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鈴 鄧立治
摘 要: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高低是其創業成功率高低的基礎。本文采用德菲爾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北京市學院路7所高校數據作為數據樣本,對大學生創業能力進行調查、測評、分析,并從高校培養的角度提出相應的能力提升的對策。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價法 大學生 創業能力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a)-178-04
自2002年第一屆高校擴招畢業生畢業起,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20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為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升級轉型,國家對創新創業型人才有著大量需求,因此越來越多高校、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提出,中國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與日俱增。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2017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占3%。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較低,僅有2%~5%,而美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則高達20%,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創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存在弊端。
本文將在分析大學生創業能力結構的基礎上,以北京市學院路7所高校部分創業學生數據為例,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提升未來高校創業教育培養策略。
1 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模型
1.1 構建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借鑒唐靖和姜彥福[1]、周勇[2]、楊道建[3]、吳迪[4]、武婧[5]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七維度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是創業意識與創造能力、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組織領導與管理能力、風險感知與決策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知識儲備與創新能力和挫折承受與控制能力。
1.2 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構建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模型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在模糊環境下,為了某一目標通過考察多種影響因素作出綜合評價決策的方法[6]。在本文研究中,評價指標分為兩個層次,其中7個一級指標,35個二級指標。一級和二級指標權重則通過邀請參與調研的6所高校中長期進行創業指導與研究的15位專家,進行德菲爾專家討論法盲評和綜合統計得出的結果最終確定,如表1所示。
創業意識與創造能力中創業意識是指那些對創業者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傾向,如動力、興趣、思想、信念、世界觀等;創造能力是指創業者具有能夠產生突破常規、新奇或有用創意的能力。
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是指創業者在復雜的市場信息中發掘有利潤和良好發展前景的新業務或新產品/服務可能性,并能據此規劃企業發展策略,從而實現價值創造的能力。
創業者的組織領導與管理能力體現在資源的組織利用與團隊的配合,創業者通過一系列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行為對資源和團隊進行有效的影響,從而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創業資源。
風險感知與決策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創業者感知風險、評估風險,以及通過分析風險和收益“性價比”作出最優決策的能力。
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透過一些特殊的途徑來交換信息。它包括信息的發送、傳遞和接收,和信息本身及反饋的內容。人際溝通的成敗、效果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溝通雙方的溝通意愿以及是否換位思考。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創業者需要通過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投資者、合伙人、參與者等創業干系人共享其發現的商機,并向他們尋求資源支持和幫助。
知識儲備與創新能力中知識儲備是指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類專業技能和知識,這里既包括各理工學科專業知識,也包括經濟管理、法律等創業過程需要掌握的商科知識。創新能力在這里既包括學習能力也包括創新能力,它是指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基本理念結合現實背景和實踐經驗,不斷涌現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新的方法論和創新技術的能力。知識儲備是創業者進行創新所需的原材料,知識儲備豐富,在創業過程中創新的思路就會寬廣和開闊,豐富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創新。
挫折承受與控制能力是指創業者在遭受挫折、身處逆境時,承受壓力、控制情緒、自我激勵、排解壓力、擺脫困難的能力。創業者的創業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承受挫折、控制情緒、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業者應該比就業者具備更強的挫折承受與控制能力。
2 實證研究
2.1 問卷量表編制
測試問卷量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創業者樣本基本情況信息;第二部分為被調查者能力測試,通過35道題來測評對應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影響因素。同時,量表采用李克特無極評分法,被調查者從最不符合到最符合的1~5級,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7]。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338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06份,無效問卷22份,如表2所示。
2.2 數據信效度分析
本文選用克倫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檢驗法,通過觀測Cronbachs Alpha系數來判定數據信度。在本文的實證分析中,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13,說明量表信度非常好。同時,若剔除某一項目再進行可靠性檢驗時發現Cronbachs Alpha值有顯著下降,因此所有項目對于目標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都應被保留在量表中,如表3所示。
本文選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中KMO和Bartlett檢驗法來檢驗量表的效度。在本文的實證分析中,KMO值為0.906,說明7維指標間相關程度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同時Bartlett檢驗球形假設不成立,說明7維指標之間并非獨立,取值彼此相關,如表4所示。
2.3 現狀分析
在本文實證分析中經過數據統計,如表5所示,大學生創業能力水平平均分僅為68.89,分數僅處于及格之上的水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重點大學大學生創業能力水平偏低呢?根據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定義——大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并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外界環境培養下,所形成的在創業中取得成功所必備的綜合能力。從這點來看,如果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偏低,那么問題一定是出在了上述論斷的前半部分,也即是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培養上,現代大學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創業能力教育,因此他們將會在之后的創業道路上遭到難以估測的困難。
