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霞 趙思源
摘 要:互聯網時代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模式開始逐漸與各行業緊密結合,這也給急需尋找創新途徑的高校創業教育提供了發展性平臺。本文從當代創業性教育的弊端出發,并基于目前發展迅猛的互聯網形勢,提出了一種創新性的、能夠促進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的高校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信息化 “互聯網+” 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b)-189-02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創新性創業素質培養而言極為重要,通過創業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創新性自主創業,正因為如此,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應當更多考慮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性教育的培養,這是我國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發展還不夠,表面化、形式化、利益化等問題仍舊存在,而大學生缺乏實踐及市場就業壓力等現狀都給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亟待轉型。“互聯網+”模式的迅速發展開始逐漸與各行業緊密結合,這給我國亟待進行改革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現狀,結合“互聯網+”所提供的機遇,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互聯網為工具,并立足于培養學生創新性創業能力的全新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基于新模式的運用,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有機結合,以提高綜合教學效果[1]。
1 當今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
1.1 教育背景
目前,高校所開展的創業活動大多基于競賽型創業模式,在該模式試用以來,的確是有較好的社會影響力,但該模式在經過實踐驗證后,其所起到的作用性并不好,所能夠起到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不明顯了。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大賽舉辦的內容不夠豐富,而實際的參賽者并不多,所起到的社會影響力有限。當前我國的創業性比賽參與的主要都是學生,這些學生部分是為了獲得比賽的獎金,有的是為了提升自我,但因其內容單調,而真正在社會實踐所能夠派上用場的較少。因此,舉辦此類競賽不僅難以擴展到廣大學生群體,而實際的能力性培養意義也不大,難以體現實際的創業教育的真實目的。
第二,在進行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們雖然被要求撰寫創業計劃書,并能夠學會如何進行社會調查及數據統計分析,并能夠對一些行動方案進行策劃及制定一些市場拓展計劃,但是整個比賽都是基于模擬性的實踐,難以體會到實際創業的真實感受,而該模擬性創業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在實際創業過程中極可能難以實施,因此,此類型教育模式對創新性創業能力培養的作用極為有限。
1.2 高校課程結構及師資水平
當今國內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實踐還較少,經驗也不足,較之發達國家還有很多不足。而為了響應國家培養創新性、創業型人才的號召,很多高校都在進行積極探索,但因為在這方面的發展較晚,故其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高校所開展的教育模式與目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匹配性不夠,沒有適合的教育體系、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方式,更沒有針對性的層次化教學模式。尤其是教學形式較為單調,基本都是照搬課本內容,實踐性不足;另一方面,教師作為課程內容及課堂方向的引導者,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的理解也亟待改善。這主要是因為目前高校創業教育的講師幾乎都不是真正的創業性實踐的成功者,而是經過就業培訓而上崗的指導性講師。這些老師,一般都沒有真正的實踐性創業經歷,對于企業的實際發展過程理解不夠。因此,其對于創業的講解也難以完全脫離理論的束縛,難以講出創新性的理念,更別談能夠改變學生的創新性創業意識和促進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的提升[2]。
1.3 學生自身創業動機的缺失
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主要開展形式是“理論教育+創業大賽”實踐。大多數學生在進行創業比賽時,在創業動機方面還不夠成熟,因此,難以保證做好充足的準備,大多都是為了在比賽中學習經驗及獲取比賽獎金,并非從自身根本動機方面尋求創業動力。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難以從“教學理論+創業大賽”實踐模式的教學中獲得足夠的創業知識儲備,更難以獲得實際的創業體驗。
2 “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教育機遇
“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已經開始迅猛發展,并形成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到2018年底,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需要有更深入的進展。基于互聯網與產業的融合已經成為了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互聯網對創業的促進作用也日益提升,大眾基于互聯網而聯合創業的動力也進一步增強,因此,在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階段,互聯網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并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經濟模式基本形成。
隨著互聯網理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日益強大“,互聯網+”創業模式也被大眾所熟知并被廣泛宣傳。大學生擁有著澎湃的學習熱情及超前的思想意識,在“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他們能夠利用在大學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及自身對互聯網創業模式的理解,逐漸成為了當前互聯網經濟創業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就業機會,也有利于他們在實際創業中驗證自身所學,并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同時也能夠更快速的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目前,互聯網創新性創業模式已經逐漸成為年輕人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自我創業也更加便捷了。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創業,這符合大學生的時代風格;另一方面,大學生因經過良好的理論教育,其自身素質相對較高,網絡高手層出不窮,而其獲取資源的機會也較多,他們完全可以借助這些條件優勢,進行創新性的創業模式研究。
