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
摘 要:2017年12月,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再一次肯定了人工智能產業的戰略性地位,大力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本文通過對該產業進行分析發現:人工智能產業雖在國內涌起不斷創業熱潮,但初創企業存在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高端技術被國外科技巨頭壟斷,行業專家及人才不足,及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希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 產業布局 創新驅動 高端人才 技術推動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167-02
1 人工智能產業基本現狀
2014年起,中國開始興起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業潮,相對國外而言雖然較晚,然而中國的技術研究、產業布局等基礎設施工作不斷進步,這就是后發優勢,借助國內外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場景不斷進步的基礎上,中國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6億元,截至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15.61%,達到216.9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一躍達到339億元。同時,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算法能力的加強,將促進計算機視覺和語音等技術的不斷突破,隨之將與更多人工智能垂直行業加深融合。
2 人工智能行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從區域布局來看,我國2016年人工智能企業達到592家,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地之一,其中42.9%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集中于北京,排名第二的上海則擁有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達到19.8%,剩下的14.46%集中在深圳,位于杭州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排名第四達到了6.37%,超過了廣州,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產業,科技含量水平較高,形成了三大人工智能聚集區,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教育、科技和經濟均發達的一線城市,三地人工智能企業加之占全國人工智能企業總數的85%,已經形成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人工智能聚集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人工智能聚集區和以廣東為核心的珠三角人工智能聚集區三大人工智能企業聚集區。從產品差別化這一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產業專業性較強,是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的技術應用研究,而各個應用場景之間的人工智能技術相關度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人工智能產業領域中有專注于技術層的公司如科大訊飛,以提供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為主,同時人工智能在現有市場上更多的是對原有產品的改良,如廣泛應用于醫療健康、裝備制造、汽車、金融等各個行業中,這也就加大了產品和技術的差別化。從行業壁壘來看,由于人工智能產業成本曲線是陡峭的,且作為新興行業市場容量大,以低于最低效率規模進行生產所受的懲罰是嚴重的,這類企業往往需要高額的資本投入,即存在較大的規模經濟壁壘,且人工智能產業具有典型的干中學效應,隨著企業生產的增加和產品的不斷推出,企業能獲取海量的數據資源和高效的生產能力,生產的平均成本就會下降,優先進入人工智能產業的企業就在學習效應上具備成本優勢,這加大了進入壁壘。從退出壁壘來看,人工智能企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研發資本投入,而這些資本一旦投入是無法收回的,同時AI企業為獲取高級專用型人才,需要在企業內部投入大量資金對員工進行培訓,這些都構成了較大的沉沒成本,導致在為企業不愿意退出,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存在較大退出壁壘。
3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總結
(1)整體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差距不小。雖然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起步較晚,然而發展勢頭良好,可應用于安防、醫療、金融及識別等諸多領域。我國雖在技術層領域有BAT等公司融資實力已超過國外,但是人工智能產業整體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尤其在基礎層芯片產業上,我國缺乏核心技術作為支撐,高級芯片需要依靠英特爾等科技巨頭,存在產業安全問題,尤其最近熱議的中美貿易戰,英特爾公司發布拒絕向中國出口芯片,這引起國內恐慌,不掌握核心技術則存在產業安全問題。我國應該利用用戶數量優勢、市場需求優勢,搶占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制高點,同時加大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
(2)高端人才缺口巨大,缺乏完善培育機制。人工智能技術屬于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業,對前沿科技以及基礎理論的依賴程度及其大。緣由此,科研院和高校所云集的地區才可對人工智能其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市場快速擴張的趨勢下,人工智能的市場在高速發展同時帶來了高達100萬的人才缺口,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的行業領軍人物成為廠商追捧的重點。但是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由于起步晚,高校對應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輸出人才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同時國內人工智能專家多集中于計算機視覺領域,導致其他領域人才匱乏。
(3)產業鏈內企業關聯度不夠,缺乏協同創新性。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產業雖處于高速發展期,形成了以阿里(城市大腦)、百度(自動駕駛)、科大訊飛(智能語音)結合騰訊(醫療影像)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但由于起步晚,產業鏈不夠完善,上下游間協同機制不夠完善,缺乏協同創新性,這增加了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難度,同時,標準化的人工智能融合標準體系的缺乏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融合發展方面產生的障礙較多。
(4)政策支持力度大,易造成惡性競爭。伴隨著國家級各地政府對人工智能產業的不斷重視,保護性和扶持性政策不斷出臺,確認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戰略性地位,然而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重點細分行業未安全成熟,極大投入和完善相關產業布局,而沒有頂層設計和引導規劃,很可能產生泡沫,形成惡性競爭,如密集投資重復建設和資本的無效累積。同時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過大,造成了國內許多人工智能企業盈利能力不夠,許多人工智能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的認定資格途徑爭取到政府的扶持資金,產生企業的高度依賴性,造成了人工智能企業內部競爭力低。
4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4.1 搶抓機遇、搶先布局
(1)德國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15等國家發展政策的提出,工業轉型升極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而這轉型的支撐點就是智能化的技術,由此產生的人工智能將會是未來經濟增長點和技術制高點,中國應切實把握未來發展先機來不斷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2)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極的新階段,國家推出供給側改革,希望從供給方拉動經濟發展,傳統互聯網經濟必將向“互聯網+人工智能”轉變,人工智能能引發產業結構的深度改革,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動器,在諸多領域應用廣泛,所以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應搶先完善細分產業布局,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和新業態。
4.2 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和引進力度
針對產業內部高新技術人才不足,專家匱乏的問題,在花重金招攬專家的同時,巨頭和創業公司應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提前獲取人才,包括與高校及科技機構合作的方式,建立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成立研究團隊,掌握高校人才,這樣的合作模式能夠在保證穩定人才隊伍的同時,利用高校科研的成果,快速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從而形成系統的產學研用體系;同時政府和企業需積極引進海外名校人才,并提高教育經費鼓勵國內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赴海外開展學術交流,加快人才國際化進程;加強創新型人才的隊伍建設,并及時跟進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現狀,優先培養緊缺性專業人才。AI產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和知識儲備的競爭,只有投入更多的科研人員,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才會獲得更多的智能技術。
4.3 加強協同創新能力,建立產業創新服務平臺
首先,基于目前科大訊飛和BAT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協會和其四大AI開放創新平臺,搭建集知識產權、技術研發、產品檢測認證示范應用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知識產權的共建共享、智能技術的互聯互通、智能軟硬件技術的深度融合,降低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本,加速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運營;其次,促進核心技術之間的契合,形成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行業認證規范,打通企業間的流轉;最后,將人工智能產業推入研發、推廣及應用的新高地,最終形成能深度參與國際化分工的人工智能集群發展。
4.4 政府明確扶持企業標準,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人工智能企業必須盡快擺脫對政府扶持的力度,形成自我核心競爭力,實現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的彎道超車對此,企業需要第一,加大產品研發投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有需求的產品,減少資本的無效使用;第二,避免弄虛作假而核心技術無實際突破;第三,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必須考慮經濟學與智能性的平衡,認真研究細分行業,從大的產業確認企業也自身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楊宇成.四川省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SWOT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7(9).
[2] 徐勇.關于人工智能發展方向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