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查明安子夼礦區內地層、構造、巖漿巖的特征及主要礦體?-1、?-1的地質特征、連續性和開采技術條件,進行礦床開發經濟意義概略研究。
關鍵詞: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0 引言
安子夼地段內共圈定5個金礦體,其中在?號礦化脈中圈定3個金礦體,編號分別為?-1、?-1a、?-1b號礦體,其中?-1礦體為?號礦化脈中主要礦體;?號礦化脈中圈定2個金礦體,編號為?-1、?-1a礦體,其中?-1礦體為?號礦化脈中主要礦體。本次主要以?-1和?-1礦體加以論證。
1.礦區地質特征
1.1礦體特征
?-1和?-1礦體以黃鐵礦化石英脈為主,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另有少量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礦體形態較簡單,呈脈狀、透鏡狀產出。礦體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
1.2礦石質量
礦石礦物:金屬礦物以黃鐵礦、銀金礦為主,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次之,金銀礦、自然金等少量。
脈石礦物:以石英、絹云母為主,方解石、菱鐵礦次之
1.3礦石化學成分
根據礦石光譜分析、組合分析、礦石化學全分析和伴生元素分析資料,礦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硅、鋁、鈣、鎂、鐵、鈦、錳、鉀、鈉、磷等硅酸巖礦物,金為礦石中主要有益組分,銀、鉛、鋅、銅、硫為伴生有益組分,銀、鉛、硫可綜合回收利用。
2.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1礦床成因:區內金礦為至少三期多階段成礦作用疊加而成的金礦床,即區域變質作用成礦期(新太古代末期后—元古代末期)、熱液作用成礦期(中生代)、表生作用成礦期(新生代)。在熱液作用成礦期又有金—石英—黃鐵礦階段、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等三個主要成礦階段疊加[1]。為分布于膠東花崗巖—綠巖地體中,受韌—脆性構造控制的深源中低溫熱液充填石英脈型金礦床。
2.2控礦因素
地層條件:區內地層主要發育元古代變質地層,由于金礦床對圍巖無選擇性,故地層條件是相對次要的。
構造條件:構造為重要的成礦地質條件,北東、北北東向主干斷裂的次級斷裂與韌—脆性變形構造疊加復合改造,形成了復雜控礦構造格局,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空間。
巖漿巖條件:區內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馬連莊超單元發育,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礦質來源。
2.3找礦標志
①巖性標志:太古代—元古代變質雜巖為間接巖性標志,石英脈為直接巖性標志。
②構造標志:北西、北東向礦化脈的分布,為直接找礦標志。
③礦化蝕變標志:絹英巖化、黃鐵絹英巖化蝕變,以及石英脈中發育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化,為礦化蝕變標志。
④中基性脈巖標志:脈巖的發育反映了隱伏巖體的存在,且巖體深度相對較淺,區內角閃閃長巖、細晶巖、閃長玢巖、輝綠巖、煌斑巖脈發育且成群成帶分布,與金礦化密切,其與礦化脈相交部位附近預示礦體的存在。
⑤地球物理標志:經工程驗證的物探礦致異常,可作為找礦的首選地帶。
⑥地球化學標志:1/5萬區域水系沉積物Au、Ag、Cu、Pb、Zn組合異常及金、黃鐵礦、辰砂重砂異常,其與構造、礦化脈套合較好的地段,為找礦的間接標志。
⑦遙感解譯標志:膠東金礦多數與環形構造密切相關,有的金礦產在環形構造帶上,有的產在環形構造的內側,環形構造是金成礦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礦載體熱液暈”,其邊部或邊緣屬低溫、低壓區,有利于金礦富集。區內發育形態不完整的帚狀構造,形成半環形影像,具有重要找礦意義。
⑧民采老硐標志:老硐、民采井提供了找礦信息,為直接找礦標志[1]。
2.4礦化富集規律
A、礦體富集受構造形態的控制
當構造蝕變帶沿走向、傾向呈“S”形延伸,形成舒緩波狀,出現“波頂”、“波底”。富礦體一般賦存于“波頂”、“波底”之間或一側,而“波頂”、“波底”部位由于應力較強往往無礦體存在。當構造蝕變帶呈分支復合,在復合交匯部位金富集[1]。
B、礦體富集受構造產狀的控制
沿傾向當構造蝕變產狀由陡變緩時,礦體往往富集于產狀較緩部位,礦體多出現厚度膨大、品位較高且穩定。
C、礦體富集受標高的控制
通過分析?號礦化脈各標高的金品位變化情況,礦體富集受標高的控制,在不同標高區間內形成不同規模的礦體富集帶。目前由淺部到深部可以確定出4個富集帶。
D、礦體富集受多金屬硫化物富集的控制
多金屬硫化物往往沿礦化脈底板富集,當成礦主期硫化物富集時,則金富集。安子夼礦區位于棲霞金礦田的中心部位,處于馬家瑤金礦床的南部,?、?號礦化脈的地質特征與馬家瑤金礦Ⅰ、Ⅱ號礦化脈具相似性,其中?號礦化脈為馬家瑤金礦Ⅰ號礦化脈的南延部分,規模長達2800m,已在?、?號礦化脈中圈定出2個礦體,存在多處激電異常,礦體沿走向和傾向仍未封閉,成礦條件優越,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
3.礦床內共伴生礦產綜合評價
礦石主要有用元素金。礦床內伴生有益元素有銀、銅、鉛、硫等,達到了綜合利用指標,在選冶過程中對銀、銅、鉛、硫可進行綜合回收利用。礦床工業類型為中溫熱液裂隙充填石英脈型金礦床。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原生礦,為易選礦石,主礦產為金。
綜合分析認為安子夼礦區及外圍應作為今后普查找礦的重點地區,礦體一般沿傾向的長度大于沿走向的長度,并且向深部礦化脈仍有延伸,因此后續勘查的找礦方向,應該以深部找礦為主。部分礦化脈可以轉入詳查,以達到“攻深找盲,尋找大型金礦”的目的,在本區有望有更大突破。
作者簡介:
王德金(1968-),男,山東煙臺人,地礦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勘查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