當然,作為高校,在進行創新性教育課程模式開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借助“互聯網+”大趨勢下所帶來的機遇,充分考慮到大學生團體的特點,以“互聯網+”模式著手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開展[3]。
3 “互聯網+”背景下創新性創業模式思路探討
目前,我國高校創新性創業教育開展緩慢,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創新性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高校應該牢牢把握住時代賦予的機遇,抓住“互聯網+”的潮流,大膽嘗試創新性創業模式的開展。建立起以學生為本、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的創新性創業教育模式,以期能夠滿足新時代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要求。這種創新性創業模式的開展可以從以下三大方面進行切入。
3.1 基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形成不是僅僅依靠理論教育就能夠建立起來的,而是要基于理論創業知識及有目標性的實踐相結合才能夠形成效果。同時,創業實踐又能夠反作用于教學理論指導,從而能夠優化教學理論,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創業品質及創業習慣。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意識到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開展的難度,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剛好能夠便于高校建立起全新的創業型實踐平臺,基于該平臺,學生們能夠進行創業模擬,構建虛擬式創業型公司,并能夠進行一些線上嘗試性經營。這樣不僅能夠讓創業課程的實踐環節有了實際落腳點,還能夠讓學生通過自身理論學習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創新性實踐。此外,教師們也能夠通過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督,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有利于教學評價的實現。
3.2 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形成線上合作
近年來,教育學者在創業性教育模式的開展方面展開了多方探討,但是在教育理念方面一直都難以形成一致性意見,對于創業性教育的概念也各有說詞。有的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品質形成的重要推動力量。學生綜合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業品質的成熟,不僅需要教育理論作為重要支撐,還需要教師的充分引導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其中,在學生創業能力形成過程中教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影響學生后期創新性創業能力的關鍵因素。鑒于目前創業性教育專業師資力量的薄弱問題,一些具有實際創業經驗的客座教授又難以時刻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那么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可以嘗試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建立,達到院校內部教師與校外有實際經驗的教授進行教學合作的目的,最終達到整體師資力量的有效提升的目的。
第一,可以采取建立在線專家交流平臺,以便于實踐型專家教授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聯系建立。通過該平臺的建立,教師們能夠在線尋求專業性教授的幫助,咨詢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難題;第二,隨著慕課軟件平臺的風靡,學校可以嘗試建立慕課專家群,將課程添加到線上,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也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企業實際創業知識;第三,學校可以采取網絡覆蓋教學,這樣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通過瀏覽專家教授的教學內容獲取更多的知識,而現場教師可以擔當隨時解惑的角色,讓學生在短期內獲得更多的教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充分展示了互聯網教學的優勢,既能夠補充教師能力的不足,又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通過該平臺的建立,也對高校教師的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形成幫助。
3.3 建立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評價機制
為了更好的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鼓勵學生們積極投身創業,學校應當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將支持的態度具體執行到實際行動當中,充分給予學生幫助。
可以采取新型學分機制。目前高校畢業證書的獲取主要是通過學分制,學生在取得足夠的學分后才能夠畢業,現在開始嘗試將課外活動也計入學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鑒于此,高校也可以嘗試此類模式進行學分考評,可以考慮將自主創業的部分折算成學分,這不僅是對學生創業積極性的肯定,也能夠鼓勵學生進行更多自主創業的嘗試。從管理模式來看,這也是將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納入教學體系的一種嘗試。
可以采取設立創業獎學金。學校通過設立創業獎學金的方式,能夠激勵學生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基于目前的互聯網的大環境,以及我國高校鼓勵創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高校可以采取設立專項創業獎學金的方式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另外,獎學金也是學生進行繼續創業嘗試的資金來源[4]。
綜上所述,“互聯網+”模式為我國現代創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高校應當牢牢抓住這個時代賦予的機遇,并基于互聯網平臺進行不同的教學改革嘗試,從而賦予現代創業教育更多的時代活力,從而促進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也能夠更好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04/c-1115815944-3.htm,2015-07-04.
[2] 李時椿,常建坤.創新與創業管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 錢宗霞.中外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分析及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
[4] 鐘曉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