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琳
摘 要:重慶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它的經濟發展帶動著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產業的發展關乎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它的發達代表著所處地區的富有與繁榮。本文從長江經濟帶建設入手,將重慶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與分別引領支撐長江經濟帶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的武漢、上海相比較,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第三產業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b)-155-02
重慶于1997年6月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自直轄以來的20多年,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綜合實力逐漸增強。重慶地處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交界點,也是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和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在東西部間起著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作用。因此,重慶積極融入和努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是重要的歷史擔當。
1 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歷程和意義
長江經濟帶以長江流域為依托,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面積廣,省份多,東起上海,西至云南,覆蓋了11個省市。其中,重慶、武漢、上海這幾個超大城市分別是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經濟中心,推動著周圍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江經濟帶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基本條件,而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將其提上了國家級發展戰略。
1.1 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歷程
長江流域貨運量達全球內河第一,沿途有著豐富的資源,是中國重要的河流之一,沿著長江流域發展的長江經濟帶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在1990年,國家開始對長江經濟帶進行開發和部署,從起初開發開放上海的浦東新區,到后來“三峽”工程的興建等一系列政策部署,代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已由此展開。之后長江經濟帶建設呈現以黃金水道為主軸線,向南北兩翼即以滬瑞和滬蓉運輸通道為依托,以上、中、下游的成渝、中游、長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為載體的格局,標志著我國已經把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與發展納入了國家級發展戰略。隨后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以優化之前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的策略,從而推動長江經濟帶更深層次的發展。
1.2 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意義
長江經濟帶是有著產業、科技、市場、交通網絡和信息通訊等綜合優勢的發達經濟帶,可是經濟帶中由東部到西部,經濟狀況逐漸衰弱,經濟發展長期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實施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主要是希望能讓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減小東部到西部的貧富差距,實現下游長三角、中游城市群以及上游成渝經濟區的有效對接,推動經濟要素的有序流動,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突破經濟帶從東部到西部經濟失衡的困境,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而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經濟水平,有利于沿江經濟向周圍擴展開來,從而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水平,同時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2 重慶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
重慶作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主軸線上的龍尾,在上游地區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上游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度較高,需要重慶來引領帶動相關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促進重慶的經濟快速發展是較為重要的。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對提高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筆者對重慶第三產業自2014—2017年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
2.1 重慶第三產業產值情況
201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為6672.51億元,占全市GDP的46.8%;2015年,第三產業的產值為7497.75億元,占全市GDP的47.7%;2016年,第三產業的產值為8500.36億元,占全市GDP的48.4%;2017年,第三產業的產值為9564.04億元,占全市GDP的49.0%。由這一系列相關數據不難看出,重慶第三產業的產值在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6672.51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9564.04億元,可見這個增長幅度之大,重慶第三產業的產值仍有向前發展的趨勢。
2.2 重慶武漢上海第三產業產值比較分析
從2014—2017年重慶、武漢、上海各地區統計局所提供的第三產業產值情況的數據來看,重慶每年第三產業的產值都介于武漢和上海之間,總體來講重慶第三產業有不錯的發展。但具體來講,上海第三產業的產值遙遙領先,是重慶的兩倍多一點,幾乎年年都如此,說明重慶第三產業發展的高度還有所欠缺;在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方面,武漢和上海都要高于重慶,并且武漢第三產業所占比在2015年達到了51.0%,占據了該地區生產總值的一半,上海第三產業所占比早在2014年就已達到了64.8%,而重慶第三產業所占比在2017年才接近50%,說明重慶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的整體發展中還缺乏了一些競爭力。
