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卜文
摘 要: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準確判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好履行企業審計監督職責,本文對企業審計容錯與糾錯價值與機制的建構進行了探討,旨在既要依法從嚴執紀問責,又要保護開拓創新者、勇于擔當者,并為國家制定容錯防錯糾錯企業審計政策提供可能的參考。
關鍵詞:企業審計 容錯糾錯防錯 機制框架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a)-127-02
企業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組成部部分,是國家規范企業行為的重要依據,其核心是檢驗企業賬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是否合規。企業審計結果的運用,客觀上有兩種方式的存在,即零容忍與可容錯防錯糾錯方式。對企業審計問題采取零容忍方式,效果上的確能有效發揮震懾企業違法行為作用。但是,也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即企業為防止被追責,寧愿墨守成規,也絕不輕易進行制度改革與經濟創新。因此,企業審計應以何種價值理念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容錯防錯糾錯機制,不僅影響著企業審計的實效,也深刻影響著企業的創新改革與發展,甚至也影響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期許與展望。
1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理論依據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當前企業審計的主要問題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企業審計的三大問題,即如何有效化解企業畏難化險情緒、如何有效輔助企業提質增效、如何有效降低企業糾錯成本。解決的正確思路是,首先,應確立建設性和保障性而不是批判性企業審計指導思想。指導思想的邏輯起點,在于大力促進企業的創新改革與發展,而非其他。其次,以激勵企業創新改革與發展為根本,以法律法規為依據,采取定性界定和負面清單相結合的方式界定好企業審計中容錯防錯糾錯的邊界。再次,要科學制定出促進企業創新改革與發展的企業審計指南。企業創新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內外環境與風險,與其他組織相比,會面臨更多的失誤與風險節點。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編制企業審計指南。企業審計指南應重點明確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的認定范圍、程序、審查要點和糾錯路徑、辦法等內容。最后,要研究企業審計本身的風險,明確企業審計風險管控的路徑,為審計人員防范企業審計風險提供指導。在合規性審計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服務企業。
2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框架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屬于體系性概念,本文擬從理念、邊界、程序和防范四個方面入手,建立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體系。首先,確立正確的企業審計理念。全力推進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建立,加速企業財稅務收支方式的改革和放寬經營自主權,為企業審計創造容錯防錯糾錯的新環境。同時,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傳統規范出清的企業審計方式,試圖通過高規范、嚴要求來解決企業決策管理經營中的風險與問題,把這個當成主要矛盾來抓,是避重就輕、舍本逐末之舉,人類社會的創新改革與發展從來就不是在高壓環境下誕生的。其次,確立企業審計容錯邊界。堅持把企業在推進改革與創新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國家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國家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以此確定合理邊界,絕不以企業主觀惡意違法違規的行為來填充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的邊界。容錯不是縱錯,而是為了促進企業更好的創新改革與發展。再次,規范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程序。當企業在決策管理運營中出現容錯防錯糾錯事務時,企業應以申訴方式向審計機構或主管部門提出有效申訴,審計機構或主管部門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公開回復解決思路與方案。最后,建立企業審計防范舉措。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防范舉措需要根植于心,始于企業的創新改革與發展的邏輯。審計機構與主管部門要建立起企業審計前置與全覆蓋的工作機制,并且通過專業化審計水平的提升,力促企業加強過程管理,并通過專家委員會專業論證、企業科學民主決策、審計機構與主管部門審計監管、社會第三方公開監督等方式,能夠讓企業在第一時間內發現自身問題所在,并及時糾偏行為,降低企業審計糾錯的成本。
3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主體建議
在綜合考慮企業審計的邏輯背景、指導原則、社會貢獻、難易程度、成本代價等方面因素,對企業審計中的各主體提出以下建議。
對企業而言,應加強對自身業務流程、決策事項、管理事務、政策制度等關鍵節點的梳理與把握,提高識別企業審計問題的能力。企業在日常決策管理經營工作中,要堅持把錯誤問題與風險導向分析同步開展,確立多維度決策管理運營系統,善于抓住企業決策與管理中的戰略管理、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節點性重點事項,著力提高企業決策管理中的風險預警、失誤應對和糾錯水平,從而發揮企業審計在促進企業全面創新、深化改革、提質增效等方面的建設性作用。
對企業者而言,應主動提升政治站位與業務素質,清晰自身在國家、社會、企業利益間的平衡作用,公心當頭,杜絕私利,防止冒進。充分發揮企業現代經管理的優勢,科學民主決策,大膽專業求證,嚴謹企業決策管理經營規范,大力嘗試將減少決策失誤制度與容錯防糾錯機制協同應用的機制體系,突出機制的預警提示性與風險保障性,并努力探索建立管理高效、運轉有序的企業者行為體系。