調查的數據顯示,創業意識與創造能力、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和知識儲備與創新能力的平均分分別為63.92、64.58、66.21,遠低于創業能力總評的平均分68.89。
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多種途徑,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式、以課外科技活動為中心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式和以校外實踐為中心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式;而就當前來看,作為高校管理核心的教學管理仍然把管理重點僅僅放在課堂內的教學活動中[8],這使得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創造能力及知識運用、轉化能力受到了制約。創業者如果缺乏必備的創新思維、創業知識和技能,創業很可能會失敗,因此,創業者需要具備比一般就業者更強的開拓性思維、創業知識和技能[9]。
同時,絕大多數大學生,即便有強烈的創業意愿,也不能準確的獲得他人難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從周圍變化的信息中迅速判斷信息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的欠缺使得大學生在創業的路上止步不前,或者是在創業的路上屢屢受挫,信心遭到沉重打擊。
創業能力測評顯示,大學生創業者創業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風險感知與決策能力和挫折承受與控制能力的平均分分別為70.02、69.86、71.18和72.51,略高于創業能力總評。
但是事實情況卻并不如測試結果一樣樂觀,較多大學生創業者都有把自己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因此會不自主地將其內化定義為組織與管理能力,并給予較高的分數。但其實并不準確,組織與管理能力是一項綜合性的創業能力,包括組織計劃、團隊建設、經營管理、資源整合能力,并不僅僅是單一的第一責任人意識,而是應當承擔在一個組織當中多面手的角色,而在這一方面,創業者的實際能力卻不那么樂觀。
同時,大學生創業者在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上依舊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認知上,部分大學生創業者對自己的認知不足,自我評價過高與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其次,他們對他人的認知過于表面化,并不能深刻了解他人特質從而更好地溝通。在心理方面,部分大學生創業者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或驕傲或自卑,或苛求或猜疑的心理,這些想法往往是造成他們無法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
不僅如此,很多大學生創業者風險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也有待提高。許多大學生在面對貌似好的項目時,缺乏理性的分析能力,同時在失敗后大多選擇放棄而非分析失敗原因、提升自我、重振旗鼓。
3 促進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的對策
高校應轉變教學培養方式,將大學生教學管理的重點從理論的傳播轉移到實際運用中。
3.1 轉變教學模式
若想要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高校應采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關注某些領域的動態以及相關國家的政策變化,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發散自我思維,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積累知識儲備的同時,逐漸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識別機會、把握機遇的能力,使大學生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多方位評估,選擇適當的時機抓住創業機會。
3.2 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操平臺
創業本身是典型的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實踐。因此,學校應該鼓勵并提供更多實操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
高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團等學生團體,在社團活動中鍛煉和提高自己身的能力。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同時在專業社團中大學生還可以發揮專業特長。
與此同時,高校還應通過設置獎勵等方式,鼓勵高校學生積極參加如ICAN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科技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創業者可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通過前期的培訓、商業計劃書或作品說明書的撰寫,中期的答辯、項目展示和后期的團隊交流、項目交流中,不斷理清和優化創業項目的發展方向及發展策略,提升項目知名度,對其項目未來融資及發展有較大的益處。
同時,高校應將社會實踐、實習列入必修課中,并且積極鼓勵高校學生加入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知識轉化能力。通過參加實踐及科研項目,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貼近現實的平臺,了解現實社會的需求,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根據具體的情況與過往的經驗優化方法論。
4 結語
創業成敗受到專業、學歷、個人經歷、家庭狀況及個人創業能力的影響。創業的難易程度跟個人的把握機遇、具備的能力、視野及其思想有莫大的關系。有創業志向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項目及創新創業競賽,通過實踐,在嘗試、失敗、總結、調整的循環 中發現缺陷(包括知識、能力甚至目標本身)并改進,領悟隱藏在市場、技術、商業背后的秘密即規律性——有的放矢的學習,切實提高自己的創業意識與創造能力、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組織領導與管理能力、風險感知與決策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挫折承受與控制能力,以求得創業才能的綜合性提高。
參考文獻
[1] 周勇,賈苗苗.從創業計劃競賽管窺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趨勢[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2] 唐靖,姜彥福.創業能力概念的理論構建及實證檢驗[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8).
[3] 楊道建,趙喜倉,陳文娟,等.大學生創業能力結構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0).
[4] 吳迪.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測評及提升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23).
[5] 鄧立治,武婧.創業計劃競賽對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7(2).
[6] 鄭曉燕,李玉霞.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4).
[7] 畢作慶.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研究——基于遼寧省大學生的問卷調查[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8] 段成芳.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管理改革——以“挑戰杯”為個案的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5.
[9] 鄒建芬.大學生創業能力開發與培養的路徑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5(6).
①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基于創業計劃競賽的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15JYB011);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重點項目“面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商業計劃書制作與案例分析》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JG2016Z01)。
作者簡介:張浩鈴(1996-),女,漢族,湖北赤壁人,本科生,主要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鄧立治(1977-),男,漢族,江西奉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創新創業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