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網絡平臺和相關技術支持,實現基本的經濟活動,其中包括在線支付、中介收款以及資金融通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現實至今的流動環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融資速度,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基本的經濟保障。本文從行為金融的角度出發,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分析和論證。
關鍵詞:行為金融 互聯網金融 分析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8(b)-024-02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已經風靡整個金融市場。主要是以金融消費者為中心和主體,以“互聯網+”為基本的技術條件,通過構建資金盈余等各類經濟活動模型,實現催生新型經濟主體創新發展的目標,刺激經濟市場繁榮發展的同時,為經濟的建設提供動力。
1 心理賬戶與互聯網金融
投資者在實施投資決策之前,其預期的收益目標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會在心中設置多個心理賬戶。實施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主要群體都是相對年輕的人群,占總體互聯網投資人群的80%左右。這部分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首先,已經畢業工作了幾年,并有一定積蓄,但是積蓄十分有限;其次,由于心理狀態年輕,因此能夠輕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并常年與互聯網打交道;再次,由于時間的問題,這些群體經常會在理財的過程中尋求更加便捷的操作系統和模式;最后,他們所接觸到的投資品種流動性較強。
如果投資者消費后的貨幣盈余用字母P來表示的話,依據心理賬戶的基本假設理論,投資者的貨幣盈余賬戶就應該以銀行的基本儲蓄S和投資I來表示。放眼國內的投資渠道,主要以房地產投資、換金及股票增值投資為主。但是在目前我國黃金市場熊市的背景之下,投資者只能依靠債券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來賺取利潤。但是由于當前我國房價持續走高,大部分投資者除了能夠滿足自住之外無法再購進其他房產,因此年輕的投資者只能將眼光停留在債券和儲蓄等投資中。再加上當前年輕人群體具有低收入、高消費的基本特性,因此他們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急于用錢,一般會選擇短期儲蓄。由于債券的投資期限較長,再考慮到時下的投資環境,大多數投資者都會選擇以互聯網短期儲蓄為主的投資模式。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當前的投資對象主要以貨幣市場為主,其背后是銀行同業的拆借市場,也就是說當前大多數流動的貨幣資金都借給了銀行,并要求銀行支付一定的利息。由于大多數銀行的信譽較高,因此對于貨基來說具有相對較高的流動性和安全穩定性。但是銀行長期的傳統信貸模式,使得其中存在巨大的套利弓箭,互聯網金融的貨幣基金從實質上來說就是銀行中的儲蓄周轉一圈之后在此回到銀行。例如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模式就是既具有商業銀行基本的儲蓄功能,同時也能使投資者得到高的投資收益。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的時代,群眾一部分存款從銀行直接挪到互聯網金融儲蓄中,這不僅是基于理性消費和儲蓄的一種選擇,同時也是基于投資者心理訴求的一種期盼[1]。
2 從眾行為與互聯網金融
當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雖然經濟增長空間異常巨大,但是很多投資模式都受到了相對的限制,甚至很多群眾在心理偏好的影響之下,紛紛將目光轉移到了互聯網投資的模式中,并隨之建立的互聯網心理賬戶。而且當前互聯網金融投資模式又相對較多,如支付寶中的余額寶、京東小金庫以及百度百賺等。其中,余額寶的收益是最大的,其主要影響因素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
從中行為是指群眾在進行決策之前,容易受他人影響的一種社會經濟學的基本現象。該現象理論在金融投資、股票市場以及社會心理學中得到了廣泛的討論。隨著互聯網金融不斷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無論是購物還是投資都可以輕輕松松地在網上解決。尤其是群眾在網購商品的過程中體現出了明顯的從眾心理(好評越多,銷量越高)。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群眾大量使用網絡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這也使得金融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互聯網交易中積累了大批忠實用戶,而且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遠遠低于網銀,也就是好評如潮。
從對心理賬戶的分析數據中可以顯示,投資者在互聯網投資的過程中主要以主觀判斷為基本原則,而互聯網中安全的交易環境和可靠的收益來源支配著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對于一些普通的用戶來說,獲取信息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信息也具有相對局限性,在互聯網識別中相對困難,導致其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對互聯網認知不足而產生的從眾心理,因此他們也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互聯網投資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無論是互聯網企業或是基金公司,其誠信和威望都是吸引客戶最主要的渠道和形式,投資者會由于它們的聲譽而選擇相同的投資模式,以此來降低投資風險。余額寶就是利用了這一心理,在網絡購物中不僅大大滿足了群眾的基本購物和消費需求,還能通過理財獲得收益。甚至在當前市場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采用支付寶的用戶要比購買股票的用戶多得多。導致該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基于支付寶的誠信經營,這也是其能夠長遠發展的制勝法寶。但是一些持有大額資金的用戶為了能夠保證資金的安全,很少進入網絡投資市場,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只有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存在套利空間,群眾的投資模式受限,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之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3 用戶體驗與互聯網金融
3.1 用戶需求
