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春
摘 要:如今,民營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民營企業按照國家《公司法》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但是,很多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夠完善,企業必須結合內部發展狀況來完善治理結構,合理制定企業治理方案,實現公司機制的轉變,推動民營企業發展。
關鍵詞:公司法 民營企業 治理結構 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172-02
近幾年,民營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多,民營企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關鍵支柱。但是,隨著民營企業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民營企業內部出現了諸多問題,很多民營企業缺乏完善的治理結構,阻礙企業發展。在新時期,企業必須在《公司法》視角下完善治理結構,實現企業未來發展目標。
1 公司法視角下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分析
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又被人們稱之為法人治理結構,是民營企業中不能缺少的構架。從狹義角度來看,企業治理結構實際上就是企業管理層之間的關系。在民營企業成立后,《公司法》會賦予公司法人相應的權利,法人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民營企業是我國特有的概念,在其他國家是不存在的,民營企業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形成的。目前,《公司法》對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在民營企業中股東大會負責公司重要事項的決策,董事重要負責管理公司內外部事務,是公司管理層重要組成部分,監事會主要負責監督和管理企業業務活動,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經理主要負責主持公司日常工作。
2 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現狀分析
2.1 產權問題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的產權比較清晰,但是民營企業也具有國有企業所不具備的特點。民營企業內部產權界定比較模糊,在企業剛剛成立時,民營企業往往都是家族企業,家庭成員負責管理企業日常活動,而且在民營企業起步時條件比較艱苦,很難招聘到適合的管理人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實現企業長遠發展目標,企業就必須實行產權分離,但是由于民營企業內部產權界定非常模糊,要想實現產權分離難度非常大,還很容易引起糾紛,給企業帶來損失,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在民營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是集中在一起的。但是,《公司法》要求民營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只有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也是民營企業的發展趨勢。在民營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企業股東不會直接管理公司,企業需要外聘專業的管理人員,管理層是相對獨立的,使企業管理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目前,很多民營企業股權非常集中,股東把持著所有權利,董事會只是形同虛設,不具備實質性作用,民營企業內部呈現病態。民營企業封閉的經營狀態不僅不利于企業未來發展,也不利于企業留住和吸收更多人才。公司法視角下,民營企業董事會的職責包括:一是決定企業內部管理層設置;二是制定公司發展方案;三是制定公司管理制度等。但是,在民營企業董事會很難發揮出作用,董事長一個人掌管大權,導致公司內部非常混亂,公司沒有制度可言,而且公司沒有制定長遠發展計劃,只顧眼前利益,公司抗風險能力非常差,這樣的民營企業很容易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
2.2 激勵機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民營企業依舊采用傳統的激勵制度,企業薪資發放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月薪;二是年薪,但是無論是工資還是年薪都受到公司業績影響,這就導致企業管理人員過于關注企業經濟效益,忽略了對員工的激勵,導致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比較低。企業很多員工月薪是固定的,這就導致員工認為企業的經濟效益與自己無關,員工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導致企業出現了大量人員離職的問題。由于民營企業的管理權都掌握在股東手中,企業的規章制度就是擺設,股東會直接決策公司事務,這就導致公司治理結構失去了作用,嚴重阻礙企業發展。
2.3 監事會不作為
根據國家《公司法》規定,民營企業監事會應該有董事會選舉產生。但是,由于民營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集中在一起,股東往往會指定某些人擔任監事,而且監事和股東之間存在利益關系,很多監事根本不作為,監事會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專業監事需要掌握以下知識:一是法律;二是財務;三是會計。可是,民營企業內部監事根本不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監事會無法真正起到監督作用。
3 公司法視角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完善策略
3.1 完善企業所有權保護制度
在公司法視角下,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已經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民營企業需要按照《公司法》的規定來采取治理結構完善策略。但是,由于《公司法》是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制定的,而且很多內容是針對國有企業提出的,這就導致《公司法》在完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時存在缺陷和不足,所以國家相關部門還必須不斷完善《公司法》擴大《公司法》的適用范圍,為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提供依據和支持。在公司法視角下,要想完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就必須保護企業所有權制度,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民營企業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權責分離,做到權利下放,明確管理層職責,真正發揮出企業管理層的作用,規范企業員工行為,提高企業的社會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