由以上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到,雖然重慶第三產業的發展穩中有進,但是與武漢、上海相比較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重慶、武漢、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分別占據龍尾、龍腰、龍頭的重要部位,其經濟發展在經濟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重慶要推進第三產業的優化,使得第三產業的發展得到提升,讓重慶的經濟得以較快發展,與武漢、上海一同助推長江經濟帶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3 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重慶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要謹記自己的使命和任務,推進產業的優化發展,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帶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上游地區協作發展的新局面。筆者結合重慶第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一些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3.1 利用好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即重慶處于長江黃金水道、“一帶一路”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連接點上,向東可以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向西擁有絲綢之路國際貿易市場;南臨東盟經濟圈,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格局,可以講重慶有承啟東西、接通南北的區位優勢。重慶可以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自身集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多條江于一市的地理優勢和自身良好的經濟基礎,全面提升金融、技術、人才、信息、物流等要素集散功能。
3.2 利用好交通優勢
交通優勢即重慶在直轄后,是唯一的水陸空于一體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有作為國內八大樞紐機場之一的江北機場,有兩路口寸灘、西永保稅區等兩大國內重要口岸,有承東啟西、接南通北的鐵路、公路樞紐,并且自從在2013年重慶提出五大功能區之后,各功能區的公路線路里程數都有所增長。從整體層面來看,重慶可以憑借其綜合的交通樞紐優勢,促進經濟與技術的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先進要素流入重慶,營造全方位開放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的機構來重慶發展。
3.3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包括改造后的傳統服務業和信息、物流、金融等新興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產業未來發展的主力,重慶要大力發展好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如大力引導傳統服務業向信息化、科技化上面發展;著力推動“互聯網+生活服務”的全面融合發展,加強客戶信息的保密工作和相關管理工作,在服務上創新與實用相結合;加快寸灘港、珞璜、空港三大樞紐性物流園以及沿江物流基地建設,利用完善的交通優勢,推動現代物流的發展;培育合理高效的金融機構體系,加大金融部門對中小企業、科研機構、個體服務業等的信貸支持,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3.4 加強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一種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經濟行為,通過技術改造以提高產業整體的質量和經濟效益,對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重慶可以加強技術創新投入力度,提供給金融、房地產、保險、信息等行業的技術支持,盡力支持第三產業的發展,用較少的成本獲得較大限度的收益,使第三產業得以更好的發展;另外,可以加強與各高校的合作,并多渠道、多方位、綜合性的宣傳,為科學技術發展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從而提高重慶第三產業的競爭力,為整個第三產業的高速度高效率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前景。
3.5 突出地區結構特色
重慶分為五大功能區,可以基于各功能區的特點,促進各區域第三產業的特色發展,即五大功能區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各不相同。核心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是在技術上強調現代化,與時俱進;拓展區則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和計算機信息網絡等,是為了更好適應現在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便于科技技術的創新與優化;城市發展新區進一步發展汽車配件和大型機械加工和優勢農副產品加工業;渝東北生態涵養區進一步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綠色食品加工業、生態醫藥業和邊貿經濟,形成重慶第三產業豐富發展的新格局。
3.6 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重慶在響應習總書記號召的時候,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到底,把環境的保護與優化放在第一位,把產業綠色發展做好做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因為任何生產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于重慶來說,可以加強旅游綜合設施和景區景點的改造提升,由觀光旅游向休閑、養生旅游轉變;可以在使用相關資源的時候,倡導綠色消費觀念,實現第三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可以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來往,學習它們關于加強綠色發展的一些措施,進一步提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4 結語
重慶要牢記使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發展與重慶現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優化第三產業的發展,努力提升第三產業發展的質量、高度、競爭力,使第三產業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從而充分帶動長江經濟帶建設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上游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主動與它們形成互幫互助、協作發展、緊密聯系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易宇.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作用論析——以重慶為例[D].重慶大學,2017.
[2] 王曉芳,姜玉培.長江經濟帶地區發展差距與協調發展策略[J].區域與城市,2015,22(6).
[3] 呂萬美.長江經濟帶建設下重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7.
[4] 胡文靜.重慶開放度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0).
[5] 邢道勝.重慶城市體系發展問題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6.
[6] 李青.重慶經濟發展的區域經濟學分析[J].知識經濟,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