對審計機構而言,堅持合法依規,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提質增效。審計機構在依法審計的同時,要確立起支持企業全面創新改革與發展的根本理念,企業審計要根植于企業,要緊扣企業的工作質量與產出效益。企業審計要以容錯防錯糾錯為中心目標,堅持審計關口前移,以問題為導向,要善于抓住影響和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審計,切實服務企業的全面創新改革與發展。
對政府主管部門而言,管理監督與服務要同時發揮“防錯誤”“糾錯誤”與“防錯誤”并舉的功用。為保障容錯防錯糾錯企業的權益,相關企業或個人受到問責追責時,對符合容錯防錯情形的,應當主動開展調查核實,廣泛收集相關證據材料,充分聽取有關企業或個人的申訴意見,形成調查報告。對于不符合容錯防錯情形的,受理機關或部門應當給予解釋答復。核實結束后,受理機關或部門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紀律規定和法律法規為準繩,作出容錯防錯認定結論并反饋給申請企業或本人。屬于免責的,應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以保障權益人的權益。
4 提升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效果的舉措
建構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需要自下而上的大眾認知,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精準化的設計與實踐。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方法建構。傳統企業審計重在以企業財、物運營與管理的規范性為標的,重在以企業的“財物”的數量變化及是否合規為企業審計方法開展的,這種“見物輕人”的審計方法,客觀上忽略了對企業資產管理與運營人的重視,而人對企業審計標的資產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管理與運用是否規范,也深刻影響著企業資產的價值與效益,甚至會重新建構資產的價值與規范。因此,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方法的建構務必要從關注人及其行為起始,要重點關注企業決策管理運營人的行為目標、行為動機、行為過程及行為結果。要精準判別企業決策管理經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綜合分析問題發生的背景原因、動機目的、政策依據、情節輕重和性質后果等方面的因素,認真甄別、準確研判,不再以簡單的企業“財物”作評判,而要以企業人與財物相結合的方式作為企業審計的邏輯方法,防止見物不見人以偏概全的企業審計方法對企業創新改革的消極影響與損害,為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方法構建提供非常有效的切入點。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邊界的確定。對企業決策管理經營中勇于創新、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無法避免非常規事務的特殊情況下,應確定合理的容錯防錯糾錯機制邊界。對于企業決策管理經營人出現工作失誤和偏差,但行為人經過了民主決策程序,沒有為個人、他人或組織謀取私利,出現工作失誤而引發的消極影響與經濟損失;在推進企業創新改革中,因缺乏現成經驗,在積極的工作探索中出現一些失誤或未達到既定的工作目標而引發的消極影響與經濟損失;在沒有明顯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與現行政策的情況下,在創造改革性工作開展中,出現的工作失誤或造成的消極影響與經濟損失;在推動國家或區域重大經營項目和重點經濟工作中,因大膽履職、勇于推進工作而出現失誤而引發的消極影響與經濟損失等,均應該作為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的邊界,在邊界范圍內的行為在企業審計中是可以容錯防錯糾錯的,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邊界既是警示線亦是保障線更是警戒線。
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保障的建構。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的建立與實施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在其中扮演角色重要。可以說,企業審計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利弊各現,是“零容忍”還是“可容錯”?是讓企業在靜守中求生存還是開拓中求發展?是擺在企業審計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政府應是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建構的保障者,應主動設計與建立企業審計激勵機制和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應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企業愿創新、敢創新、能創新。對于企業在創新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失誤及損失,要有寬容心,容許企業存在“探索性失誤”,讓企業真正卸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做、敢擔當,更要做企業嚴以用權,科學、民主決策,不斷提升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引路人與保障人。
5 結語
恩格斯說:“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因此,對于已經發生的錯誤,應從中汲取教訓,找出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路徑,努力使以往的錯誤變得更有價值。真心實意地鼓勵企業改革、激勵企業創新,不因企業創新改革與發展的一般性失誤影響評價企業,不因先行先試的無意過失改變對企業的客觀評價,應旗幟鮮明地為受到誤判錯判的企業澄清是非,才是企業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構建目的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 陜西省黨政干部容錯紀錯辦法(試行)[N].陜西日報,2016-07-08.
[2] 梁海燕.內部審計容錯防錯糾錯機制的構建與實現[J].中國內部審計,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