3.2 引入外部董事
在公司法視角下,要想完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企業就需要從外部引入董事,建立有效的董事結構,把董事會從一元向二元轉變,二元董事會是社會和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元董事實際上就是企業董事會成員不再是企業內部人員,而是由創業者和掌握先進管理方法的股東組成。目前,西方國家很多企業就在堅持外部董事的結構,二元董事的優勢就在于不會出現濫用職權的問題,能夠更好的保證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民營企業外部董事有以下幾類:一是行業專家;二是財務專家;三是管理專家,外部董事必須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不同類別董事所產生的效應不同,企業需要結合內部實際情況來選擇引入哪一類別董事,彌補企業發展中的不足,實現企業轉型。
3.3 發揮監事的作用
在公司法視角下,民營企業要想完善治理結構就必須建立獨立的監事機構,并發揮出監事的作用,健全監事制度。企業應該加大監事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為監事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如果監事發現企業人員存在有損公司形象和利益的事情必須及時制止,監事甚至可以代表整個公司對侵害公司利益的人提起訴訟。除此之外,在董事會需要對公司事務作出決策時,如果董事會遲遲不召開會議,監事可以組織相關人員召開董事會。但是,如果是監事在日常工作中玩忽職守,并給企業造成一定損失,監事不僅要賠償公司損失,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必須認識到開展監事工作的重要性,增強監事的責任心,把監事工作落實到實處。民營企業監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工作:一是企業必須賦予監事一定的權利,監事不僅可以起到監督和管理的作用,還擁有起訴等權利;二是完善監事任命機制,監事要掌握多種技能,監事需要對公司業務和活動了如指掌,深入到企業內部,對公司發展全程進行監控;三是完善監事獎勵機制,如果企業監事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企業需要給予懲罰,如果監事能夠盡忠職守,企業也需要給予獎勵,以此來提高監事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事實上,在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外部監管機構也應該發揮出相應的監管作用,我國的外部監管機構包括:一是行政監督;二是市場中介機構的監管。國家應該加大中介結構的建設力度,提高中介機構的專業性,發揮出中介監管機構的作用。從我國中介機構發展現狀來看,中介機構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無法提供專業化服務,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二是中介機構也需要市場的監管,但是市場對于中介的監管過于形式化。對此,只有解決好中介機構的問題才能發揮出中介機構對民營企業的監管作用。
在公司視角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實際上就是通過調整企業內部結構來實現資源配置,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實際上就是平衡各利益者之間的關系,公司在治理的過程中必定會涉及到股東的利益,只有在公司治理的過程中實現各股東利益平衡才能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要想完善治理結構還需要加大企業文化建設力度,企業文化也是公司發展的動力,企業文化承載著企業的發展理念和制度。企業文化建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建設,加大企業文化宣傳力度;二是行為文化建設,企業應該不定期舉辦宣傳講座活動,宣講公司理念等;三是制度建設;四是精神文明建設。我國應該健全經理人市場,為經理人發展提供通道,堅持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這樣企業能夠及時找到合適的人才。在新時期,無論是企業股東,經理人還是監事都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并通過學習來補充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素養,能夠在企業發展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推動民營企業的發展。
4 結語
如今,民營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多,民營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完善治理結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必須建立在公司法基礎之上,對公司法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完善涉及多個環節,企業必須先對內部全責進行劃分,企業需要設置獨立的董事和監事機構,對公司日常事務進行監督和管理,企業要把員工個人發展目標和企業發展目標結合在一起,增強員工的責任心,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進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推動企業發展。民營企業要想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還必須從外部引進董事,董事絕對不能是家族成員,外部董事可以通過聘請的方式進入公司,肩負起管理公司和決策事務的責任,從大局出發,為企業制定發展方案,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新形勢下,民營企業必須認識到完善治理結構的意義,分析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制定解決方案,實現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宣飛.公司法視角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完善的策略探索[J].法制博覽,2016(5).
[2] 馬塽.公司法視角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完善的策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9).
[3] 王楠.個人信息跨境轉移的法律保護——以公司隱私規則為視角[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