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楨 和正林 李聰
摘 要:本文將出口增長分解為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并利用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2002—2015年中國對東盟各國的HS-6位數產品的出口貿易數據,實證研究了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對東盟出口貿易增長二元邊際的影響,并構建了貿易引力模型來探究貿易便利化對二元邊際的影響。研究發現中國和進口國的貿易便利化都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存在顯著的正影響,并且中國貿易便利化的作用大于進口國的貿易便利化。雙邊貿易便利化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存在顯著正的影響,并且中國貿易便利化作用較大,而進口國貿易便利化對擴展邊際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集約邊際 擴展邊際 貿易便利化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078-02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國與東盟十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關系,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發展。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想法,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方就開始合作談判。2002年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協議簽署會議上,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意味著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開始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功建立意味著覆蓋人口面積最多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的誕生了。從此,該協議的簽署和雙方開始的頻繁的貿易合作促進了雙方貿易的迅猛發展。
1 二元邊際概念界定
目前,國內外文獻對二元邊際的分解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但是可以按照視角分為三大類:產品層面、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本文從產品層面的視角進行研究。在研究產品層面的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的現有文獻里,對于二元邊際定義尚無統一的界定。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Amurgo-Pacheco and PieroIa(2008)將地理多元化引人二元邊際范疇,集約邊際指舊產品舊市場,而擴展邊際為新產品舊市場、舊產品新市場和新產品新市場之和。
本文借鑒Amurgo-Pacheco and PieroIa(2008)的方法為基礎來分解產品層面的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采用的數據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該數據庫涵蓋了2002—2015年間中國對東盟10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柬埔寨、老撾與緬甸)出口的HS96編碼分類標準6位數的完整的貿易數據,出口產品種類共有4976種。首先,將數據中的產品編碼分類與出口目的市場整合起來分析每年中國整體出口產品種類的增長情況;其次,通過加總出口產品價值進而分析中國對東盟出口額的增長情況;最后,進一步分析且分別考慮中國對東盟自貿區各國出口貿易的增長趨勢。
2 實證模型
引力模型被廣泛用于分析貿易結構和貿易流量,結合研究出口邊際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構建引力模型如下:
lnTradeijt=α+β1 lnTFij+β2 lnTFi+β3lndistij+β4 lngdpperij+εijt
其中,i代表出口國,j代表進口國,t代表年份,β1~β4為待估計參數,εijt為隨機誤差項。因變量Tradeijt包括集約邊際(lneij)和擴展邊際(lnNij),解釋變量分別為進口國貿易便利化指標、中國貿易便利化指標、中國與進口國之間的距離和進口國相對于中國的經濟規模。
本文將采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2002—2015年的數據進行做實證分析,數據選取及變量的說明如下。
(1)集約邊際(lneij)和擴展邊際(lnNij)。
本文將這兩個作為因變量,eijt表示在t期從出口國i(中國)向目的地國市場j出口某種老產品的出口價值,就是集約邊際。
(2)貿易便利化指標。
貿易便利化指標來自于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出版物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提供的1995年以來各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商務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政府規模、貨幣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知識產權和腐敗等9個方面的總體得分,該分值應該能夠很好地衡量各國的貿易便利化指標。
(3)地理距離(Distance)。
本文將地理距離變量加入模型,這個變量是指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地理變量,雙方的地理距離越遠可意味著貿易成本越高。
(4)相對經濟規模(gdpper)。
為了更好地衡量一個國家出口市場的真正的規模,本文采用了相對GDP來衡量,也就是由東盟各國的GDP與中國的GDP的比值來衡量目的市場或目的地國的經濟規模。
3 實證結果分析
以下表1、表2是對模型的回歸結果的展示,表1是中國對東盟國家出口的集約邊際的估計,表2是中國對東盟國家出口的擴展邊際的估計。

3.1 集約邊際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如表1所示,具體來說,東盟各國的GDP與中國的GDP的比值對集約貿易邊際的影響為正向并且影響顯著。這表示東盟國家的經濟規模越大,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集約邊際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地理距離和集約邊際的增長是負相關但是影響并未顯著,可以解釋為出口國和目的地市場之間的距離越遠,使得運輸成本(可變貿易成本)越高,這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出口。
3.2 擴展邊際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從表2可以看到,東盟各國的GDP與中國的GDP的比值對擴展的貿易邊際有正向影響且顯著,而且影響高度的明顯小于集約的貿易邊際,因此新進入出口市場的產品(新產品)向市場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出口會少于以前己經出口過的產品(老產品)。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對擴展邊際仍為負向的影響,而且比對集約邊際的負向影響更強。可知距離越遠,會阻擋中國出口的擴展貿易邊際的增長,這也說明擴展貿易的可變成本要高于集約貿易。
3.3 貿易便利化程度的回歸結果
除了上述分析的影響因素,進出口國貿易便利化程度也對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表1、表2不難看出,進口國貿易便利化、中國貿易便利化和相對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均存在積極的影響。國內貿易便利化系數要大于進口國貿易便利化系數,這說明隨著貿易便利化程度的提高,出口成本降低,這有利于中國的出口,無論是在數量還是種類方面都取得了大幅提升。但是,相比于東盟各國,中國的貿易便利化影響更大。
總而言之,本文將集約貿易邊際和擴展貿易邊際進行實證分析的比較,結果發現本文用的各個變量對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的影響的作用不只是相同的。雖然這些變量對二元邊際的作用是一致的,而是影響的力度會有一點差別的。
4 結語
本文利用Amurgo-Pacheco and Pierola的概念作為基礎來考察與解釋中國對東盟自貿區產品層面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以2002年的數據為基進行分析:(1)出口產品種類的二元邊際,發現中國對東盟十國出口依靠出口老產品(集約邊際)為主要的來源,盡管每年進入市場的新產品越來越多,意味著擴展邊際的增長也提升明顯。(2)出口產品價值的二元邊際,新進入市場產品(擴展邊際)的價值所占據比重極小,對出口增長二元邊際的貢獻則不顯著。另外,中國對東盟出口價值的集約邊際的比重絕對優勢,可意味著東盟從中國進口大部分的經濟規模還放在老產品。并且,在引用貿易便利化指標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貿易便利化程度處于中等水平,比如遠遠落后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并且近年來貿易便利化改善情況有限。
參考文獻
[1] 陳勇兵,陳宇媚.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一個文獻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1(9).
[2] 丁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D].西南財經大學, 2011.
[3] 羅麗妮(Kanokporn Saktonthai).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長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