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廣西南寧530004)
近年來,對于債務契約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Watts和Zimmerman(1986)提出了債務契約假說,認為企業有可能為了獲得銀行借款,通過會計手段調整會計盈余。之后學者的研究支持了債務契約假說(Defond,Jiambalvo,1994;Sweeney&Amy Patricia,1994;Skinner,2002; 陸正飛、祝繼高、孫便霞,2008;李增福、曾慶意、魏下海,2011;薄瀾、馮陽,2014;方紅星、劉淑花,2017)。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債務契約是公司外部治理的一部分,當債務比例提高時,外部治理效果會更加明顯,會計信息質量也就越高,這類觀點認為銀行不僅能識別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而且能對該行為進行有效監督(雷強,2010;盧闖等,2011;于靜霞,2011)。綜上,對于銀行是否能夠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監督的研究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貨幣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宏觀經濟政策會影響微觀企業的會計決策行為(李志軍、王善平,2011;王銘利,2012;齊文,2015)。當國家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時,如提高存貸款利率,提高人民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此時資本市場上的貨幣總量減少,銀行往往會更加嚴格地審核企業的貸款資料,對企業的監督能力會更強;當國家實施穩健的或者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市場上的貨幣總量較多,銀行為完成業績會傾向于盡快將貸款發放出去,對企業的監督力度可能較弱。
本文以2007—2016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企業的長期借款與盈余管理呈倒U型關系,即當銀行的貸款水平低于臨界值時,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不足以危及到企業按時還貸,此時銀行的監督職能無效;當銀行的貸款水平高于臨界值時,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的債權,此時銀行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實施了有效監督。考慮到貨幣政策的影響,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銀行的監督力度在緊縮的貨幣政策背景下更加顯著。
第一還款來源主要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就是通過日常經營能夠償付貸款本息的能力。第二還款來源關注企業資產的變現償付能力,通常使用長期資產負債率來衡量。為保證借貸資金安全,銀行往往基于第一還款來源以及第二還款來源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督。銀行為保證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往往要求企業提供近期連續三年的財務報告,以此為基礎對企業未來的發展以及盈利能力進行評估。銀行為保證企業的第二還款來源,會要求企業落實擔保條件,常見的擔保條件有抵押、質押以及保證。銀行的信貸風險為第一還款來源風險與第二還款來源風險之和。當第二還款來源風險較小時,對第一還款來源風險的控制會寬松些,此時銀行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監督效果有限;相反,當第二還款來源風險較高時,即可用于抵押的資產償還貸款能力較弱時,銀行必須控制第一還款來源風險,此時銀行的監督比較有效。

在實務中,兩種還款來源相互補充,當企業的長期負債率低于安全值時,意味著企業可供擔保的資產與負債相比較為充足,貸款風險較低,此時銀行對第一還款來源的審查往往流于形式,對企業財務信息質量的監督效果有限;當長期負債率高于安全值時,長期資產負債率提高,第二還款來源并不充分,銀行對第一還款來源的審查將更加嚴格,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也就更高,銀行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監督。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1:長期借款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已有文獻表明,宏觀經濟政策會對微觀企業的決策產生影響。貨幣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央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時,銀行可用于放貸的資金減少,信貸市場上供不應求,銀行傾向于將信貸資金優先發放給優質客戶,銀行對企業的審查將更加嚴格;當央行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或者穩健的貨幣政策時,銀行可用于放貸的資金比較寬裕,信貸市場上供大于求,銀行為完成業績,對企業的審查可能并不嚴格。綜上,本文提出假設:
H2:不同的貨幣政策下,長期借款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2007—2016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進行以下處理:剔除金融保險業企業;剔除行業樣本量較少的企業;對異常值進行1%縮尾處理,對小于1%的數值替換為1%分位數,對大于99%的數值替換為99%分位數,經整理共得到18 628個樣本。樣本公司報表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貨幣政策變量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每年第四季度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進行分析得出。數據處理使用了STATA 11.0以及EXCEL軟件。
(二)應計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計。本文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進行盈余管理估計,具體模型如下:

通過模型2可以計算出樣本公司年度總應計盈余,再通過模型3分年度和行業進行回歸分析,估計出期望應計盈余,最后計算出操縱性應計盈余(DA),DA為實際應計盈余與估計期望應計盈余之差。
(三)貨幣政策的度量。在我國,央行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貨幣政策,如控制貨幣發行、調節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再貼現率等,所以只分析單一指標很難對貨幣政策類型進行準確判斷。本文采用陸正飛、楊德明(2011)提出的公式定義貨幣政策(MP),如果MP較大,則當前年度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MP較小,則當前年度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公式如下:

結合以上公式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每年第四季度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關鍵詞進行綜合判斷,最終確認2007年、2008年、2011年我國實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2009年、2010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余年度為穩健的貨幣政策。
(四)多元回歸模型設計。本文借鑒杜興強等(2017)的研究,使用盈余管理(DA)作為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的長期資產負債率(debt)以及平方項作為解釋變量,分析基于債務契約的銀行監督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否有效。如果α2顯著為正,α3顯著為負,說明基于債務契約的銀行監督與盈余管理為倒U型關系,當長期資產負債率低于臨界值時,銀行的監督無效,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當長期資產負債率高于臨界值時,銀行對企業的盈余管理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借鑒已有文獻,本文將企業規模的對數(lna)、企業成長性指標(Tobin’Q)、總資產回報率(ROA)作為控制變量,同時控制了不同年度year以及行業變量sic對回歸模型的影響。各變量的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描述
綜上所述,本文使用以下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為檢驗不同貨幣政策對長期借款與盈余管理之間關系的影響,本文采用分組回歸的方式進行分析,將模型5按照全樣本組、貨幣政策緊縮組、貨幣政策穩健組以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組進行比較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如表2所示,盈余管理的均值為 0.003,中位數為 0.002,最大值為 0.458,最小值為-0.394,說明我國有部分上市公司進行了正向的盈余管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進行了負向的盈余管理。長期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0.053,中位數為0.006,最大值為0.421,最小值為0,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進行了長期借款融資,長期資產負債率最高達42.1%。

表2 描述性統計
下頁表3為被解釋變量以及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616,并在1%水平上顯著,資產規模以及總資產回報率與盈余管理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725以及0.0680,并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

表3 相關系數分析
(二)多元回歸分析。表4為全樣本以及不同貨幣政策期間的多元回歸分析。在進行全樣本回歸時,我們發現長期資產負債率(debt)的系數為 0.070,t值為3.7,在1%的水平上顯著,長期資產負債率的平方項(debt2)的系數為-0.103,t值為-2.37,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為倒U型關系。當長期資產負債率低于安全值時,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銀行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的監督是無效的,這是因為銀行認為企業的長期資產負債率低于安全水平,企業擁有較高比例的資產作為抵押,所以對于債權的收回并不會產生風險,此時銀行并不會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但是一旦企業借款超過了銀行認為的安全線,對于借款人的審批以及貸后檢查會更加嚴格,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也會實施嚴格有效的監督。根據代數運算,長期資產負債率的安全點的均值約為34%,也就是說銀行普遍認為長期資產負債率在34%以下的債權是相對安全的,銀行未對樣本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有效監督。以上分析驗證了假設1。

表4 長期借款與盈余管理多元回歸分析
本文按照不同的貨幣政策進行分組來研究不同的貨幣政策下銀行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盈余管理監督有效性的差異。在貨幣政策緊縮期,長期資產負債率的系數為0.101,t值為2.57,在5%的水平上顯著,debt2的系數為-0.229,t值為-2.48,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在貨幣政策緊縮期,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的倒U型關系依然成立,利用代數計算,長期資產負債率的安全點的均值約為22%,低于全樣本時的均值34%,這是因為在貨幣政策緊縮期,銀行信貸頭寸有限,所以降低了長期資產負債率的安全值,并加強了對現有貸款企業的貸后管理,長期資產負債率超過約22%時,銀行對樣本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實施了有效監督。但是在貨幣政策穩健期,debt的系數為0.044,t值為1.88,在10%的水平上顯著,debt2的系數為-0.027,t值為-0.51,并不顯著,說明在這個期間,變量之間的倒U型關系并不顯著,銀行基于債務契約的監督是無效的,在貨幣政策寬松期具有相似的數字特征。
綜上分析,在不同的貨幣政策條件下,銀行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盈余管理的監督具有差異,表現為在貨幣政策緊縮期,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呈倒U型關系,當企業的長期資產負債率高于銀行認為的安全值時,銀行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實施了有效的監督;在貨幣政策穩健期以及貨幣政策寬松期,雖然也存在倒U型關系,但并不顯著,說明在這兩個貨幣政策期間,銀行的監督可能無效,上述結論支持了假設2。
本文以2007—2016年我國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研究銀行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監督的有效性。研究發現長期資產負債率與盈余管理呈倒U型關系,當企業的長期資產負債率低于銀行認為的安全值時,銀行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監督無效,而當企業的長期資產負債率高于銀行的安全值時,銀行基于債務契約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實施的監督有效。
本文將研究年度分為貨幣政策緊縮期、貨幣政策穩健期以及貨幣政策寬松期三個不同期間,研究在不同的貨幣政策條件下,銀行對企業監督有效性的差異。研究發現,在貨幣政策緊縮期,當長期資產負債率低于臨界值時,企業盈余管理隨著長期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提高,銀行的債務契約監督行為無效。而當長期資產負債率超過臨界值時,企業盈余管理隨著長期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下降,銀行基于債務契約的監督行為有效。在貨幣政策穩健期以及貨幣政策寬松期,銀行對企業盈余管理的監督效果并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