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大學商學院江西井岡山343009)
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基礎會計主要闡述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財會專業的入門課程,也是從事會計行業人員必修課程,對會計從業人員意義重大。該課程涉及專業概念多,內容系統性強,具有理論與技術實操結合度高的特點,對于剛剛接觸會計學的學生來說,枯燥、晦澀、難懂,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目前教學仍舊沿用傳統的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滿堂灌的授課形式,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基礎會計沒學好或者學不好直接會影響到更高階段會計課程的學習,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大學學習規劃。
為了解基礎會計教學現狀,對某大學14、15級財會類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共填寫150份,有效填寫問卷106份。
1.現階段選用基礎會計教材難以滿足學生要求。調查結果顯示,54.72%的學生對現有教材滿意度一般,7.55%不滿意,5.66%很不滿意,僅有28.30%學生對教材滿意,3.77%學生很滿意。可見,大多數學生對目前選用的基礎會計教材不滿意,主要表現在教材充斥著復雜的會計概念,未做出詳細的解釋或者解釋不到位;分散零落的會計科目、計算公式以及相關理論難以讓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緊密的知識體系;老套的章節設置,使得學生對目前選用的基礎會計教材滿意度低。
2.教材選用與學生實際需求存在差異。調查問卷從章節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趣味性、貼近實操、緊貼學科前沿五個方面對學校選用教材和學生需求進行對比分析。依據統計結果(如圖1),我們分析了占比前三的項目。從學生需求上看,學生對基礎會計教材要求貼近實操占問卷總數的比例為31.13%,要求教材內容重點突出的占24.53%,教材結構合理占19.81%;在學校選用的教材上,認為趣味性不足的學生占問卷總數的比例為33.96%,認為貼近實操不足的占23.58%,認為教材重點突出不足的占22.64%。
以上分析可知,大學基礎會計教材的選用與學生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教材趣味性不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材脫離實務操作,難以對學生起到指導作用。這不僅說明了目前財會專業學生的學習傾向,也說明了基礎會計教材滯后于教學發展的需求。

圖1 教材選用與學生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技術對教學的支持也越來越廣泛,例如“研究式學習”“討論式學習”“翻轉課堂”等。但由于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基礎會計教學還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在基礎會計教學中仍處于主導地位,通過講授將書本內容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會計知識。依據某大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基礎會計課程總計48學時,其中理論32學時,實訓16學時。理論學時仍舊以講授教材為主,在有限的課時里教師很難對基礎會計抽象的概念、理論以及方法做出詳盡的講解,這也直接導致教師授課效果不佳,學生掌握起來難度大;實訓課程主要以學校購買的網中網練習為主,沒有熟練掌握的理論知識加之實訓課的以講代練,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實訓的意義所在。
傳統的教室教學方法和少量的實訓課時難以滿足學生對基礎會計學習的要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占樣本51.89%的學生會通過在線視頻來學習會計基礎課程;如果學校提供基礎會計課程在線學習,愿意學習的學生占比達82.08%。占樣本80.19%的學生認為在線學習可以隨時隨地聽,占樣本53.77%的學生認為網絡授課方法新穎度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學安排課時少的缺陷。基于以上問題,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制作基礎會計精品在線課程以解決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的問題。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CC),國內稱“慕課”,結合了大規模、開放性和提供學分三個特點。“慕課”的出現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利用MOCC豐富的學習資源,加強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推動“傳授范式”到“學習范式”的轉變 ;另一方面也給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通道,學生可以通過MOCC在線平臺選擇他們想要學習的內容,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克服了教室教學的場所、時間固定等缺點。
基于基礎會計學習過程的耗費時間長、初學者學習難度大,加之現階段選用基礎會計教材難以滿足學生要求,學生需求與教材選用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等問題,MOCC平臺教學引入課堂之后,學生就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學習素材,并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學習。此外,由于課時有限,課后利用零散的時間去MOCC平臺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機會,同時教材中的重難點可以反復去聽,以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并且MOCC也為師生提供一起學習交流的平臺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效果,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據調研統計發現,占統計樣本58.49%的學生聽說過“慕課”這種教學方式,且有69.81%的學生接受在基礎會計教學中采用“慕課”形式。
