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莒縣水利局山東日照276500)
技術創新是提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正處于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的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無論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出發,還是基于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內在要求,都必須加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中央企業在我國經濟中處于特殊的地位,涉及到航天航空、石油、鋼鐵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在促進社會發展、保障民生質量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央企既是我國知識創新的骨干,也是知識應用的主力。無論是為了促進企業長遠發展,還是為了承擔國家社會經濟責任、帶動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技術創新對于央企都十分重要。目前我國央企在創新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創新成果少、缺乏核心技術、創新活動及其效果不容樂觀等,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對技術創新的管理,而技術資產是技術創新管理活動效果的直接體現,對技術資產的管理是技術創新管理活動中的關鍵問題。
本文選取中央企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根據2017年年度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從技術資產水平、構成及來源方面進行現狀分析,發現技術資產存在的問題,以了解我國央企創新能力現狀,加強對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的管理,提高我國央企創新能力,進而帶動我國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隨著新能源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發展,高新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社會經濟已駛入高新技術經濟發展的時代。技術、知識等新興的生產要素逐漸取代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地位,在社會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從財務學角度,技術是與勞動、資本和土地不同的一種生產要素,技術資源轉化為技術資產,就是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實現的過程,當技術資產作為要素資本時,技術才真正融入到企業中。國內外學者都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他們對技術資產的概念、構成、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研究。
從古典經濟學派的Adam Smith在1776年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把工人們學到的各種改良技術歸類為固定資產,到新古典綜合學派的Samuelson(1948)把企業家才能納入技術要素當中,而把專利、商標、計算機軟件劃分為無形資產,到Romer(1990)提出技術的特征即非競爭性和排他性,再到Ellen和Edward(2010)首次明確提出技術資產的概念,西方對技術資產的研究明顯走在我國前面。目前,西方學者對技術資產的研究已經涉及到技術資產的經濟貢獻、技術資產投資決策等方面,而我國的研究主要還是在技術資產的理解和表述等基礎方面。梁萊歆(2003)認為技術資產包括專利權、電腦軟件、技術訣竅、人才技術素質和能力、研究與開發支出、產品創新等,而把商譽和土地使用權排除在外,他還說明了技術資產具有供應空間的無限性和使用的排他性。羅福凱(2010)指出技術能夠引起企業效益突發性的增長,作為生產要素的技術,包含專利、專有技術、網絡軟件和研發組織等,他還指出技術資產的形成需要技術成果、產權確認和市場交易三個必要條件。許秀梅(2017)認為,除了專利、軟件、專有技術外,研發創新基地也有資產特性,也屬于技術資產,她用以上各項的賬面凈值匯總額測度技術資產。本文借鑒以往學者的研究,將技術資產定義為:技術資產=專利+專有技術+軟件。
本文以我國央企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剔除了ST、ST*和數據缺失的樣本,共獲得265家企業樣本。本文的數據均來自從巨潮網下載的2017年央企上市公司年報及其附注。
根據上文對技術資產的界定,從樣本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附注中,取得2017年年末技術資產的數據。為了解央企技術資產的絕對規模情況,對其進行統計分組,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央企上市公司2017年技術資產分布情況

表2 央企上市公司2017年技術資產分布統計
通過表1所示的分布情況來看,技術資產為0的央企上市公司共有17家,這17家企業經營范圍包括了材料、石油、電力、煤炭等,這些行業都是國家工業的基礎行業。它們的財務報告中均對無形資產進行了披露,但是這些企業的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權、采礦權、特許經營權以及生產許可證等,而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資產,可見這些央企的創新活力較弱,沒有足夠重視技術資產,技術資產的缺乏會對其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此外,技術資產規模在4 000萬元以下的公司占總樣本的61.51%,說明大多數央企上市公司的技術資產水平較低。同時,通過表2的統計指標來看,技術資產的中值為2 246.31萬元,明顯低于平均值16 296.23萬元,也說明大多數央企上市公司的技術資產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而技術資產的標準差高達68 093.18萬元,說明技術資產的分布很不平衡,呈偏態分布,各央企上市公司之間擁有的技術資產水平差距很大。技術資產水平的最大值為959 902.72萬元,該數據來自于通信行業某一企業,其技術資產全部為軟件。
上文分析了央企技術資產的絕對規模水平,但由于央企涉及不同的行業領域,企業規模大小也不相同,因此單純地根據技術資產的絕對值不能全面、準確地了解央企技術資產水平。技術資產屬于無形資產,要了解技術資產就要先了解無形資產,所以本文接下來先分析無形資產的相對水平,再分析技術資產在無形資產中的比重,進而明晰央企技術資產的相對水平,結果如下頁表3—表5所示。
下頁表3、表4說明,約73%的企業無形資產比重低于5%,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份額仍能保持在20%左右有一定差距。再看下頁表5,有將近76%的企業的技術資產占無形資產的比重低于30%,其中包括17家技術資產為0的企業,說明大部分企業技術資產水平較低,表4顯示技術資產比重的中值8.62%顯著低于均值20.09%,進一步說明央企上市公司的技術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地位較低,技術資產實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有6家企業的無形資產全部為技術資產,這6家企業涉足的行業包括制造業、房地產以及交通運輸業,其中有三家企業的技術資產為非專利技術和軟件,比如東安動力擁有50.09萬元的軟件和3 196.28萬元的非專利技術;另三家企業的技術資產全部為軟件,比如中遠發展擁有89.30萬元的軟件。這些企業技術資產實力雄厚,重視技術創新,經營發展和收益情況較好,給其他企業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表3 央企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占比分布統計