就目前來說,用戶金融需求的立足點在于金融產品帶來的收益,要求互聯網金融在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達到歷史的統一性,從而滿足大量互聯網用戶的金融需求。例如,以微信理財通和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憑借自身輕松便捷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也吸收了市面上的大量沉積資金。基于此,金融消費者的用戶需求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類別:首先是可得;其次是是易得;最后是得益[2]。
3.2 用戶行為
對于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在投資理財之前需要經歷兩個階段:投資決策以及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由于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其心理賬戶存在各自的差異,因此會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設置很多心理賬戶,并受投資者年齡、性別、收入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與年齡有關主要表現在年輕人更加能夠接受新鮮的事務,因此會更加傾向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性別有關則主要表現在男性一般能夠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男性在互聯網投資中的收益大多高于女性群體。女性則為了保險起見,更傾向于購買流動性較高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同時,由于女性在家庭中占據主要的財務管理地位,這就造成女性理財產品的購買呈現井噴狀態。
4 羊群行為與互聯網金融
4.1 羊群行為與P2P網貸
P2P的羊群行為具有以下集中表現特征:首先,大量互聯網金融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對稱、不了解投資標準的情況下,就紛紛涌入P2P網貸中,導致P2P的所持資金持續上漲;其次,一些經理人為了抓住商機,紛紛成立新的P2P平臺,導致平臺的數量激增,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更甚者有一些平臺出現了非理性投資的行為,嚴重阻礙了網絡金融模式的發展和進步。
4.2 羊群行為與互聯網理財
互聯網理財和P2P網絡貸款都屬于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的一員,但是兩者也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首先,互聯網理財投資強調的是風險厭惡,但是P2P網貸強調的則是風險實際上的偏好需求。也就是說,互聯網投資理財是體現在非理性投資前提下的,但是其投資結果卻是相對理性的投資行為。利用龐大的客戶群體,再加上網絡經濟的加持,可以將互聯網金融與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互聯網理財數量的爆炸式增長。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中的產品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中,其中京東金融、螞蟻聚寶等紛紛開發出新的信息化理財產品,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粘性的忠實用戶。
4.3 羊群行為和互聯網征信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征信活動日益頻繁。大量的電商為了能夠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通過用戶的網上交易行為對數據進行深度的評估和挖掘 從而形成對客戶的風險評定。P2P網貸平臺通過建立客戶的信用系統,不斷提升自身平臺業務的質量,使 得互聯網征信系統出具模型。與傳統征信平臺不同的是,互聯網征信平臺能夠即時搜集用戶的當前數據和潛在需求,為其定制私人的網貸機制,騰訊的阿里等機構就獲得了互聯網征信牌照。
4.4 羊群行為與互聯網金融消費
金融消費是用戶從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服務和購買金融產品的過程。與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相比,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信息具有透明化的特性,并借助產品評價、產品對比等手段,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支付和購買行為,從而使更多的互聯網用戶參與到網絡消費中,從而形成巨大的羊群行為。互聯網金融消費憑借核心的行為和消費模式,具有門檻低、信息透明度高的特點,因此容易引起廣大群眾的心理共鳴[3]。
5 從機構主體監管向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行為監管轉變
首先是基于用戶體驗的底線監管。優質的用戶體驗是使得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企業在不斷強化自身金融屬性的同時,也需要更新互聯網職能和功能。促進用戶體驗的更新和改善就是建立在以上基礎條件之上的。在互聯網金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之下,建立互聯網金融協會,能夠規范行業的準則和要求,從而在滿足用戶體驗的情況下,實行科學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
其次是羊群行為的監管。在P2P平臺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雖然為金融用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但是也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就是大多數金融機構紛紛加入網絡借貸平臺,加劇了P2P平臺運行的風險。同時,投資者在經濟市場中長期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應該將監管的重點放在互聯網金融行為監管中,引導投資者科學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投資效果。
6 結語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金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中,不僅大大滿足了人們投資理財的需求,也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進步。基于行為金融的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互聯網理財和征信體系的進步,在不斷規范投資者行為和意識的同時,滿足其預期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嚴浩坤,韓勇,杜克磊.基于行為金融學的互聯網金融融資行為原因分析——以余額寶和OFO為例[J].時代金融,2017(23).
[2] 胡國生.基于行為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分析[J].武漢金融, 2015(1).
[3] 曾國成.基于行為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分析[J].大連金融融資學,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