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益國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積累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生的修辭知識相對薄弱,鑒于這種現狀,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認知思維和學習節奏著手,尋求高效的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方法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教育者忽略小學語文低年段的語文修辭教學,學生對修辭的了解更多局限于比喻、擬人的常見手法,并不知修辭為漢語言的精髓,于是逐漸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低年段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修辭手法教學過程中與小學生學習特點的結合,充分展現漢語學習的魅力,才能讓學生對語文修辭手法的學習產生興趣。
1.當前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現狀
人們在傳達語言交流信息時不但要確保意思準確無誤,還要力爭表達生動形象,盡可能給交談者更深的印象,體會語言的美感,于是關于如何運用語言因素和語言環境成為了提高表達能力的重要因素[1]。小學生正處于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關鍵年齡階段,在對于語文修辭的學習中有一定的任務,即掌握語言方法、技巧和規律;掌握說話與寫作時調整語言使用的能力;掌握加強表達效果的方法和運用規律。學生只有具備以上能力,才是真正掌握常用修辭手法技巧的表現。
但縱觀當前我國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早在2001年,我國教育部在其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隨后又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刻意引導學生隨文學系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由此可見,關于小學低年段語文中的比喻、擬人等常見修辭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緊密結合教材中要求學生改寫、仿寫的要求。但教師也要重視當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老話常談、缺乏新意,比如不少學生利用“好像”造句表達為“媽媽好像忘了帶手機”等等,出現這種情況,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沒能站在學生認知與理解的角度對所學修辭知識進行探究,教學不到位[2]。
2.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措施
2.1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修辭意識
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偏低,教師在開展常用修辭教學的過程中要分清低年段教學與高年段教學的區別,需要告知學生,修辭方法的應用并不神秘,其主要是增強語言的表達,存在于說寫當中,只要有說,就有修辭。比如教師引用學生常見的一種問答對話來為學生樹立修辭的應用意識:教師提問“魚缸里有八條金魚,送給鄰居四條,魚缸里還有幾條?”甲學生回答:“魚缸里還有四條金魚”。乙學生回答:“還有四條金魚”。丙學生回答:“四條金魚”。丁學生回答:“四條”。同一個問題有四種不同的回答方式,從形式來看丁學生的回答最為簡潔,在特定的語境下丁學生的回答就是比較得體的修辭。
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樹立“一樣話百種說法”的意識,比如常用的“請你讓我過去”和“請你讓我過去,好嗎?”“今天天氣好”和“今天天氣不錯”等等,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意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區分不同修辭表述方式的區別,特別是避免學生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只有教師意識到這點,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應用修辭的意識。
2.2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聯想意識
修辭的運用是聯想的結果,因此學習修辭需要調動學生的聯想能力與想象能力,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并讓學生理解修辭呈現的美。例如應用《詠柳》當中“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比喻,教師引入這句詩讓學生思考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給予提示,如“柳樹細葉在春風的吹拂下生長出來,于是春風就成為了一個優秀裁縫手中的剪刀,而在這個比喻中,剪刀是喻體,春風是本體”,隨后讓學生按照這個思路進行聯想,更有助于理解。
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掌握學生聯想的分寸,即面對低年段的學生要盡可能少講,講述更為淺顯,比如“喻體”要保證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否則就會受到低年級學生生活經歷的限制而無法達到教學的效果。
2.3教師要適當地使用比較的方法
比較法是在原句基礎上通過變換一種說法而對比優劣的形式,在引導低年段學生進行常用修辭的教學中,比較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需要準確提供恰當的比較材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作者創作的基礎材料進行改動,從而比較優劣。比如教學《秋天的圖畫》,在文本中提到:“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句話的比喻展現的是有著梨樹、蘋果樹、稻田、紅高粱的秋天,而對于很多南方的秋天卻不是這番景象,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參照文本描述學生實際生活環境下的秋天,如柑橘、紅柿子、柚子等等,從修辭方法的比較表現出不同的秋天景色,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與嘗試下感受不同修辭方法應用的特點,從而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運用表達能力。
2.4集中講述一般性修辭
語文的學習及語言的表述博大精深,方法各異,對于低年段需要打基礎的小學生而言,一般性修辭的學習非常重要,其主要包括詞語的錘煉和句式的選擇,盡管其修辭使用的魅力不如辭格,但內容比較豐富,應用也更為廣泛[3]。比如“守門員和觀眾都望著遠處的場地,那個戴紅色帽子的小女孩怕別人擋住她,往外探著身體,眼睛盯著遠處。而他坐在最左邊,全神貫注看著局勢的發展,也許是頭一次看到如此激烈的球賽。他面帶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在這段描述中,“望、盯、注視、看”表明的是“視線接觸人或物”,而“注視”則表示“注意地看”,在講述這段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體驗的方式理解這些一般性修辭的應用意義,表演出對《小足球賽》的興趣,同時也能領悟到一般性修辭運用的重要性。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低年段常用修辭教學對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與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結合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目標,教師的教學并不在于深度,而是理解與體驗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認知理解角度,更多地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培養學生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閆素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趣味教學[J].學周刊,2015,11(12):68.
[2]曹石珠.小學修辭教學的意義和方法——跟小學語文教師談修辭教學[J].湘南學院學報,2015,36(3):86-87.
[3]郭莉.淺析修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J].語文建設,2012,11(5):48-49.
(作者單位:田東縣祥周鎮布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