析,建立了生態城市的系統動力學模型[18]。
近年來,關于生態城市發展規劃和管理的研究有上升趨勢,如張文輝認為,目前我國生態城市管理的深度不夠,管理理念及方法亟待改進,建議大力推進管理機制的創新和完善,推進屬地管理和流域管理,強化空間集約管理等[19]。2012 年3 月,《生態城市綠皮書》創造性地將“法于人體”的管理思維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管理之中,提出了“五位一體”、“兩點支撐”、“三帶鑲嵌”、“四輪驅動”、和諧發展的基本思路[20],可見,生態城市發展管理研究將是未來生態城市研究的新課題。
以上的綜述表明,生態城市理論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極大的發展空間。生態城市概念在提出之初,目的在于希望從生態學角度實現城市經濟、社會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構建健康、高質量的人居環境。隨著其概念的不斷拓充和完善,現已發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態觀、城市經濟生態觀、城市社會生態觀和復合生態觀等的綜合城市生態理論,并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解決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對策[21]。生態城市實際上已經變為變革和解決社會和城市問題各種理論的綜合。
我國對于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基本上還是沿著國際上的軌跡進行探索,在最初是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如今已經基本同步。同時,我國學者也有一些獨創性的見解,將國際上生態城市的概念融入到我國的發展背景中,使其本土化,更具有地域性、獨特性和適用性。
4、關于我國生態城市的思考
4.1 以城市文化促進城市生態
生態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類生態文明的覺醒和對傳統工業化和工業城市的反思。生態城市不僅反映了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更加豐富的規律的認識[21]。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生態城市理論所要解決的許多城市問題,如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垃圾圍城等,表面上看是物質、資源、環境問題,但從深層次分析,更多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問題。因此,對于中國當代的生態城市而言,可能倡導健康的城市文化、消費觀念,倡導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觀,通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合理約束來促進城市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是另一種可行的思路。
4.2 生態城市研究范圍的擴展
生態城市的生態不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它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和人和社會、人和環境的協調關系;生態城市的“城市”已經不是一般概念的城市,而是以一定區域為條件的社會、經濟、自然綜合,在地域空間結構上生態城市不是“城市市”,而是一定地域空間內的城鄉融合的“區域市”。因此我國對于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不應只關注于物質環境的生態,而應該強調城市自然、社會、經濟這一復合系統的生態;同時也不應只局限于對建成區生態環境的研究,其生態應該是市域性的,甚至是超越行政邊界的城市影響區范圍的。
4.3 結合國情進行生態城市理論的創新
一個理論想要真正解決問題,一定要扎根于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探索。“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從國外引入我國的,盡管再具有普適性,也一定會有點“水土不服”的情況發生。要想真正解決我國城市面臨的各種問題,更應該在原有生態城市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針對性的概念與理論,例如近些年我國學者提出的“低碳生態城市”、“海綿城市”、“智慧生態城市”等理論,都十分具有針對性,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對于我國生態城市理論是有力的補充,也能夠進一步推動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
5、結語
縱觀我國生態城市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長期以“學習”“借鑒”為主的發展歷程后,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探索與我國國情結合更加緊密的生態城市理論與建設策略,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許多學者的不斷努力下,也在不斷改善中。未來,我國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將進入以“開創”為主的發展階段,希望提出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城市理論,以期在其指導下建設出成效顯著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1] 蔣艷靈,劉春臘,周長青,陳明星.中國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現狀與實踐問題思考[J].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2] 李萌,李學鋒.中國城市時代的綠色發展轉型戰略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3(1):54-59.
[3] 陽含熙.人與生物圈的研究[J].生物學通報,1983,(3):23-26.
[4] 奧列格·雅尼茨基.走向生態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J].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84,1(4):103-114.
[5] 李浩.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中國范式”[J].生態城市,2013,20(12):69-75.
[6] 劉倫,王川.我國生態城市相關政策回顧與評述[J].北京規劃建設,2013(06):65-70.
[7] 第五次國際生態城市會議.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J].城市發展研究,200,9(5):78.
[8] 李浩.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中國范式”[J].生態城市,2013,20(12):69-75.
[9] Richard·Registe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M].US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
[10] 朱偉珠,李春發.我國生態城市研究領域的熱點與發展趨勢[J].城市問題,2013(8):26-31.
[11] 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04):1-9.
[12] 鮑世行.錢學森與山水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0(06):15-20.
[13] 胡俊.中國城市模式與演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14] 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52-55.
[15] 梁鶴年.城市理想與理想城市.城市規劃,1999(7):18-21.
[16] 倩嵐.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淺議[J].長沙大學學報,2000,14(2):62-63.
[17] 黃光宇. 生態城市研究回顧與展望[J]. 城市發展研究,2004(6):41-48
[18] 李春發等.生態城市建設的系統動力學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2-28.
[19] 張文輝.基于G1賦權模型的生態城市發展管理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81-86.
[20] 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生態城市綠皮書》.[EB/OL].http://news.enor th.com. cn/system/ 2012/03/19/008872355.shtml,2012-09-25.
[21] 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25(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