基礎會計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兩個部分。理論教學特點是內容多,課時少,因為會計理論概念一方面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另一方面學生理解之后仍需要通過一些練習和案例來加深理解和鞏固。例如,對會計要素、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以及復式記賬法等抽象概念和公式的講解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除此之外還需要選擇適量的案例和習題對教學成果進行檢驗,這無形之中就造成了理論課時不足的窘境。實訓課基本是以練代講,教師下達學習任務和指標,學生依據定量化的作業指標,為了趕進度而忽視了學習的實際效果,學生實際掌握了多少很難從作業中得到體現。
本文對基礎會計教材(東財、人大等出版社)對比研究發現,高校基礎會計教材內容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理論教學部分以及實訓教學部分。本文對這兩部分的內容整理發現理論教學部分大致包括會計要素、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復式記賬法以(借貸記賬法);會計實訓教學部分包括會計賬戶、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資產清查以及會計財務報告編制;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訓交叉部分主要集中在會計學概述以及借貸記賬法在制造業企業的主要應用兩個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訓教學內容對照表
首先,針對基礎會計理論教學(如表1)知識點多,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特點,可對理論教學部分2—7中每一個大點進行分解。比如會計要素包含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以及收入、費用、利潤六個項目,教學過程中分別對六個會計要素錄制授課視頻,并輔之有關的練習試題和案例上傳至學院網絡教學平臺,以供學生(學生端)下載和在線學習。
其次,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課前,授課教師通過班級教學群提前一周發布教學計劃,學生通過學院網絡教學平臺下載或者在線學習授課內容;授課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端觀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并對每次授課內容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做詳盡記錄和評價,在課堂中鼓勵學生提出與授課內容和課后作業相關的問題,并對其重難點在課堂進行講解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能力。
最后,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MOCC教學需突破傳統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MOCC條件下教學采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課堂面對面授課以及期末考試等多種考核方式確定課程最終成績。學生網絡教學平臺自主學習占期末總成績比重為30%,課堂授課成績占35%,期末考試占期末總成績的比重為35%。從總成績構成來看,以上三個層面綜合考核學生對基礎會計理論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全面、更具體。
基礎會計實訓的最終“產品”是會計報表,按照“經濟業務、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流程,主要培養學生原始憑證的識別、填制與審核,依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總賬、明細賬和日記賬,進一步強化會計報表的編制。
首先,授課教師制作實訓視頻。以表1第9部分“借貸記賬法在制造業中的主要應用”章節為切入點,其主要包括資金籌集的應用、生產準備的應用、生產過程的應用、銷售過程的應用、利潤形成與分配等知識點。實訓部分選擇企業的真實完整的一個月周期的原始憑證,對于不同知識點,比如“資金籌集的應用”章節錄制相關的操作視頻,視頻內容包括:對涉及的會計原始憑證進行識別、審核,了解經濟業務的性質,再依據經濟業務填寫記賬憑證,將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上傳至學院教學平臺,以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實訓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端觀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并對每次授課內容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做詳盡記錄和評價。
其次,規劃實訓教學計劃,組織實訓教學。在發布教學任務之前,實訓授課教師提供PDF掃描版的原始憑證供學生下載和打印,學生事先準備好相關的記賬憑證,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填制記賬憑證;如此,在會計實訓課堂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變得相對簡單,可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設一名小組長,小組成員相互審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填寫的記賬憑證,對于各小組中出現頻率較高以及重難點問題實訓教師現場解答,這無形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參與度,讓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最后,考核形式包括三個部分,會計實訓課后自主學習占期末總成績比重30%,課堂教學表現占比30%,期末會計實訓成果(包括學生填制的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考核占比40%。
基于MOCC條件將基礎會計教學分為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訓模塊,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教學優勢,為提高基礎會計教學效果提供保證。為達到以上效果,一方面,授課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網絡課程制作技術,為制作高水平的視頻課程提供知識和技術保障;另一方面,MOCC條件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求較高,參與MOCC的學生要提高自我學習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質保量完成授課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