表4 無形資產、技術資產占比統計指標

表5 央企上市公司技術資產占比分布統計
由于構成技術資產的各部分具有的技術含量不同,因此技術資產水平較高的企業,其科技含量不一定高,為了全面、清晰地了解央企上市公司技術資產的具體情況,本文對組成技術資產的各部分進行統計分析,在計算各部分占技術資產的比重時,剔除了技術資產為0的17家企業,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
根據表6和表7,可以看出軟件是央企上市公司普遍擁有的一種技術資產,軟件的科技含量可能低于專利等其他技術資產,它可以由公司從外部購買獲得,也可以由公司自己研發,軟件的普遍性可能與它的相對易得性有關。擁有軟件的公司之間規模差距較大,有的公司軟件價值僅為幾萬元,有的公司則是幾億元,其他的技術資產也有類似情況。表7顯示超過一半的公司沒有專利權,而專利權是一種科技含量和價值都很高的技術資產,這反映出我國央企上市公司科技創新實力不足,公司的發展會因此受到制約。除去沒有專利的公司,專利權在剩余公司中的分布呈現“凹”字形,兩頭多中間少,專有技術的分布與專利權相似。比較表6和表7,專利和專有技術的中值均為0,而軟件的中值為547.68萬元,且軟件的平均值大于專利和專有技術,專有技術的平均值又明顯大于專利,擁有軟件的企業數量顯著多于擁有其他兩種技術資產的企業數量,專有技術所占比重的分布稍好于專利,由此可見,專利和專有技術的擁有情況明顯差于軟件,專利的擁有情況又稍弱于專有技術,且三種技術資產的中值均遠小于平均值,說明三者分布都不均衡。在統計整理數據時還發現,同時擁有三種技術資產的公司僅有50家,占樣本的18.87%,進一步說明在各公司內部,技術資產的構成也并不均衡。

表6 技術資產構成統計指標

表7 技術資產構成占比分布統計
技術資產的來源有內部研發和外部引進兩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主要通過自主研發的成果表現出來,如果從外部獲得的技術資產較多,那么即使技術資產水平較高,也不能說明其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因此,本文對央企上市公司內部研發產生的技術資產占比進行統計,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自主研發技術資產占比分布統計
由上頁表8可以看出,約74%的企業沒有自主研發形成的技術資產,其技術資產全部依靠對外購買和引進,只有少部分企業有自主研發形成的技術資產,自主研發所占份額最高值為98.46%,且該企業自主研發形成的技術資產全部為軟件和專有技術。此外,在13家自主研發占比超過50%的企業中,除去5家沒有專利技術外,剩余8家的專利技術占技術資產比重幾乎都沒有超過20%,軟件和專有技術占其技術資產的大部分。由此可見,我國央企上市公司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缺乏具有自主產權的高端技術。
根據上述分析,目前我國央企技術資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資產水平偏低。我國央企技術資產占總資產的份額普遍較低,超過半數的央企上市公司技術資產占無形資產的比重小于10%,有小部分公司甚至沒有技術資產,土地使用權、采礦權等科技含量較低的無形資產卻占有較高的比重,這反映出央企對技術資產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技術資產價值觀念,企業科技含量和知識化程度不高,發展潛力有待提高。
2.技術資產分布和構成不均衡,專利缺乏。央企上市公司擁有最多的技術資產是軟件,其次是專有技術,最后是專利權,而隨著我國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專利申請數量雖然逐年增多,但是數量仍然偏少。發達國家的專利數量遠多于我國,尤其是美國和日本擁有的專利數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兩位,我國央企由于缺少具有獨立產權的核心專利技術,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將處于不利地位,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加強核心競爭力的道路仍任重道遠。
3.技術資產對外依賴性強,科技研發效率不高。我們在統計分析中發現,央企上市公司自主研發形成的技術資產比重較低,在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領域,央企上市公司所需的核心高精尖技術仍需要從外部引進,另一方面,我國2017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2%,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企業研發經費占比為79.48%,比上年增長13.1%,央企研發經費年均增長超過了20%,成為創新研發的主力軍??梢钥闯?,我國央企研發投入強度并不低,然而研發結果卻不盡人意,產出效率低下,有盲目創新的嫌疑,長此以往,會造成技術落后受制于人的局面。
要解決央企技術資產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一是央企應充分認識到專利等技術資產的重要性,樹立技術資產是企業核心資產的觀念,注意對研發人員的引導和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建設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對技術資產價值的評估和對其經濟效益的考核,使技術資產從形成到使用有一個良性循環。二是央企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人脈豐富的優勢,積極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進行產業驅動型基礎研究,以央企的“產”為引導,加強對大技術資產的研發和管理,建設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創新平臺和系統的技術資產研發體系。此外,央企還應充分認識到專利等技術資產的重要性,樹立技術資產是企業核心資產的觀念,注意對研發人員的引導和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建設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對技術資產價值的評估和對其經濟效益的考核,使技術資產從形成到使用有一個良性循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基礎科學研究的管理。基礎研究是核心技術的根基,基礎研究的不足直接導致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薄弱,技術追趕和技術跨越難以實現,從而導致技術資產貧乏,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中,也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企業本身首先要準確區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更準確地進行研發經費的投入,明確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以何比例分配研發經費,保持二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使研發經費的應用更高效,從而提高技術資產的產出效率,提升技術資產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